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huanglove (SAM)》之铭言:
: 我对于电影票房的收益有个小问题
: 就是每次电影上映之后
: 常常可以看到非该片的工作人员的人,如板友或新闻上说某部电影的票房如何如何
: 赚或赔了多少钱之类的
: 奇怪这些赚或赔钱的消息板友或其他人是如何得知的呢??
: 是有什么地方或网站可以查到这些资讯吗??
: 因为每一部电影的成本都不同
: 所以有的票房破几个亿也有可能是赔钱
: 有的票房只要几千万就可以获利
: 奇怪...为什么有人可以知道这些极为机密的情报呢??
电影赚钱或赔钱,
也不是什么机密情报,
电影产业分成即期收益跟长期收益,
狭义的收益就是指即期收益。
在台湾电影即期收益的计算一般是戏院抽一半,
剩下由发行单位跟制作单位拆帐,
这比例端看合约,所以就不一定了。
从短期而言,
只要电影总票房的一半,保险一点算三分之一,
能大于制作成本,
那么电影就能赚钱。
有的台湾电影还有辅导金、厂商赞助或置入等收入,
所以对于票房部分占总收入的比例又可以更低了一点点。
就算如此,近几年平均台湾一年拍四十几部电影,
能赚钱的还是凤毛麟角。
2013年只有四部:大尾鲈鳗、总舖师、看见台湾跟十二夜
2014年更只有一部,叫做“等一个人咖啡”。
但是一部在映演档期内赔钱的电影还是有机会赚钱,
因为现在电影上映的平台不只是电影院。
还有其他窗口,
除了传统的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跟录影带/DVD租售外,
现在新媒体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网络、手机、MOD、行动影音,
这些平台都可以谈授权,
每播映一次就可以回收一点点钱,
每隔几年就可以重新谈一次授权放映合约。
所以有些电影长期下来还是会赚钱,
特别是后来会变成邪典典范,导致广受观众喜爱一映再映的电影。
这种长尾理论下呈现的长期收益就比较难计算了。
但只要收获期拉长,
基本上只要不是赔得太惨,
像是周美玲的<花漾>,
否则长期而言要摊平成本甚至勉强小赚一点钱都是有机会的。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明明看起来都赔钱,
却还是有人前仆后继愿意拍摄的原因之一。
不过在台湾票房确实是机密,
因为台湾只有台北市电影商业公会旗下的电影院,
才有公开透明的票房数据,
出了台北市,
就算在新北市或是其他都会区,
票房赚多少都是戏院自己的秘密,
要报帐或是缴税都是用点数制,
也就是以该部片在台北市总票房的两倍再除以总上映厅数来算。
所以虽然大家都清楚大尾鲈鳗、大稻埕或是鸡排英雄这种电影,
中南部票房场场爆满,票房绝对是台北市三倍到四倍以上,
但扣掉喜满客跟威秀两大连锁片商之外,
没有戏院会诚实的用实际收入数据去分帐或是去纳税。
原本这个现象有机会改善,
文化部要推动的电影法新修法,
要强制将票房数据透明化,
但遗憾的是随着龙应台下台,
这部分大概又要人亡政息无疾而终。
所以为什么新闻报导会知道票房,
要嘛是自己估算的,
要嘛就是炒新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