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dick8045 (开箱工人或布尔乔亚?)
2015-01-18 21:15:29http://chemistrysucksguy.blogspot.tw/2015/01/american-sniper.html
《美国狙击手》符合了新一代战争电影的叙事角度,
承袭《危机倒数》(The Hurt Locker)、《00:30凌晨密令》(Zero Dark Thirty),
主角不再是绑着头巾露出肌肉内心刚毅无双全开,那种睪固酮溢出的美国男性,
战争的角色也从突显主角英雄性的关卡/挑战,成为他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危机倒数》的 James(Jeremy Renner 饰)回国后站在商品架前不知所措;
《00:30凌晨密令》的 Maya(Jessica Chastain 饰)则在飞机上对于对于何去何从感到
迷失。
Clint Eastwood 的这部电影确实跟上个时代的战争电影不太一样了,
这部描写一个牛仔被放到战场中的真实事件改编故事,
看来远比期待中来的冷静自制,
不会让人有太多“Chris 潮帅!”、“Chris 神棒啊!”的惊呼,
要临摹这样一个传奇,
Clint Eastwood 反而试图去回避掉那些太过英雄的举止与个性,
而是用各种的价值观冲突、天人交战来特写那只扣下版机的手指。
如同全片开场第一个片段,
当 Chris Kyle 在瞄准镜中看到了一个男孩与母亲,
他没有马上开枪,而是先要求总部给指示,
但收到了模棱两可的答案后,
杀与不杀的决定权回到自己身上时,
镜头开始在坦克、母子,与 Bradley Cooper 的大特写先来回切换,不断加快速度。
说来也奇怪,一般来说好莱坞“不杀小孩”的潜规则是与观众之间的共同默契,
电影对于青春期前的孩童,通常是非堂仁慈的,就算要杀,也尽可能的闪躲隐晦,
假如在这个默契底下,观众其实大可不必担心片头那个伊拉克小孩会真的被射杀,
但是《美国狙击手》高明之处在于,它只用了短短五分钟不到,
就让观众提心吊胆,甚至开始动摇对于“不杀小孩”潜规则的信心,
当一边是美国军队,一边是敌国的孩童,
观众就开始动摇了,尤其是母亲从罩袍里掏出好大一个炸弹,
让孩子化身人肉定时器之后,
太多的质疑与不确定性同时挑战了观众的道德底限,
正当防卫的合理性、敌人的形象、邪恶的样貌等等,
此时此刻,一个枪响,一个俐落的剪接让电影回归了传记本质,
进入 Chris Kyle 生活里的那些片段。
但当观众期待看到是什么让主角成为英雄时,电影又再一次的打破了规则,
Chris Kyle 从儿时到从军,导演把它拍得浮光掠影,
并没有什么决定性的重大事件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观。
但有几样物品可以作为缩影后的定格画面,代表他的个性,
一是圣经,
代表 Chris Kyle 如同他的大部分同胞一样,
相信凡人之上有某个更高层次的神圣权威存在,善恶是有固定标准的;
二是马鞍,
自述为"regular redneck"(平凡乡巴佬)的 Chris Kyle 蕴含德州人的特质,
具有不畏惧驯服野兽的牛仔灵魂;
三是大熊填充玩具,
Chris Kyle 趁著放假时与老婆在射击游戏小摊玩游戏赢来的奖品,
在当时,海豹部队教他的射击还不是杀人技巧,而是能拿来讨老婆欢心的帅招,
那是 Chris Kyle 最后平静时光的倒数计时,
直到双子星倒塌终于敲响警钟,
而他射击摊位上标靶的玩具枪,终于“实用的”变成杀人狙击武器。
以传记电影而言,整个前段在描述主角的生平上有着难以忽视的硬伤,
成长进行太快,宛如简短的蒙太奇;
角色太少,只让观众简单的认识角色,缺乏更进一步的描写,
但电影显得倒向战争场面太多,
有动作而少背景,有挣扎而少深度。
这个缺点还是前后呼应的,
连最后 Chris Kyle 归乡而开始调适一段也存在这样的状况,
跟战场上每颗汗珠每口喘气都被放大到极致相比,
导演实在给了卸下武器后,那个不是"American Sniper"的 Chris Kyle 太少关注了,
他老婆的怒吼几乎也可以无缝接轨来控诉这种描写的失衡,
"You're my husband, you're the father of my children. Even when you're here,
you're not here. I see you, I feel you, but you're not here"
(你是我老公,也是我孩子的老爸。但即使你人在这里,心却不在。
我看到你,我感觉到你,但你根本不在这。)
"I need you... to be human again. I need you here."
(我需要你……我需要你再一次当个活生生的人。我需要你在这里陪我。)
可能 Clint Eastwood 也很讨厌这种怨妇般的哀号吧,
因为他显然更想拍 Chris Kyle 在战场上的部份,
甚至把主角在片子前后的美国生活都弄得像是速成的家庭影带合集也在所不惜。
但在这些简短的篇幅中,
Clint Eastwood 依然给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探讨点,
即前段透过主角之父 Wayne Kyle(Ben Reed饰)在餐桌上的动物譬喻,
他说世上有三种人,
一种是羊,无力捍卫自己,
一种是狼,存心伤害他人,
最后一种则是牧羊犬(sheepdogs),
牧羊犬不是羊,他们有能力击退那些作恶的坏蛋;
而他们也不是狼,因为他们的天职在于保护,而非伤害。
Wayne Kyle 从小就告诫兄弟档家中绝不能出狼,否则挨鞭子;
但德州人的刚硬使然,父亲也不允许他们成为软弱的羊,
他们就是得当牧羊犬,时时刻刻警戒,随时准备撕咬入侵者。
是不是这个告诫让 Chris Kyle 加入军队,我们不太能得知,
但至少我们看到了他在军队里,是多么优秀的扮演着牧羊犬,
当他在高处狙击时,表现极为出色,成为同袍信赖的守护天使,
但比起在远处安全的狙击,
Chris Kyle 更愿意与弟兄深入敌营,冒着近距交火的风险,
因为他无法忍受看不见同袍时无法保护他们的焦虑感。
而随着他前三次回到国内,观众逐渐看到他慢慢的变形,
在人皮里变成一只牧羊犬,
他坐在客厅椅子上,却仍然惦记着那些战场上的羊(队友们、被钻脑的孩童)。
有一幕非常精彩,是当 Chris Kyle 坐在沙发上,对着电视,
镜头从电视背面开始水平转动,观众听到背景是不断发出的砲火枪战声响,
而画面上是子女玩闹,老婆碎念,与表情严肃的 Chris,
我们以为那些砲火是电视的战场直播,让 Chris 目不转睛的盯着最新发展,
但当镜头转到面向电视时,却发现根本没开机,
刚刚的砲火声响只是 Chris 脑中的微型战场,
既不存在,却又无比真实。
即使当第四次任务结束,Chris Kyle 终于击杀 Mustafa,为同袍报仇后,
Chris Kyle 回国,却无法从牧羊犬的诅咒中走出。
他的警戒被拉到了最高级数,高到无法进入一般人所谓的欢乐场合,
连派对都会造成他神经紧张,
宠物狗的玩闹像是狼的威胁,
(还有之前护士的疏忽也像是对于自己孩子的刻意遗弃。)
而悲剧的意味也开始一点一滴的产生。
回到国内,战争英雄面对其他人时(甚至连在修车时遇到的前美军同袍),
战场上狙击镜背后那双锐利的眼神消失,而沦为闪躲而空洞,
当牧羊犬把狼击退,或许他们也没办法融入羊群了。
那种焦虑跟《危机倒数》和《00:30凌晨密令》角色最终的状态有点相似,
并不是说战争摧残了他们什么价值观,反而是战争成了他们的瘾。
在真实的 Chris Kyle(根据传记)与电影的观点中,
依然把伊拉克恐怖份子视为"savages",
是可恶的野蛮人,没有什么对于他们善恶的反思;
而在前后两次瞄准儿童时,主角的心理状态也没有什么改变
(拿武器就杀,没拿不杀,最好别拿),
但比起高谈什么人性价值与善恶本质等等的高调,
《美国狙击手》更聚焦于 Chris Kyle 是如何以牧羊犬的身份在战争中表现,
更重要的是,在战争外,这牧羊犬该如何重新进入他所保护的羊群中。
因此最后他到了退伍军人协会里,
与一群没那么幸运的残缺同袍们们聊聊战争往事,
逐渐发现原来其他牧羊犬们换著角度看也是羊,也需要帮助。
这只曾经因为追逐狼群而走得太远的牧羊犬,
终于循着其他同类的踪迹走回家乡。
这样看来,发生在 Chris Kyle 身上的真实结局在表面上看来残酷,
但其实比起《危机倒数》和《00:30凌晨密令》最后的茫然与错乱,
《美国狙击手》至少让英雄真正的归乡,刻意的淡化了他悲剧性的终幕,
这或许是 Clint Eastwood 对于这样一个美国人心中的英雄致上的最高敬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