[好雷]进击的鼓手:熟能生出病

楼主: dick8045 (开箱工人或布尔乔亚?)   2015-02-01 10:49:22
http://chemistrysucksguy.blogspot.tw/2015/02/whiplash.html
我们活在这样一个年代,
打开电视,随便转,十台之内必然能看到至少一个所谓的“天才”,
音乐天才、电影天才、戏剧天才、科学天才、综艺天才……
我们对于他们怀着一股注视的渴望,
各种“封面故事”、“真情指数”谈话性节目顺应而生,
我们看着那些名人侃侃而谈自己的练习、挫折、克服,
散发满满正能量,为拖着下班之后疲惫身躯的你我炖上一盅心灵鸡汤。
《进击的鼓手》的主题说来其实也不新鲜了,
就是 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勤能补拙,
但吓人的其实是《进击的鼓手》背后的立场:
“如果我跟你说电视上那些天才都是虐出来的,都是神经病,你信不?”
就是这个观点,让这盅看似炖得浓郁的鸡汤,
其实掺著毒到吓死人的恶意在里头,比加了一斤的砒霜还毒,
我实在难以想像如果有爸妈带着小孩进场,
看完该如何解释片中这一切怪诞失常的“熟能生巧”画面。
而说它毒,《进击的鼓手》毒在哪?
首先,它有扭曲的主角。
我并不认为 Andrew 的走火入魔完全是因为受到指挥家 Fletcher 一再逼迫之后的结果,
那只是个乐队,不是监狱,
也不是《金甲部队》(Full Metal Jacket)里的新兵训练营,
Andrew 假如真受不了 Fletcher 的羞辱,大可说走就走,
但他没有。
在第一次排练就被当众践踏的体无完肤之后,
我们看到 Andrew 以一种令人痛苦的形式展现“越挫越勇”,
他日夜练鼓不辍、他自毁人际关系,
肉体也好,心灵也罢,
Andrew 的整个人在往艺术技巧中往上爬的同时,
他其余的地方全都在往下塌陷。
一个人、一个男孩被熨烫成为一个扁平的“乐手”,
除了音乐之外的他跑到哪里了,我们看不到,
Andrew 和女友 Nicole 在餐厅吃饭时,他只注意到背景播的是什么音乐,谁打的鼓;
Andrew 因为搞丢其他人的乐谱而侥幸成为首席时,他毫无愧疚;
Andrew 被卡车撞烂半边身体,却还拖着红血警告的身体硬是要爬上舞台,
这是什么?
这就是那些励志书里面写到的“越挫越勇”、“永不屈服”、“奋战不懈”啊!
如何啊?现在真把这些大家喜闻乐见的词儿给拍出来了,
但你要吗?你敢成为这样的人吗?
说到底,《进击的鼓手》在 Andrew 崩坏的过程里呈现了一件事,
大家都说努力是好的、练习是必须的、执著是会造就成功的,
但是却对于努力、练习、执著背后所必须付出的代价避而不谈,能闪就闪,
那个过程被美化为温良恭俭让的、美好而无垢的,
在朝阳下练舞、在暮色里弹奏、失败了用手背把眼泪擦掉~微微笑再站起来~ <3
我们被那种定番的“努力”方式给洗脑太久,
把理想的追逐浪漫化的竟然如此彻底,
以致于当《进击的鼓手》呈现出一个人居然是要在通往卓越的路上付出这么多代价时,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但就像我们大多数人会为此惊呆了,觉得不可思议一样,
Andrew 这种人格特质也不是唾手可得的,
只有少数人能像 Andrew 为了追求一件事,甘愿如蛾往火飞,化灰终不悔,
大多数的人对于练习的代价在心里有一条底限,过了就立刻喊 quit,
所以当电影拍出 Andrew 愿意把自己的底限一次一次的突破时,
观众看起来反倒不是觉得励志,而是觉得病态与疯狂,
为什么?因为我们做不到,因为我们无法想像,
喷出的汗水与口水、溅到鼓上的血、包了又包的手指伤口,
练习的反复、单调与痛苦在视觉上被具体化了,
在特写下放大到让人不适的样子呈现给观众看,
看看 Andrew 已经把自己 Push 的多远的距离,
这样的距离远到超过观众会觉得感动的限度,
而不禁开始反思这到底是不是某种精神病征。
第二,则是扭曲的教练。
J.K. Simmons 这是……打鸡血了吗!
第一次排练的桥段表演的太完美,
从走进练习室后抓走音的冷暴力到言语轰炸,
转成与 Andrew 在练习室外亲密对谈的春风化雨模样,
接着又立刻给了 Andrew 一记回马枪,
从"Not my tempo."开始不断逼近的压迫感、不耐、质问、羞辱,
直到最后的"SAY IT LOUDER!",
Fletcher 从一开始就摆明了自己不是那种会给人拍拍说没关系我们再努力的老师,
而是会把人逼到自问“我这坨屎他妈到底在这干嘛?”的怪物。
一般作品中的老师/教练像个放大镜,
他们试图找出学生的天份,
告诉学生人人都是祖国的花朵,一枝草必有一点露。
但是 Fletcher 不是放大镜,他是漏斗,
他的鬼叫就像逐渐缩小的漏斗颈部,
太多人来来去去了,他的任务不是在每个人身上找出才华,
相反的,他并不在乎大多数的人,而是一心找出所谓的天才,
"I was there to push people beyond what's expected of them. I believe that's
an absolute necessity."
(“我在那里把人们逼到他们意料之外的限度。我相信这绝对有必要。”)
我相信 Fletcher 并不在乎所谓“师徒关系”,
或学生该对他有着怎样的仰慕情感之类的,
他只在乎自己能不能找到下一个 Buddy Rich、Charlie Parker,
那才是唯一重要的,他的眼中从头到尾都只有天才,
他并不在乎自己的高压是否会阻遏天才的诞生,
相反的,他认为,既是天才,又岂会因为几句鬼叫而退出,
而因为被羞辱而退出者,早就毫无天才的潜质,不来也罢。
乍看合理,但细思恐极,
因为那个推论的背后已经隐含了 Fletcher 对于天才的假定,
即“高压才能激出天才”与“天才是不可能被摧毁的”,
他再用这自我假定来为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自圆其说,
形成一种诡谲的套套逻辑,
假定也是他的,作法也是他的,他怎么可能会有错。
Damien Chazelle: I personally think fear is a motivator, and we shouldn’t
deny that. Someone like Fletcher preys on fear. I think there’s a reason his
methodology sometimes works, both in real life and on the screen. Fletcher’s
methodology is like if there was an ant on this table, and I wanted to kill
it, so I used a bulldozer. Yeah, you kill the ant, but you also do a lot of
other damage. And in Fletcher’s mindset, that’s actually fine. Fletcher’s
mindset is, “If I have 100 students, and 99 of them are, because of my
teaching, ultimately discouraged and crushed from ever pushing this art form,
but one of them becomes Charlie Parker, it was all worth it.” That’s not a
mentality I share, but in many ways, that’s the story of the movie. He
potentially finds his Charlie Parker, but he causes a lot of wreckage in that
pursuit.
(导演 Damien Chazelle:“我个人认为恐惧是种动力,我们都不该否认这点。像是
Fletcher 这种人猎食恐惧。我认为他的这种方式法有时候的确可行,无论再现实中或电
影里。Fletcher 的这种方式有点像,当桌上有只蚂蚁,我想杀牠,所以我开了台推土机
来杀。当然,你还是能把蚂蚁杀了,但同时也造成了其他的破坏。在 Fletcher 的心态里
,这是完全没问题的。Fletcher 的心态是,‘如果我有一百个学生,就算九十九个学生
最后会因为我的教育而灰心,或被我对于艺术型态的追求逼到崩溃,但只要有一个变成
Charlie Parker,那么一切都值了。’这虽然不是我抱持的价值观,但在许多方面来说
,这就是《进击的鼓手》的故事。他确实有可能成就他自己的 Charlie Parker,但他在
追寻的过程中,同时也造成了那么多的毁灭。”)
(interview from thedissolve.com)
其实 Fletcher 跟 Andrew 到底根本就是同一类人,
他们的生命都只为了极少数的东西彻底燃烧,
Andrew 为了成就伟大,Fletcher 则为了挖掘天才,
除此之外,他们的生命其他面向显得非常稀薄,
因此他们之间的关系在两者极强的偏执之下显得非常危疑,
这也是剧情除了两人各自的表演之外还能够有翻转的原因。
当 Fletcher 对 Andrew 说出"Nieman, you're done."(“奈曼,你玩完了。”)
他威胁到了 Andrew 想成就伟大的野心,
所以 Andrew 报复他,让 Fletcher 被赶出学校;
而当 Fletcher 被逐出学校,他挖掘天才的梦想也破碎了,
所以 Fletcher 报复他,让 Andrew 在台上出糗。
这中间的枢纽其实在于两人对于艺术毫不妥协的偏执,
所有的冲突都围绕在爵士鼓组周边,
他们相互在上方盘旋,
既想看着对方完成目标,又想看着对方失速坠落,
因此当最终 Andrew 终于到达不疯魔不成活的境界,
打出绝伦的作品时,他们的敌视也不再重要了,
因为在他们真正在乎的东西前面,那都显得微不足道,
当 Andrew 终于成就了伟大,Fletcher 终于挖掘了天才,
相爱相憎、彼此啃蚀的两人融为一体,
都同时成为趴在艺术之神底下的微小存在而已,还吵什么?
作者: phoenixdhc22   2015-02-01 11:37:00
推作者的评论!
作者: anachronism (往事不用再提)   2015-02-01 12:42:00
看完的心得:学音乐的孩子真的不会变坏吗?
作者: cyysh4164 (0300303030)   2015-02-01 14:03:00
还好我放弃音乐了
作者: maybehsin (Maymay)   2015-02-01 19:20:00
作者: ymwu (民也)   2015-02-02 06:24:00
推 这是个入魔的故事, 但我只对里面的恶意感到不舒服 没有像你末段提到那样的升华感XD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