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文字乡愁 游离人生-他们在岛屿写作

楼主: chigusa (自由)   2014-10-18 00:17:04
新闻网址: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17000893-260115
2014年10月17日 04:10
文字乡愁 游离人生(他们在岛屿写作二《如歌的行版》)
⊙但唐谟
纪录片《如歌的行板》水晶般清澈的视觉,仿佛一段寻找“家”的乡愁之旅。台湾是他用
努力发挥生命热情的地方,但是他却选择了异乡作为依归。
第一次读痖弦〈如歌的行板〉这首诗,是在阅读林怀民小说《蝉》的时候。书中主人翁庄
士桓突然唸起了“温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等等句子。小说中的一群年轻人活在不
确定未来的台湾六○年代,却仍然努力挥洒凄美的青春。
【抒情带有反叛】
年少的记忆总是挥不去,从此之后〈如歌的行板〉就在我的脑海留下印子。即使诗中也有
观音山有海明威,有一份中庸人生观,我却硬是觉得这首诗是属于青春嬉皮的六○年代、
摇滚乐、存在主义。直到看了陈怀恩导演纪录片《如歌的行板》,我的脑子才松开。在这
部电影的开始,在一抹暖暖的阳光中,八十岁的痖弦用一种气定神闲的语气,口吻幽默,
缓缓唸出“温柔之必要……”诗句。记忆回来了,却又跳进了另一个时空。
诗人痖弦先生半个多世纪前开始了他的写作生命,一九六八年出版诗集《深渊》。诗作〈
如歌的行板〉中充满著日常生活中的元素,仿佛电影镜头般,带着流动的视觉感。痖弦先
生的作品朴实中让人惊讶,抒情中带有反叛。他的写作生命,几乎就是台湾近代文学的历
史,而他的生命历程,也见证了近代台湾历史的某个面相。长期从事台湾电影工作的导演
陈怀恩,在“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如歌的行板》中,把痖弦的写作经历和历史
的轨迹相扣合。这部片的开始就非常有趣,场景并不在台湾,而在异地──加拿大的温哥
华,户外是很好的天气,八十岁的痖弦正在一家理容院剪头发,他和理发师随性地聊天,
谈诗,谈台湾。这个理发师带着浓浓的口音,显然也是个外来移民。接着,我们看到痖弦
正在打包,准备回台湾……简单的开场序中,两个身处异地,不同国族、不同世代的人,
共享著一份归乡的喜悦,展现了两个流离的人生。而这份“流离”,也建构出了整部纪录
片的影像。
【挑战灰色地带】
在台湾电影中,历史性的“台湾新电影”描写了经济起飞时期的社会转型;但是在此之前
的台湾历史,尤其是国民政府从撤退到戒严那段时期的真实台湾,在当时“政令宣导”的
政策之下,出现在电影中的机会非常稀少。《如歌的行板》却意外记录下了活过那段岁月
的人之声音。这部电影以痖弦在理容院和剪发师傅的随性对话展开,穿插了他各个时期的
生命回顾。出生河南的少年的痖弦在战乱中来到了台湾,战争的时候曾踩在尸体上走路,
他经历过军队的闹营,士兵的自杀;更经历了历史上最长久的戒严,无法和母亲见上最后
一面。
这样一个爱好文学的年轻生命,从历史的颠簸中,走出了不平凡的人生。这部纪录片最有
趣的一个地方,就是当时的年轻诗人们,在党国箝制下,如何突围而出,实践自我。想像
中充满的国家色彩的政工干校(今天的国防大学政战学校),似乎是个很样板无趣的地方
;但是在那个世代,资源集中的党国机构却是孕育“文青”的温床。痖弦先生的高等教育
就是在“政工干校”的影剧系,洛夫、痖弦都是这所学校培育出来的文青,后来因《创世
纪》及左营军中广播电台结缘;军方的《青年战士报》(《青年日报》的前身)也是他们
发表诗作的园地。他们谈起过去的那段岁月,仿佛一群淘气的少年,在一个严厉大家长的
管教下,耍小聪明恶作剧,他们写诗、写文章,发泄青春的郁闷,爱情的渴望,在体制的
压抑下寻找出口。他们忆及当时的艺文,属于党国政策下“相对不重要”的一块,他们年
轻,意气风发,勇敢挑战这块灰色空间,大肆挥洒人生。
【视文字为珍宝】
《如歌的行版》唤起了另一段历史,一种已经失去,只存在于记忆中的文学风采。痖弦一
辈的文人们自诩为“最后一个尊敬文字的世代”,那份对于文字的爱,是今天的网络世代
无法模拟,但或许会非常神往的东西。当时国家有禁书令,他们为了满足求知,开始用笔
抄书,一字一字地抄下纪德、闻一多等人的作品,珍贵地保存手抄本;他们用书信彼此沟
通,每封信签字字斟酌,若是写错了字,他们会懊悔,希望把信从邮筒翻出来重写。那是
一个讲求文字风骨的“大文字时代”,每个人都对于文字严格地自我要求,视文字为珍宝
。这部纪录片以一种朝圣的情怀,访问了摄影家阮义忠、插画家林崇汉、舞蹈家林怀民,
请席慕蓉、蒋勋朗诵痖弦的诗作,把那股记忆中的文人风范,冻结在影像当中。
【42年乡愁之旅】
本片导演陈怀恩曾拍过《练习曲》,以一段游走中的视觉旅程,捕捉他的台湾印象。痖弦
曾表示自己迷恋异国情调,对遥远的异国有着一份浪漫的想像,也写了许多带着异国情调
的诗,如诗作〈印度〉、〈芝加哥〉、〈巴黎〉等。他也曾说:“……如今我真的到了异
邦,却又日夜思念故国……”。纪录片《如歌的行板》水晶般清澈的视觉,仿佛一段寻找
“家”的乡愁之旅。痖弦离家四十二年之后回到了老家河南,四十二年是历史的大鸿沟,
家园已经远离;台湾是他用努力发挥生命热情的地方,但是他却选择了异乡作为依归。或
许一个经历过颠沛,习惯于流离的人,只有在一个更加远离的地方,才能找到心之所归。
这个依归或许是加拿大,也或许是他诗中的“印度”或其他异邦。《如歌的行板》不仅记
录了诗人;更藉痖弦的个人生命史,反省半世纪多以来,台湾在历史的错误中努力找寻认
同的历程。在台湾电影的脉络上,这部片也补足了一段历史记忆的空白。
(生命线、张老师资讯略)
(《如歌的行板》放映场次资料,详见“他们在岛屿写作”脸书、部落格及官方网站)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