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雷的前言】
继《全面启动》后,诺兰又玩了个很炫又有诚意的东西出来。看完我松
了口气。在先前《黑暗骑士:黎明再启》观后,只觉得全片有种莫名的急躁
感,很多细节其实可以处理得更好的,却草草带过了,导演仿佛在说:“好
累,感觉好像不会再爱了”,赶快把事情办了,办完就好。虽然这种状态的
诺兰出现在一个优秀三部曲的收尾有点遗憾,但《星际效应》则宣示了他的
满血回归。强烈的野心依旧、大胆的尝试依旧、也依然安全下了庄,无论在
作品完成或票房回收皆然。
若有谁问我这片值不值得去看,当然值得。花一张电影票钱去看奇观值
不值?再说这奇观若跑到DVD就至少减损40%的价值、跑到HBO至少减损50%以
上,当然值得花钱去看大萤幕,萤幕愈大愈好,那正是它最大的卖点之一啊
——这种美国佬的暴力逻辑很简单易懂。虽然用在烂爽片上面会让人觉得很
干,感觉被当白痴;但如果是个很有诚意的作品,嗯,为什么不呢?反正我
被骗得也很开心不是?
但说正经点,会说这部片是奇观,并非只因那壮丽的宇宙风景,而是其
存在本身就已经难得一见。科幻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年头硬科幻不好
卖(看看曾经硬科幻的ST都得放下身段走SW的软风格了),大成本的科幻就
更难。大成本科幻再加片长三小时?导演的坎站不够,片商搞不好就硬押著
你头砍到剩两小时,DVD要不要发导演完整版咱们再看看。是诺兰本身的票房
号召力让他能开这样的规格,而能开这规格的导演还真不多,再扣除其中有
那个心思好好拍科幻片的,我认为这就是为何《星际效应》的存在足以称为
奇观。如果不巧它引爆了某种热潮,或许又会引领后续一波科幻电影跟上(
或者送死),无论如何那都是后话了。
但撇去观众们进去看一堆很炫的科学知识看得云山雾罩,后续又引发一
堆善心人士大量进行的科普风潮,这篇文章倒是无意多做什么补充——去看
推文很多的那些!说得都很好!但如果你根本没耐性看那些探讨,不妨就来
试试这篇文章的无脑流解读。不用太多科学知识——当然多少要有一点,但
也就是一点点。不想理解原理,就把它当作奇幻作品的暴力设定去接受,比
如懂个“等价交换”就仿佛让你变成钢之炼金术师了,《星际效应》的核心
其实也很明确,就两个关键字:重力、与时空。
(以上推荐文顺便防雷结束。以下大量剧情雷,不想被雷请绕道而行。买张
票去瞧瞧,有兴趣我们再聊。)
【从念诗很性感的科学家开始】
切莫温驯地走入良宵
迟暮之年更应燃烧且咆哮
狂怒吧,狂怒吧,抵抗光之陨灭
这几句诗其实没什么难理解。表面是在讲当时人类的处境。良宵,一日
的将尽与睡眠,死亡的意象。剧中的人类即将燃尽物种生命、距离饿死与窒
息只差一点,当然可用“迟暮之年”形容。尽管看似做什么都没用,却依然
要“燃烧且咆哮”、“狂怒吧,抵抗光之陨灭”,即使眼前黯淡无光,依旧
要勇敢对抗,于是有了拉撒路任务志愿搏命的12个探险者、有永续号这个人
类最后的希望,更重要的是故事能成立的根源:在这饥饿年代依旧艰难地维
持运行的NASA。这所有一切都是在抵抗光之陨灭。
因为诗的歧义性,原本形容老年的诗句在这里用来形容人类处境却异常
贴切,而念诗的布兰德教授也成了本片吸引我的第一个亮点。会唸诗的科学
家有种莫名的性感,有种“以为我只会写数学式吗?哼哼”的帅气。
尽管临终的智者也明白黑暗是寻常
他们的言语已无法激起雷电但他们
仍拒绝温驯地走入良宵
布兰德教授念著诗,搭配慢慢离开地球的永续号,像在激励启程的人,
也像在自抒怀抱。布兰德已经不年轻了,他也是走向夜晚的年纪,同时老骥
伏枥,志在千里。全黑的星空下,通信频道里回荡着他唸诗的声音,这并不
是个安于“到此为止”的老人,仿佛暗喻了有什么阴谋。后来也不意外地发
现果然如此。=.=
以主角库柏的角度看,老布兰德无疑就是一切阴谋的根源。虽是阴谋家,
却占据了道德的高地。这是个高妙的设计。当面对“人类的物种存续”这种
过于沈重的议题时,会像黑洞一般扭曲了我们日常所熟悉的道德平面。在这
情况下,老布兰德可以逼主角放弃自己的家庭,欺瞒几乎所有人——包括出
去冒险的与在地等死的,并且持有站得住脚的正当理由:为了全人类。他是
个聪明的混蛋,尽管会让人很不爽,但在这种生死关头,到底要把自己的性
命交给聪明的混蛋还是高贵的蠢材?这就是个非常好、而且绝对没有正确答
案的问题。
同理,冰星球的曼恩博士也是。
他其实也是占著部分道德高地的——起码留了两只手,其余身体则悬在
罪恶的悬崖边。让他解套的因素其一,在于拉撒路任务的规则设计本身存在
极大的不合理:它迫使参与者做出人类最困难的抉择之一:道德与求生本能
的抗衡。求生是人类最根源的本能。虽然可以靠自己有意识地放弃,比如自
杀者,但那是诸多因素逼迫所导致的结果。拉撒路任务却只提供一座天平:
一边是道德,背负重大期待的人,绝不能背叛自己的伙伴;另一边是求生本
能。按下了“这颗星球没希望”,就等于自杀。
通常在面对这种天平时,能选择道德那方的,我们会叫他圣人。选择求
生的也不是恶人,只是凡人。因为这种考验并不是一般会认定“正常人都应
该可以通过的”,所以无法通过也不该收到责难,就只是代表你精神上没那
么holy而已。而且任务内容还提供了能支撑数年的物资,亦即长达数年的死
牢,孤身一人,只能思考生死,每天遭受煎熬。曼恩的答辩说了很多,但其
实一句就够了:“你们根本无法想像我经历了什么。”
这种要求每一个参与者都具备圣人素质的考验确实存在有很大脑洞。照
这种游戏规则,12个人都没叛变才诡异。其实探索太空船上只放机器人是最
合理的作法——只随概念与逻辑执行任务的机器人就不会有上述的人性难关。
编导其实有补这个bug:曼恩说不派机器人的原因是因为机器人不怕死,所
以可能会在探索任务中因为其他原因失败。就当这说法有道理好了,但放任
人性去玩生死跷跷板也真的不会更好。所以若要补洞,更合理的设计是机器
人本身具有自爆装置,当它客观判定该星球缺乏基本的求生条件(ex. 无陆
地,无水)时,就主动发出“无救”讯息并且与人类一起自体引爆。总之别
把这决定交给人类。
按此一说,为什么黑人物理学家罗米利会被曼恩机器人Kipp的陷阱炸弹
炸死,这也可能是能解释的了——为什么机器人身体里会有能引爆的玩意?
或许从一开始就有这设计也说不定。只是曼恩博士骇进了这个设计并修改了
规则,他为什么做得到?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是“最优秀的那个”,也是设计
一切的人。他当然有能力这么做。
上述的衍生推论虽然可以弥补拉撒路任务设计上的大脑洞,但这些诠释
也接近脑补——毕竟编导并无相关的暗示,再者,要让机器人爆炸也未必非
炸弹不可。就让它继续维持一个脑洞的规则,与曼恩自己土制炸弹放进Kipp
里也是可行的,反正这个设计最重要的目的已经达到了:“那个最优秀、激
励所有人奋勇向前的人,自己却做不到他说的。”一个尖锐有效的讽刺,这
种刻意置入的缺陷,可以提供描绘人性时必要的真实感。
让曼恩能解套的因素其二是:当布兰德博士的阴谋败露时,主角立刻坚
持要回家。主角是有理由这么说的——毕竟曼恩博士已经哄他们相信这里是
有希望的星球。建好殖民地后,他要不要回去送死当然是他的自由。
但已知剧情的观众不妨就站在曼恩博士的角度去看:他知道冰星球是没
希望的。换言之,那艘太空船其实是人类最后的希望。布兰德博士因死而败
露是突发事件,他或许原本想慢慢地揭露真相,尽可能在维持自己形象的前
提下,让他们自行发现冰星球无望,不管原本计画是怎样,总之失败了。那
其实也没差。因为打从他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让自己活下去的时候,应
该也就想到了最差最差的可能——
亦即,骗局败露的瞬间,他当然会被这群人严厉指责,但那又怎样?他
们能杀了他吗?在人类已经如此稀少的情况下?在他们其实并不是“杀人者”
的前提下?他们能杀了他吗?
非常有可能的状况是,他们依旧会带上他,再前往下一颗星球——尽管
那会让永续号再也回不去地球,但那也没差。曼恩想要的只是活命,而这就
是能争取最大活命机率的行动,前提是放弃一切自尊。
但此刻问题来了:主角们提前知道了A计画是骗局,库柏情绪非常激动,
在这种状态下很可能会不介意把他干掉,所以坦白行不通了,他只能因势利
导,继续自己的骗局,再伺机偷袭——趁主角即将回地球前的那一刻,情绪
最放松的瞬间。
谁都知道这是卑鄙的做法,那为什么还能解套?
还是一样,“人类种族存续”是个太重的议题,能造成道德平面的极度
扭曲。在资讯不对等的情况下,主角想要开永续号回地球是合理的。但知道
一切的曼恩眼中,这行为等同是谋杀人类的种族生命。所以他可以站在“拯
救人类”的道德高地上,谋杀库柏、甚至把所有人都留在冰星球等死,依旧
认为自己在做的是正确的事情。
你或许会想起那有名的举例:当你站在一个轨道切换器前,远方火车开
来,你赫然发现它即将前往的轨道上有五个工人,不知为何在那里施工。而
另一边,它本来不会开的轨道上则有一个小孩在玩。现在是二选一的时间了,
你该怎么去切换这轨道?五条命还是一条命?
所以在曼恩的眼中,这就是个“全体人类存续”抑或“这些伙伴的命”
的二选一。而他可以用各种话术去让自己的选择取得合理性,如果他有强烈
的政客倾向。幸好,编导并没有让这角色破格至此。曼恩博士毕竟是个科学
家,是个受过NASA严格训练的太空人,所以他宁可口吐一堆疯狂且缺乏逻辑
的言语,也未曾(或无法)冷静地为自己的行为辩驳——仿佛他真的相信——
毕竟这话术是为科学训练所鄙视的。
(要打脸一句话就够了:凭什么只有你不能死?凭什么只有你有资格去
做这二选一?)
(如果对太空人训练有兴趣,最无痛的方式就是去找《宇宙兄弟》这套
漫画(不要电影!电影的改编有点失败,但漫画超好看)。再看《星际效应》
会更有感觉,比如当主角面临窒息危机时,曼恩竟还在说“不要紧,我在这
里挺你”,这就是太空人训练的残迹:必须支持你的伙伴,在心理与生理层
面都给予充分支持。因为太空任务非常孤寂,碰到难关又肯定是孤立无援,
所以太空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就是绝对的独立自主,同时又能与伙伴充分合作。
而为了确保这一点,NASA的各种魔鬼训练是绝不会客气的……)
并且在最后,当他上了永续号,疯狂已达极致。造成疯狂的因素除了那
长达数年的孤寂死牢,还有即将得救的曙光,以及背叛伙伴那宛如针刺般的
恐惧与罪恶感,让他一心只想赶快远离这里,而忘了自己受过的一切训练。
而他的行为,也实质上造成了拉撒路任务的最大危机。人类所谓的高尚情操,
与受训练而来的理性,在这里被赏了狠狠一记耳光。连同那些功利的论辩一
起。
因为说到底,即使布兰德博士站稳了道德的高地,或者曼恩博士也可能
用各种方式短暂爬上道德高地,最后他们依旧被罪恶感压溃了。这是比什么
都真实的。老布兰德的每个决定都是为了人类存续,但他依旧躲不掉两件事:
他编织了谎言,并以此拆散一个家庭。让一个父亲的女儿留在地球上等死,
而同时他却又把自己的女儿送上了活命的船。他当然会确保这行为是理性的,
比如把女儿培养成生物博士,也是执行B计画的最佳人选,但他永远无法辩清
自己的私心在其中占了多大因素。而罪恶感会对他说,你有的,你当然有。
我知道。我都知道。
同理。即使曼恩博士受过最严苛的训练,并证实拥有优秀的能力与性格
——或许是人类顶尖的素质,依旧在最后的生死天平前崩溃了。他可以用所
有的聪明才智去支持自己的行为,把妨碍求生的一切因素都打为必须排除的
邪恶,但到最后,他那疯狂的、坚定求生的作为却宛如一意求死。当他被喷
到太空里时,在想着什么呢?依旧是我不想死吗?或奋起最后剩余的少许清
明理智,在明知死定的时刻,感到些微的松懈——终于结束了,不用继续挣
扎求生了。
即使NASA会用一切手段,确保这些人是对的人,确保他们能撑过最严苛
的任务,但到最后往往也会发现,没有任何考验能比现实更严苛。
【正因为现实严苛而人性脆弱,所以我们需要有爱】
当小布兰德说出那生硬的爱的论述时,不知有多少观众会瞬间歪腰~想
说这三小,不是很酷的宇宙冒险科幻片吗?想说这真是大破格,为什么喜欢
炫酷新玩具的诺兰会选择这么老的解套法,有爱不死?去你的。
我想说,这确实不是什么新且炫的概念,但它在这部片里的功能是有可
能成立的。只要考虑一下它一开始给予观众的承诺,就会发现它引入并强调
“爱”确实有其必要性。
(至于说得好不好就另当别论,对我而言,这可不是安海瑟薇表现过的
最佳演技,对白的说服力也不够强。但做得好不好与它该不该被放进来,应
该分开来看。)
从本片的基本前提说起。
本片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亮点,在于它尝试把两种极端的阵营揉合在一
起:最尖端科学的宇宙探险,与最像是伪科学的超自然事件。前者是某种终
极的科学浪漫,另一种则是科学家嗤之以鼻的东西。
从一开始它就说,墨菲的房间里有捣蛋鬼。
“捣蛋鬼”就是一种经典的超自然事件。当物体无风自动,会有人说那
是鬼魂所做。也有人信誓旦旦地说,鬼魂不是因为好玩,是为了传递讯息才
这么做。或者也有人说那可能是智慧超乎人类的高次元外星人(=神,比较
科幻的说法)因为某些原因,才必须用这种迂回的方式送讯息,而因为他们
的智慧远高于人类,所以我们最好认真地去观察征兆,解读讯息,并正视其
警告。
面对这类说法,科学家往往就像主角库柏的态度:以忍耐的笑容说:那
就设计些实验,弄清楚它吧。在弄清楚前,就别跟我说这些五四三了。
科学家怎么就没有些好奇心想自己去弄清楚呢?或许真有科学家稍微认
真地对待了,但不认真对待的人也有充分的理由:说到底,这些高次元外星
人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在意人类?所谓的“高次元外星人的讯息”往往是一些
警告,比如核能危险,或粮食危机。但巧的是,经常是先有科学家警告了,
这些高次元外星人才警告。而且这些高次元外星人往往都很在意当时人类最
担心的问题。比如当他警告核能危险,可能就是在某次核电危机之后,这要
怎么不让人吐槽“先承认你就是你朋友”呢?
有些科学家吐槽得妙:“要证明你是高次元的生命,很简单,请写出一
条现在人类还不知道的物理公式,若验证无误,我就相信你。”如果真是超
越人智的存在,最快的方式就是请做些超越人类智力与能力的行为。若有确
凿的证明,也就没什么好不相信的。但至今,超自然现象仍多数停留在个人
体验,不知何时出现且无法重复,自然也无法在科学界形成任何共识。神秘
依旧是神秘,而科学未必理会。
以上是两个壁垒分明的阵营,这不是电影,而是真的就在美国发生过的
事。看科普书籍也会看到科学家对各种“来自高次元外星人的善意警告”的
回应,大致就是持上述观点。
OK,现在本片直接假设,确凿的证据真的出现了:不知是谁放了个虫洞
在那,不可能是自然形成,而且远超过人类现有科技。这就像传说中的高次
元外星人在打招呼:“听说你在找我,你这不就看到了吗?”
于是这些科学家也没什么好不信的了。游走在伪科学边缘的超自然现象
与尖端科学两大阵营在此和解:那里真的有什么玩意。问题是他们想做什么?
最直观的通讯方式大概都试过了,比如送无线电讯号,语言不同也没差,
科学家会找到专家解码。无论文化如何不同,只要还在同一个宇宙,数学跟
物理应该都是共通的语言。
问题是没办法取得联系。送讯号对方不回、对方也没送讯号过来(或者
该说:其实有,但没有被正确地接收)。眼前只有一颗沉默的虫洞通往另一
个银河系,以及重力不时会发生奇异的干扰(并导致男主角坠机)。但重力
异常现象与虫洞这个过于突兀的存在相比,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虫洞本身就
是个巨大的未知,只要是科学家,都会把全副的目光投注过去:“他们”到
底怎么做到的?这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看不到对方,也无法沟通。这不就什么都无法确定吗?
至少还是可以确定一件事:对方应该是没恶意的。
毕竟,如果对方心怀恶意,要毁灭人类应该是弹指间的事。连虫洞这么
夸张的玩意都做得出来,随便丢几颗陨石过来,人类就炸了。再说,在人类
面临存亡危机的当下,传说中的外星人竟然就出现然后放了颗虫洞在那,通
往另一个未知的宇宙,仿佛送了个微弱的希望,这只是单纯的巧合吗?如果
是恶作剧,为了对人类恶作剧就造了颗虫洞,这会不会太麻烦?
虽然不可思议又毫无道理,但事实摆在眼前,看来传说中对人类异常在
意、又异常友善的高次元外星生物真的出现了。虽然事情好到让人怀疑,但
反正别无选择,当名为科学家的生物想清楚其间的种种关节,就会干出非常
夸张的事,比如把人丢进虫洞里看看会怎样,以缜密的计画进行。
而后续的剧情,也就必须要对上述所有的不合理找出回答。
“高次元外星人”为什么要以如此迂回的方式沟通?藉著让主角进入高
次元空间,观众也终于明白了干涉过去时空的限制:单是回到过去是没用的,
就像人无法对书里的角色喊话,怎么喊书里的人也听不到。重力是唯一被允
许能贯穿所有时空的东西,因而也是唯一的干涉手段,这就注定了传达方式
会非常迂回。比如主角使用的是二进制编码的讯息,但如果讯息没被看见并
正确地解读,也没用。
而为什么“高次元外星人”会这么在意人类?因为他们就是人类。这说
法有点玄,但还真的没有比这更合理的解答了。如果是不知从哪来的高次元
外星人,他们为什么要对人类怀着这么大的关注与善意呢?就像人类不会去
在意一窝蚂蚁的生死,高次元外星人看人类大概也就像看一窝比较大的蚂蚁。
极少数的人——比如昆虫学家——会带着善意去关切这窝蚂蚁的死活,基于
他们的信仰或欲求;却也不可否认,当大多数的人类突然对一窝蚂蚁很感兴
趣的时候,通常对那窝蚂蚁都会是灾难。从不太具恶意的——比如这群蚂蚁
妨碍到我了——到真的具有恶意的——比如毁掉蚁窝看蚂蚁惊慌逃窜真有趣
——总之人类对蚂蚁而言可不会是什么幸运的存在,而更像是某种凶暴的恶
神。而高次元外星人之于人类,也是同理可推。
所以如果真的出现极为友善的高次元外星人,那最合理的答案确实就是:
他们其实也是人类。因此会关怀、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会帮助、因为同为人类
所以在乎。这是人类对物种的爱,从拉撒路任务的初衷,到这些未来人回到
过去试图拯救老祖宗,其实都是同一种爱。
而为什么主角重要?我们不妨站在这些未来人类的立场去看。他们早就
知道了过去人类面临的困境,问题是传递讯息的方式非常有限。他们大概试
过几次(其中一次还造成了主角坠机),后来发现行不通。行不通的原因,
正是在于上述两个壁垒分明的阵营:科学家拥有将讯息转化为物理公式并付
诸实现的能力,但他们所受的训练就是不会太过在意这种超自然现象。虽然
他们也注意到了重力异常,但虫洞是个更大的异常,那背后代表的生存希望
完全吸走了他们所有的注意力。换成常理去想,就会明白这些科学家的顽固:
当全人类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谁有兴趣注意哪边有闹鬼的传说,或者一只
坏掉的手表可能携带了什么讯息?当你不认为那里有答案,你就是不会去看。
当你背负著庞大的压力时,更是如此。
而那些会相信超自然现象、甚至闲到有可能去解析密码的人,则没有把
讯息转换为物理公式的能力。就像小时候的墨菲,还会相信鬼魂,也解开了
密码;但这结果不可能被正视,因为这根本毫无根据。而长大的墨菲受过完
整的训练后重回现场,试着用跟童年相同的心情去检视,就是一件异常困难
的事。长期积累的训练提供了她得到答案的能力,但那训练却也同时妨碍了
她得到那个真正关键的、藏在黑洞里的讯息。
面对这种种的障碍,唯有爱能克服一切。
唯有对着父亲,她可以允许自己迷信。允许自己相信父亲可能身在数十
万光年外,依然想方设法地救自己。而他送来的讯息,就藏在一只坏掉的旧
手表里。
“为什么你认为她会去看那只手表?”“因为那是我送给她的。”
数十年,一辈子,总有一天,她会认真地看着那只表,察觉到小小的不
对劲,同时又能相信这一切的不可思议。虽然重力能穿越时空,却无法联系
任何东西。而唯有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才能让这拯救得以成真。
所以这些未来人类在意的从来不是A计画或B计画。首先他们要辨认出地
球上有谁具有解开重力公式的能力?就是墨菲。然后谁能够联系到墨菲?她
老爸。所以他们必须想方设法把她老爸拐到自己住的黑洞里,让他得到那个
关键讯息,再由他自己想出办法来联系女儿。整个计画大概就是这样。
如果没有人类对物种的爱,高次元未来人类不会到这里(甚至从一开始
这些未来人类就不会存在,理由见后),而拉撒路计画也不会成形。如果没
有亲子之爱,藏在黑洞里的讯息也无法顺利传递出来,进而解开让A计画与B
计画无法同时成立的锁。爱作为一种不能再老的老调,却也成功地作为一种
超强的黏着剂,粘合了过去与未来、超自然与科学两大阵营、乃至相距数十
万光年的黑洞与地球。虽然一点都不酷,但真要想一种比它更有效的、能把
这一切相悖的因素全部联系起来的元件,老实说我还真想不到。
【重力、时间、黑洞与虫洞】
本片的另一个看点,在于它对于经典科幻元素的掌握,与突破。
比如那颗虫洞,看的时候可真是吓到我了。“虫洞”是各个科幻电影的
常客,但我可以告诉你,习惯从萤幕上看到的虫洞可不会长那样。通常我们
会困于名词本身,感觉那就应该要像个“洞”,无论虫洞或黑洞,在画面表
达上就像是在星图上戳个孔洞的感觉,那这颗看起来像光滑金属球的玩意到
底是怎么回事!但更惊吓的是,它只用了几句对白就简单说服你,是的,更
正确的虫洞就该长这样。先前那个“洞”的概念是困在平面思维底下的产物,
其实平面上的圆形概念,投影到三维空间就该是颗球体。所以虫洞应该是颗
球。长这样。
或者那颗让黑洞回归到“天体”外型的巨人黑洞,再加上黑洞喷流与重
力透镜效应,使它不只是黑,还很亮。这是更新的物理模型,但还没有人真
的把它用在科幻电影里。当看见熟悉的科幻元素被招唤,却又被大胆地赋予
了截然不同于过去却又更合理的外型,同时说服你:这个比较好。要说用心
或诚意?没有比这更用心、更有诚意的做法了。
又比如相对论的“时间膨胀”效应,也是经典科幻元素之一。简言之,
相对论打破了“绝对时间”的概念。你的一秒钟其实并不等于我的一秒钟。
当我相对于你是处在一个加速运动的状态时,我的一秒钟会比你的一秒钟更
长。那平常为什么没感觉?因为在我们的生活环境里这种效应非常微量,远
低于你需要为此调整钟表的程度。有个比喻是这样的:“若你天天坐波音
747,一刻也不停地飞上一千趟环球旅行,那么相对于地表上的人,你大概是
能延长那么几微秒的寿命——但难吃的飞机餐点则会更显著地降低你的寿命。”
而在极端的状况下:极端的速度、或极端的重力,这种“时间膨胀”的
效应才会明显。比如科幻小说的经典好桥:“双胞胎的其中一人去太空旅行,
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前进;另一人则留在地球。当旅行者回来时依然年轻,而
他留在地球的兄弟却已垂垂老矣”。这原本被称为“双胞胎悖论”,是用来
吐槽狭义相对论的思考实验(但没有吐槽成功),其中奇妙的诗意却被小说
家拿去写小说了。海莱因就在1956年写过一本科幻小说《4=71》,意思就是
以亚光速前进的太空船上度过4年,地球上却已经过了71年。
有兴趣继续深入理解原因的人是值得鼓励的。但如果看到物理公式就头
痛,其实把这句话单纯当作设定,要看懂《星际效应》、乃至其他有引入“
时间膨胀”元素的科幻作品也就足够了:“能显著影响时间的有两种因素:
极端的速度(=接近光速),或极端的重力”。爱因斯坦这么说,反正我是
信了(?)。
(其实,“时间膨胀”也不只是存在于纸上的运算,而是已经过实验证
实的效应。)
而以往,当科幻作品运用这效应时,往往会朝“极端的速度”去发想。
这很符合直觉。因为“极端的重力”让人直接联想到死亡。黑洞,听起来就
很恐怖,掉下去就死定了,所以大都是拿来壮烈牺牲用的。后来有些作品里
的黑洞也被当成是“另一个世界的门”来使用,但那也只是作为另一种功能
元件,重点往往在于通过后出了什么事,而不是黑洞本身会造成什么效应。
简言之就是“看看就好别太认真”,它是黑洞或虫洞,其实编剧根本不care。
但《星际效应》提出的第一个突破,就是引入了“极端的重力”这个可
能性。而且相当认真地在处理它。至少在此之前,我还没印象哪个作品有这
样用过。
当然,创新的设定往往会付出代价。比如要让那颗星球位于被黑洞强烈
扭曲的时间带,意味着要让它距离黑洞非常近,亦即是特殊的极端状况。它
必须转得很快,像在篮框边缘高速旋转的篮球,再慢一点就会掉进黑洞,再
快一点则会掉出篮框(亦即脱离这个星系)。就维持着这极端的脆弱平衡,
这系统怎么看,吐槽点都很多。
比如会有人提过的,黑洞会吸引星体靠近,亦即你永远不知道会有什么
玩意来袭。随便飞来一颗比较大的陨石撞上这颗行星,像把那颗在边缘旋转
的篮球伸指一推,就进黑洞了。或者也有说黑洞并不是只会吸东西进去,吸
进去之后还会产生喷流,被那玩意喷到,听起来就不是什么有趣的事。
这些吐槽其实都有道理。而可能的解释也只能用暴力设定去硬解:这整
个黑洞与行星的系统可看作是高次元人类精心打造的场地,非自然生成,亦
即可能以任何人为的方式设计成一个局面,让这群探险家尽管对这颗极端的
行星满腹疑虑,仍不得不上去看看。
再怎么说,他们背负的是人类物种存续的希望。而眼前机会只有三次
——更正确地说,是2.5次,第三颗星球(小布兰德爱人的那颗星球)是
“一开始有送讯息,但后来断了”,有持续在表示“OK”的,就只有水星球
与冰星球两颗。他们无法承受忽略其中一颗星球的代价——这还是第一颗,
而且都已经飞到旁边了。就算是多1%的机率,都比0%要好吧。虽然这星球各
种不OK,但快饿死的人是没权利挑食物的。只要外表看似没毒,就值得放进
嘴里试看看。
所以要拐这些人上水星球其实挺单纯的,只要让它表面上看起来没有毒
就好。位于时间膨胀严重的区域是它最大的问题,但只要貌似无即时危险,
就还是值得试试。虽有黑洞喷流或陨石轰击等各种危险,但那机率到底是多
大呢?跟已知活命机率趋近0%的地球人类比起来,算不算值得冒的风险?
在估算风险时,多少也难免掺杂些人类的侥幸心态。再怎么说,这颗行
星不也就这么转到现在了?而且也有伙伴先登上了这颗星球并传回了OK讯息,
这些事实也都会影响探险家的判断,让它看起来好像没那么危险。
而实际上,他们就如剧情一般被打脸了。打脸的方式也挺妙:先遣队发
出OK讯息之后立刻因意外死去,来不及更正讯息。如果仅只于此,还称不上
什么巧思。但这些后继者费了多年抵达此地,却因为时间膨胀效应,见到的
并不是先遣队的干尸或骷髅,而是她“才刚丧命”的事实。仔细想想,他们
登陆时见到的那个“正在远去的浪”,可能就是击碎先前那艘太空船的同一
个浪。
这想像非常有趣,几乎就跟下去探险的人再上来,发现已过了23年一样
令人着迷。这与“极端的速度”产生的时间膨胀有本质上的不同。极端的速
度,毕竟油门是握在人类手里,是在控制之下产生的结果。在《星际效应》
里使用的极端重力则像是一个陷阱,一踩下去,就像浦岛太郎打开玉匣一样
沧海桑田。而科幻的威能是:当它背后有个科学理论支撑,它所展现的奇景
就与魔法有本质的差异,造成的真实感更令人不寒而栗。
《星际效应》绝非第一部玩弄时间膨胀的作品。但它玩出了自己的独创
巧思,虽然用的是有点暴力的方法:一个极端状态下的星球,是靠着“人造”
排除万难而成立的特殊状态。而这个“人”其实是高次元生物,跟“神”也
差不多,所以他们有能力做得到。这很暴力,但有效地解决了大部份问题。
而且它还是本片的前提,所以就算很暴力,你还是拿它没辄。
同样暴力的设定还有为什么主角掉进黑洞不会死这个问题。目前有不少
聪明的理论试图去解释在现有的物理架构下有什么可能性,比如那颗黑洞可
能长成什么样子,因而主角不会死。这讨论是很有趣的,但我个人认为这些
都纯属于物理层面的有趣。实际上,剧情要成立其实不用懂太多物理,只需
要知道下列三个前提:
前提1:这些高次元人类的特殊威能之一,在于可以控制重力。(整部片
就不断在告诉你这件事。重力的异常现象、虫洞的存在都暗示著这一点)。
前提2:在主角所处的时空,这些人其实就躲在黑洞里。
前提3:更有甚者,从一开始,把主角拐进黑洞就是他们最大的目的。为
了要送出重力资料的关键讯息。
既然如此,他们当然会想方设法地让主角掉进黑洞并且不死。不然难道
把他拐进来了才“哎呀,没想到你这么不耐压,才这点重力怎么就变团肉泥
了呢,真草莓”吗?无论是那颗黑洞的构造本身就特殊;或者他们暗地里帮
主角身边制造了什么重力防护罩;甚至更夸张点说,那颗黑洞可能根本就不
是什么正常的黑洞,只是外表看起来像黑洞、行为像黑洞、量测起来数据也
像黑洞的玩意而已(当你可以操控重力的时候,真的可以做到这样)。无论
怎么做的,总之他们原本就期待主角掉进来,他们也有能力保证让主角不死,
所以就剧情而言,主角掉进黑洞没死是个合理的发展。真要讲不合理,应该
是操控重力与高次元生物这玩意本身就太扯了。
(但话说回来,这也不是编导最后想不到办法收尾才用来解套的手段,
而是从片子开始就一直在告诉你的事情:关于“他们”的存在以及“他们可
以操控重力”。这是为何这设定虽然很暴力但依旧站得住脚。当然观众看了
喜不喜欢接不接受,又是另一回事。)
(也因此,去讨论“在现有的物理认知上,人类要掉到怎样的黑洞里才
不会死”这问题其实无助于帮这部片补洞,因为这问题就像是在问:“假如
我是五次元生物,我要怎样才能让主角活命呢?”,但能提出的一切物理手
段仍限于现今人类的认知,而现在的人类就不是五次元生物,现今的物理也
无法操控重力,换言之,这些讨论其实跟本片关联性不大。当然它们依旧可
能是有趣且有价值的知识。)
所以这部片虽然以尖端科学与宇宙探险为包装,内在运行的其实是有点
像魔法的玩意。一切魔法的根源就是重力。重力可说是最接近创造与主宰宇
宙的基本力量。大爆炸时喷发的多种物质因重力而相互吸引、靠拢、挤压,
乃至形成我们现今所见的一切宇宙景象:行星、恒星、黑洞……
而在本片里,重力也是妨碍人类逃离的最大关键。
老布兰德教授追求的重力方程式,其实说穿了就是五个字:“反重力技
术”。因为重力是人类上太空最需要抗衡的一种力。在找到抵抗重力的方法
之前,能逃离地球的人类注定只会是少数中的少数,因为能坐上那架火箭的
人就是少之又少。目前就是非得靠这种一节一节喷火并丢弃的、很没效率的
玩意,人类才能进行宇宙探险。
(有些人或许会困扰于他们登陆与离开水星球与冰星球之轻易,而质疑
一开始发射火箭的必要性;但这其实很容易说明。火箭要对抗的最大重量从
来都不是“人”,而是“物资”。看看小布兰德的“人口炸弹”技术,5000
颗受精卵加冷藏设备与备用发电设施,就要900公斤,比所有乘员的体重加起
来还要更重好几倍了。更别提要建造殖民地还需要其他各种东西,单想他们
所需的粮食,就至少要能撑过这趟(长达数年的)太空旅行,以及在殖民地
在建起农业规模之前,还要备好能撑过这段期间的口粮,至少一两年。你觉
得这些人所需的粮食,就算缩减成最精简的太空餐,以年去计算总量,会不
会远远超过他们的体重?把人送上宇宙当然不那么困难,但太空探险也不是
把人丢上去就好,还得让他们活下去才行。而那些支援物资的重量就会逼得
NASA不得不发射火箭,也就注定了乘员的有限。而之后的登陆小艇只需载人,
当然就没这问题。)
原本重力被认为是不可操控的,亦即注定就是只有少数人能得救,但虫
洞的出现让科学家重新燃起了一丝希望。以现有技术做不到的东西就在眼前,
展示了另一种可能性:可能让很多人都得救,只要能自由地操控重力的话。
当老布兰德指著太空站,问库柏你觉得这建筑物看起来像什么?库柏发现它
形状就像永续号成一个环形,像艘太空船。老布兰德点点头,继续讨论他的
重力方程式。他没说出口的话其实很明确:“当这个方程式被解开,我就能
把这庞然大物自由地送上宇宙,带着这里的所有人类一起。”
这当然是个美好的想望。如果可以的话。
在水星球上,重力再次扮演了大魔王。一小时等于七年的时光陷阱,或
者那巨大的杀人海啸(来自潮汐力,也是重力造成的效应),让探险队遭到
了几乎致命的打击。“大自然不邪恶,当然很恐怖,但是……不邪恶。”是
的,大自然不需要邪恶,她只要露出些许恐怖的一面,人类就承受不住了。
只有脆弱的人类才会邪恶。比如曼恩博士那直接的恶意,与老布兰德那
隐藏的恶意。老布兰德的恶意比曼恩更值得探讨。他在解开重力方程式的这
条路上走得比任何人类更远,也已经悲观地预见了,自己所需的最后一块拼
图其实隐藏在黑洞里,永远也得不到。尽管如此,他仍不遗余力地做着自己
明知是无谓的事,继续强力播送着明知会落空的希望,为什么?因为有希望
总比没希望要好。
因为人类本身就是一种复杂而矛盾的构成,既自私又从众的生物。如果
摆明了是没希望,被留在地球上的这些人就是死定了,那些坐上太空船的人
当然会承受超乎想像的心理压力,而这些帮他们整备太空船的人,又真的会
好好帮他们完成任务吗?怎么想都会是一幅地狱图,所以即使是虚无的希望,
也比没有好。
尽管如此,老布兰德依然很清楚,像这样的隐瞒,又散播虚无的希望,
其实就是在骗这些人留下来等死,在等死的同时还乖乖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不惹麻烦。这是为何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崩溃的原因。他就是再也撑不住了,
尤其当死亡近在眼前,也再无强撑的理由。
两个大魔王:直接的是曼恩,间接的是老布兰德,都是怀着好心却做恶
事的范例。怀抱着强烈的良善理想,却过不去人性这关。像这样的大魔王,
总比纯粹的邪恶更令人感叹。
而在后段,最有趣的设计或许是,“重力”作为妨碍人类飞上太空的关
键,与水星球的大魔王,却也在最后变成了解套关键。其中最明显的当然是
主角与他女儿相隔数十万光年的讯息传递。另一方面,被毁掉的永续号能继
续航行至第三颗星球,主要靠的也是黑洞重力所提供的弹弓效应:利用被黑
洞吸过去的同时全力加速(此刻的加速度=太空船本身的推力+黑洞的吸引
力),以双曲线轨迹脱离黑洞轨道,就以这高速前往遥远的第三颗行星。
如果没有黑洞,已半残的永续号可能就只能以某种绝望的姿态,缓慢前
往那颗不知几时才能抵达的遥远星球。所以最后这扭转是很漂亮的,黑洞最
后反倒送了永续号一程。大自然确实不邪恶,她力量强大且骇人,但她有时
也会露出温柔的面孔——端看你碰到了哪一面。
【细节说明1:关于“这个时代”,与被遗忘的主角】
《星际效应》其实是细节操作的范例作品。它妥善地运用了精挑细选的
细节,很有效率地描绘了时代背景与角色所面临的难题,而不用打任何字幕
或让什么角色用一整个时段说明。所以会产生疑虑或看不懂的话,多半原因
会在于“善用细节去推测全景的能力不足”。
比如,关于“这个时代”。
一开始就说了,枯萎病、沙尘暴、“我的父亲是农夫,那个时代谁不是
呢?”片中人类所面临的困境就是这个:极端的粮食危机,食物供给变成一
切的重点。几乎所有人都被迫变成农夫。高等教育与自我实现变成非常珍稀
的物品,只能给极少数极有天赋的人。这些只要从主角去学校的访谈就能知
道得一清二楚。因为面临存亡危机,政府强力地干涉教育与言论。而有识之
士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能影响的也极为有限。顶多就是像主角这样消极抵抗。
“我们(NASA)拒绝向饥民投弹,他们就删了我们预算。后来发现也不
会比较好,就又回头来找我们了。”
NASA被要求向饥民投弹其实是很难想像的事情,其中隐含各种矛盾,但
却被老布兰德教授如此轻易地说了出来,于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也就推测得出
来:战争,或至少是同等规模的动乱。作为尖端科学研究单位的NASA,与美
军的合作应该仅止于技术交换与情报提供。却被要求执行“对饥民投弹”这
种军人在干的事,这表示什么?美军跟国民兵都hold不住了,才会找到NASA。
就是那样巨大规模的灾难。NASA的拒绝当然很容易想像,而从政府情绪性地
“删了所有预算”作为报复,也不难猜测当时的美国政府被逼到了怎样的窘
境。
而后来发生什么事呢?它没明讲,但可以从各种迹象推测出。粮食危机
发生时,最有效的短期对策是什么?让人口骤减,也就是上面所说的战争或
动乱。饥寒交迫时,人类自然就会开始自相残杀,杀到自己怕了,发现这么
下去除了害所有人饿死之外不会有其他路,才会停下来,开始走上比较建设
性的解决之路。比如强迫所有人变成农夫,尽可能高地提升粮食生产量。
关于到底发生了多大的战争与死了多少人,它并没有交代,也无必要。
只从一句淡淡的“NASA被要求向饥民投弹”、与主角父亲说“对xx小姐好一
点,增产报国啊”可窥见端倪。粮食欠缺的时代为什么还要增产报国?显然
就是人口少到了反倒会危害生产力的程度。其余“发生了什么事”,就从几
乎已变成农田的纽约市,以及只能在烂烂的球场打球的纽约洋基队可窥见。
职业运动是一种可观的消费。养得起“只需专心打球的球员”与奢华的球场,
也是社会普遍富裕的表征。当洋基队只能在烂烂的球场打球,球技也烂烂的,
就显示一切已回归到了怎样的原点。可能早已没有职业球员的存在,你可以
想像这些洋基队员可能打完球也是要下田的,不然光靠打球也养不活自己。
就是那样夸张的时代。
也因此,主角为什么可以隐居10年都无人闻问。如果有过那样的战争或
动乱发生、大量人口死亡、流离的悲剧,会一时想不起某某人也是很自然的,
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他是不是还活着。这群从一片荒芜中重建起NASA的科学家
们可能是本来就有联络,然后再以人找人,但在这过程中若有谁被遗漏也没
什么好意外的,以人找人就是会这样。所以对我而言,这并不算什么明显的
bug。
【细节说明2:关于“祖父悖论”】
另一个常被提起的bug是祖父悖论,五次元未来人类的干涉,被认为是类
似“子孙回来拯救祖先”的bug,但子孙的拯救理应不是祖先能活下来的原因,
如果没有这个拯救祖先就无法活下来,也就不会有子孙的存在,更遑论从未来
回来拯救了。这是所谓的祖父悖论。
但其实这也是有解的。
让我们先回到A计画与B计画。“解开重力方程式拯救全人类”与“用人
口炸弹让人类的种族延续”。A计画因为被老布兰德教授用作幌子,其中又包
含五次元人类的干涉,还是最后让一切解套的关键,很容易造成一个错觉:
好像没有这件事,人类就活不下去了。
但其实不是。即使A计画失败,人类也还是可以存续下去,这正是B计画
的功能。
只要引入一个平行宇宙就很清楚了。“假如,从一开始就没有那颗虫洞……”
如果没有那颗虫洞,会怎样呢?科学家会因而放弃挣扎吗?其实不会。
他们只是会放弃解开重力方程式,却不会放弃让人类的种族延续。A计画是因
为虫洞出现而被燃起的额外希望。当没有A计画时,他们也不会崩溃,就是“
只剩下B计画了”而已。
另一个容易造成误解的对白,是当主角说:“到最近的类地行星,以现
有的航太技术也要飞上一千年,这根本不实际”。有些人会被他的表情与语
气说服,觉得这是办不到的事。但我们重新检视一次他们所拥有的技术:“
可以比人类更完美操控太空船的高智慧机器人”与“一次至少可以维持十年
的冬眠技术”,只要有上述两者,要飞上一千年就不是什么办不到的事。主
要都让机器人控船,人类就负责冬眠十年,醒来一下看看状况怎样,再继续
冬眠十年,重复一百次就是一千年过去了。有什么办不到呢?
主角会说不实际,是指这样的方法根本救不了他的儿女,所以他不感兴
趣。他的立场其实从一开始就跟这些NASA科学家有微妙的分歧,这群以老布
兰德为首的NASA科学家无疑是把“人类整体存续”放在远比个人生命更高的
位置。但对库柏而言,儿女总是更重要的。他是为了救他的儿女才飞出去,
救人类是顺便。
所以说得更完整点。当初发生的事情应该是像这样:在第一个宇宙,是
没有A计画的。没有虫洞,就不会有拉撒路计画跟重力方程式。所以科学家一
开始就只有一个计画:人口炸弹,也就是后来所谓的B计画。已知NASA至少有
能力发射13艘太空船,那就每艘携带一颗人口炸弹,配置几名乘员与机器人,
朝所有已知的类地行星出发。一千年或者几千年,不管,总之只要不是几百
万年,用上述的计画大概都可以飞到。当然,地球上的人类会死光,但这也
是没办法的事。连一开始的希望也没有,也就不会太过绝望。
其中,至少有一艘太空船成功了。人类在那颗行星上延续下去,包括科
技与文明。过了不知多少年,终于掌握了跨越次元的科技,于是回来看看这
些老祖宗,看有没有办法让事情进展得更好一点。
为什么他们会想要这么做?为什么他们会在意这群死去已久、又素未蒙
面的人呢?
那就不妨想想,当人类在那个新的地球上繁衍时,他们所背负的会是怎
样的责任。这群当初送他们上太空的人肯定会让他们清楚明白,在这里的每
条命身上是扛着六十亿地球人的性命作为代价,才能活在这里。他们的创世
神话可能并不是“起初,神说要有光……”,而是在某个遥远的星球,现在
都叫它老地球,那里有一群杰出而勇敢的人,在面对明知会死的困境,不惜
牺牲自己的一切,也要让人类存续下去,这就是为何你们会在这里。
这是非常可能发生的事。那些负责上船照顾这些受精卵的人类,以及由
那些死去人类所留下的所有资料与纪录,必然会让他们知道:旧人类是付出
了多惨重的代价,才有你们这些新人类。也因此,当他们有能力影响过去时,
会不会想要回头去弥补这个遗憾?
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的。所以我们就当它真的发生了吧。毕竟,“他们”
都来了不是?有“他们”存在的这个宇宙,其实就可视为并非当初的那个宇
宙,而是另一个平行宇宙。但即使没有“他们”的干涉,人类也还是会活下
去,只是会搞得更惨烈点。
照上述的演绎,可看出“祖父悖论”其实在这部片里并不是个问题。
【细节说明3:关于尖端科学与,呃好吧,爱。】
尽管片里人性面的大魔王都是科学家,但这部片其实对科学的态度基本
是友善的,因为救人的勇者也都是科学家。借由把片里的世界绷紧到一种极
致,去探讨一个终极的问题。
“我们到底为什么需要尖端科学?”
总是会有人乐意跟你讲,人类需要知道与拥有的已经够多了,而过多的
欲望——其中包含求知欲——都潜藏着伤害与危险。人类不节制地去追求那
些有的没的,结果就是被自己的欲望淹没并带来灾祸,等等之类的。大概从
几千年以前就有人开始这么说了。当然欲望有很多种,太不节制的物欲,嗯,
好吧。是有点麻烦。太不节制的性欲,嗯,好吧,也有点麻烦。但求知欲?
求知欲或许是众多欲望中较接近文明的一种,甚至可说是建造文明的基
石。“弄清楚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到底从哪里来,又该去哪里”
之类的问题,衍生出科学、哲学等种种学科。其中最极端的例子或许正是尖
端科学。
“我们到底为什么要知道,比如数十万光年之外的宇宙发生什么事、或
数十万年前地球发生过什么事,或者某种我根本看不见摸不著的基本粒子是
怎么运作的?”
“尖端科学”曾经跟“实用”有直接关联,在古典时代,你知道得比别
人多一点就差很多。而知道那些就可能有助于你做出比如更好的钢铁或射得
更准的大砲。但时至今日,科学研究的步伐早已渐渐脱离了实用的范畴。很
多时候,那些投入了大量资金的尖端研究,你问他这到底可以做什么,科学
家可能会耸耸肩回答你,他也不知道。
“我只是单纯想了解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而已。”
“要怎么用?这个……等我弄清楚了,之后自然会有人想出该怎么用它。”
为此就不惜投入大笔资金?这种思路真的没问题吗?
其中最知名的例子当然就是太空任务。每当美国政府要砍预算,脑筋经
常就动到NASA头上。“你们到底有什么用?”、“人类知道那些地球以外的
东西到底能干什么?”是啊,如果没有太空任务,就没有后续的技术移转,
与卫星、GPS、众多卫星频道与通讯网络等等之类方便的东西,但也总是不乏
会有人说,现在这样就很好了,再多也只是添乱而已。一样,跟上述“已经
够多了”的论调同等,几千年前就有人开始这么说了。
目前这些冲突都还不会是太大的问题,顶多就是在纸上的预算之争,与
各个资讯流通平台持续的口水战。但仍不会是什么被非常严肃看待的争议。
因为这毕竟仍算是富裕的时代,人民基本上不愁吃穿,平均寿命与生活品质
仍有持续向上的期待,而当有了闲钱,往往也不介意买一张乐透彩。那种不
实用的尖端科学,对于不理解也不想理解的人而言,真的就像是乐透彩一样
的玩意。“我不确定买了能干嘛,很可能不会怎样,但万一中了大奖呢?”
而《星际效应》里默认的世界,就是将这冲突一口气提升至生命抉择的
层级。
“当你连饭都吃不饱了,还要发展尖端科学吗?”
这群被迫低头耕作的一代人,会转而把土地当信仰也是很能想像的事。
“低头、谦卑、反省过往太过度的消费,这才是正确的态度”,政府与学校
都这么告诉你,这是留守的一代,最大的美善就是顾好你的一方土地,尽可
能生产粮食养活更多人,未来会更好。
但此时科学家却发现了真相:未来不会更好,照这样下去,未来死路一
条。话虽如此,要他们怎么开口?按理性想想,也只能把真相吞下去然后默
默努力,不然难道到处乱说然后天下大乱吗?
于是冲突就出现了。就像那两个囚犯的寓言,一个囚犯望着星空,另一
个则看着泥土。尽管都被关在同个牢房,却仍是对立的两个阵营。这冲突化
约在片中,就是墨菲与她哥汤姆的争执。
要支持墨菲是很简单的,因为那颗叙事的镜头是采取亲墨菲的视角去拍
摄,观众与墨菲同样知道,不能说出口的真相是什么,这是个由假象堆砌而
成的世界;却很难以同样的深度走进汤姆的世界。当双方的冲突借由汤姆儿
子的粉尘病而爆发,当墨菲想拯救她姪子,汤姆却死都不肯让她带走他。
此时,亲墨菲的观众眼中,汤姆就像个听不懂人话、不知所谓的愚夫。
这角色确实很可能陷入这样的危机。但果真如此?
其实若注意一下先前他与墨菲的互动,就不至于误解这角色了。
汤姆所相信的一直都是传统的价值。他从一开始就想当农夫,会想念大
学是因为父亲希望,但你也可以看到当父子在这个议题上和解时,他那松口
气的表情。他正是“留守的一代”的范例。相信土地、相信家庭、相信耕作
与收成,贯彻始终。
当父亲临走前,说要把家交给你,他也毫不犹豫地接下了。那正是他对
自己的期许,也是跟父亲的最后约定。
也因此,他始终就是看不惯这个妹妹。
望着星空的妹妹,在总是看着泥土的他眼中,是完全不切实际的生物。
在他眼里,她什么也不相信,老是在做些听不懂的事情,又很自以为是。当
墨菲说自己不回家的理由是“太多回忆了”,汤姆翻了个大大的白眼。他或
许在想,妳这连联络都不联络的人还说这些五四三干嘛?
但尽管如此,父亲依旧是两人最大的交集。当墨菲还在闪躲父亲,代表
她心中其实仍是有一块完整的地方留给他,只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以此为
根基,双方就还有联系的余地,他也还是可以找她偶尔来吃个饭,叙叙旧。
尽管想也知道没啥话题。
但最后这个争执不同。墨菲已经完全不相信父亲,不相信也很好理解,
因为她可是一次被两个父亲背叛了——生她的库柏,与养她的老布兰德,虽
然前者其实没背叛她,但她还得花点时间才能想清楚。而她与汤姆最后的那
次争执,就是双方多年积累矛盾的总爆发。
“你知道吗?父亲根本不会回来。他就留你跟我在这里等死,你还傻傻
地帮他看家。”
不能说出口的真相,终于说出来了。对墨菲而言是难得的开诚布公,但
对汤姆而言,这让他失去了最后一个相信墨菲的理由。
“滚出去,永远别再回来了。”
多年来两人唯一的联系正是这个尴尴尬尬的父亲,而妹妹连父亲也不信
了,也就失去了汤姆对她最后一丝的信赖。在他看来,妳就这么随兴地走进
我家里,要带走我儿子,甚至要我们都放弃一切跟妳走,我哪知道妳之后一
时兴起又会怎样?对汤姆而言,不相信家人的人是不可相信的,不相信土地
的人是不可相信的。他不相信的不是医学,而正是他妹妹。
看似话都说尽了,结也不可解了吗?
在墨菲的房间里,发生的是超自然阵营与尖端科学阵营的大和解。中年
墨菲重新把童年时期的线索全部兜起来,并且试着相信这是属于她个人的神
秘体验,比如父亲的鬼魂可能从数十万光年外送讯息给她之类的。如果没有
科学的训练,她就算能用摩斯电码解读,也看不懂这串数字的意义。而如果
没有依然藏在心底的,对父亲的小小迷信,她也不会去解读。
而当一切意义终于联系起来后,在楼下发生的就是两大阵营的再次和解。
守旧的、总是低头看着泥土的看守者,与激进的、总是抬头看着星空的冒险
者,不只在墨菲的心里,也在现实的层面上取得和解。是因为父亲而产生的
信赖裂痕,当然也就是由一句“父亲并没有抛弃我们,他确实是在拯救我们”
来弥补。其实不用多说什么,一个拥抱就表示回来了。墨菲携带着父亲的表
拥抱哥哥。实际上距离库柏真正可以回来的时间还需50年,但在那一刻这个
家庭确实短暂团圆了,至少在心灵上,23年来第一次,再度绑在一起。
所以,再回到那个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尖端科学?
仰望星空永远是必要的。去思索、并试着弄清楚这一切是怎么回事,这
行为永远是有价值的。求知的行为本身就具有意义,而需求也经常是在求得
知识之后才因应而生。老是用“这玩意有什么用”去衡量,往往就是犯错的
第一步。那些希望人安于现状的叙述,有些确实是生活的智慧,却也有些是
混入了统治者想省点麻烦的诡辩,而你永远难以辨清哪句话到底是基于什么
样的立场去说。只能从发话者本身的立场去推估对方真正的意图。
但我们不妨弄得简单点。
看似最不实用的研究,往往可以解决那些最无解的问题。比如航太科技
与太空观测,用最戏剧化的想法就是,比如现在有颗陨石向地球砸过来,以
人类的科技是真的可能发射导弹去把它击落的。或者比如片中描述的困境,
当地球已不适宜生存,要如何去找到下一颗星球并且延续人类的种族生命?
这种听起来疯狂得像是呓语的幻想,科学家是真的可以靠着许多优秀的工作
者长期孜孜屹屹地积累许多成果,逐步将其付诸实现。这些仰望星空的人是
必要的,而我们永远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需要他们,所以会投注资源帮助他
们做好自己的工作。这行为并不只是浪漫而已,还具有合理与积极性。
但也因此,或许会有人把他们看作英雄。或者被投注资源者也容易把自
己视为独特的、超乎常人的。这想法很容易理解,毕竟掌握知识本身就会有
种被授与特殊权柄的错觉,但那也注定只会是错觉。
比如老布兰德教授,某方面而言,他在这样的历史关头比美国总统占据
了更重要的位置。是的,美国总统有能力随时停止这计画,剥夺他一切资源;
但只要他把一些细节善加隐藏,保持那个有些希望的幻象,这个地球上谁该
死、谁该活,就是他说了算。只要他的意图不被察觉,在那一刻,掌握拉撒
路计画的老物理学家,就是地球上最有权力的人。
但他依旧不会因此感到更开心点。这样的重压终究是让他崩溃了,最后
我们看不见权柄,只看见人性的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