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完整版: http://wildflower.pixnet.net/blog/post/30677548
“进击的鼓手”是我今年看过最血腥的战争片。好啦这不是战争片,但也
差不多了。是的,它是关于爵士乐,但请别期待Kenny G与小野丽莎之类
的。这儿的音乐不是被拿来当舒适背景的,这群人是很认真的。也许太认
真了。
鼓手Andrew﹝Miles Teller﹞是纽约一间声望颇高的音乐学校学生,他被
校内最严格的指挥家Terence Fletcher﹝J.K. Simmons﹞选入学校乐队,
这对Andrew的未来应该是个很大的助力,但Fletcher极度严厉、善于心理
操弄的教学态度,是否会让Andrew无法承受?
与娜塔利波曼主演的芭蕾惊悚片“黑天鹅”(Black Swan)带给人的感觉相
同,在艺术领域里,追求卓越与过度偏执之间,常常只有一条模糊的线。
“进击的鼓手”与“黑天鹅”的不同点是,“黑天鹅”强调的是某种疯狂
,观众跟着在主角的扭曲心理中绕来转去,而“进击的鼓手”比较不去检
视其疯狂,而是将重点放成意志力的对决,以及两名主角互为镜像"
mirror image"的有趣对照。
Fletcher的教育方式包括公开羞辱、歧视言论、心理战与操弄等等,甚至
包括肢体暴力,差不多是身心虐待都来﹝不过我得说他的骂人台词挺好笑
的,上他的课大概会常常想笑又不敢笑,简直是个爵士教学界的石内卜﹞
,他课堂上学生的脸孔只有恐惧,看不到任何音乐本身带来的快乐。没想
到,Andrew越被羞辱就越努力,像着魔一样。说真的,我会更想知道让
Andrew着魔的点在哪里,以及除了追求不凡以外,爵士乐本身到底能否给
他快乐?越看到后面,我越觉得音乐本身已经不是Andrew所关心的,
Fletcher的好评才像是Andrew不顾一切追寻的,几乎像他的毒品。
所以,换个角度来看,也可说Andrew与这位老师倒是天作之合。严师
Fletcher虽然看起来很可怕,但Andrew也不惶多让,Andrew自大且无情无
义,一心只想追求极致,看看Andrew对亲戚某些言论的不屑与愤慨、看到
同学表现比他好时恼羞成怒的糟糕风度、与女友分手的冷酷无情等等,如
果Fletcher的可怕教法只能够对一个人有用,那个人就是Andrew吧。
也因此,本片最后一段的意志力对决尤其精彩,这几乎是矛与盾的对决,
充满无限可能性。其实我认为剧情走向那一步的过程有点不可置信﹝例如
,那个场合应该不太可能让没彩排过的人就这样上场?﹞,但那场戏本身
的摄影角度、剪接、音乐、演出等等都十分精彩,收尾更是收得令人血脉
贲张,所以我可以忽略剧情发展太不真实的问题。
总体说来,“进击的鼓手”最大的成就在于,原本以它简单的几个主要场
景、主要角色几乎是只有两人对决、很直线单纯的故事线,它的本质只是
一部小小的独立电影,但透过各种安排,最后成品感觉“大”多了。尤其
剪接充满活力与张力,特别是音乐桥段的剪接几乎像动作片一样刺激,叙
事精简快速,毫不拖泥带水,“进击的鼓手”真的是把这样一个剧本主题
倾全力发挥到极大了。
另一个非常抢眼的点,则是两位主要角色的演出。J.K. Simmons把
Fletcher这个妖魔鬼怪演得很传神,他老是一身黑,一样的T恤与长裤,
没有头发,仿佛在他追求完美的道路上,连花脑袋换装扮都是罪过,而他
每一个进场与每一个手势都充满气势令人害怕,每说一句话都让人猜想他
到底是说真话还是想操弄人,完全无法想像这个人几年前是Juno﹝“鸿孕
当头”主角﹞的老爹。
以前曾当过鼓手的Miles Teller让我刮目相看。以前老觉得他是个比较没
有“魅力”的演员,但是“进击的鼓手”让我改观了,他的角色虽然比较
没那么多炫技机会,但在各种挫折里面他能既脆弱却又能维持自尊,展现
撼动山河的意志力,非常有魅力,尤其在一场关键表演时他使用"Fxck
you"嘴型回呛时真的很杀。
Paul Reiser饰演Andrew的父亲,他很想保护儿子不被人生摧残,但明白
他不行,也知道儿子已有决定,因此有不少戏,Reiser都是嘴上不讲、从
眼神透露的,这种父母心颇令人感动。
“进击的鼓手”编剧兼导演Damien Chazelle表示,本片的剧本初稿是在
他就读哈佛时,根据自己的高中经验为灵感而写的,但后来一直筹不到资
金,直到他将内容拍成18分钟的短片后才获得青睐,而电影长片版本他只
花了19天拍摄。他自承剧情与当年经验相比夸大了不少,我想也是,“进
击的鼓手”简直是爵士课程的“饥饿游戏”版,课堂如战场,充满了汗水
血水泪水,虽然这设定颇不真实,但却提供了很好的背景给一场充满戏剧
张力的意志力之战,而且我很感激整部片没有走向传统爱用的“男主角发
现爱与朋友还是最重要”这类的结论,那样的话就太肉麻无聊了。
最后来谈一下与电影较无关的个人感想。我查了一下,Fletcher爱讲的那
个传奇萨克斯风手Charlie Parker被丢钹的故事,据说真实版的没那么离
谱,Jo Jones是往地上﹝或脚边﹞摔的,并不是往头上丢。我个人认为,
音乐的不凡,应该不是只能靠凶残的老师才能激发出来,若把人吓出精神
问题的话,甚至搞到闹自杀,绝对是不好的。为找出一个Charlie Parker
去吓疯30个人值得吗?我觉得不啦。这部片当成虚构电影看,欣赏这段特
殊的师生关系,并了解鼓手的辛苦,当然是很好的,只不过对这位老师的
教学方式就不用太认真了。
至于现代生不出一个Charlie Parker的原因,我想很复杂,决不是只因没
有人丢钹,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改变都可能影响音乐的偏好,自然也会影响
投入这类音乐的人数与水准,而好乐手也需要舞台,现代并不是那种老爵
士﹝相对于Fletcher口中所谓“在星巴克卖的爵士乐”﹞最受欢迎的时候
,没有舞台的天才又能怎么样呢?
题外话:Fletcher在学校走廊看到校友带小女儿来时,跟女孩说以后长大
可以来他的班上课,我简直寒毛直竖...你这是恐吓吧!不要再害人了好
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