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布达佩斯大饭店

楼主: dick8045 (开箱工人或布尔乔亚?)   2014-07-31 00:58:35
网志版:
http://chemistrysucksguy.blogspot.tw/2014/07/the-grand-budapest-hotel.html
1883年,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副标是“一本写给所有人及不写给任何人的书”
(A Book for All and None)
一百三十余年后,Wes Anderson拍出了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同样地,一部献给所有人及不献给任何人的电影。
一、献给所有人的。
Wes Anderson在形式上玩到出神入化,
喜剧可以拍到这么接近艺术品,
甚至接近亚里斯多德认为只有悲剧才能达到的“净化(Catharsis)”效果。
连画面比例都像俄罗斯娃娃般,从1.33、1.85,到2.35:1,
读书的女孩、作者的回忆、作者得到故事的过程、故事本身,
一层一层往故事核心探去,
观众的可见视野虽然逐渐缩小,
可是却越来越难从那个虚构的Republic of Zubrowka自拔,
奇怪的是,随着故事不断远离“现在”,而往过去追忆,
萤幕上的画面也越来越“不自然”,
对比张狂的色彩、强迫症般的对称、刻意被压抑的立体感,
产生一种绘本、静态画的平面效果,
更精确的说,最内层的那个章回体“故事”,
是被Wes Anderson童话化、抽象化的,
既让电影回归单纯叙事的本质,
又故意在每一幕中埋藏大量的资讯量与设计。
(而且在童话里面突然让角色手指十根掉九根在地上可以吗!)
同样的方式在角色的演出方式也可见端倪,
Zero与M. Gustave在遗产说明会上被揍与揍人的画面和在雪地上奔跑的画面、
绿恶魔打手Jopling夸张的邪笑特写,
有些甚至夸张到像是在致敬默剧演员,
都是很简单,光用动作,无须赘言就可以让人感受到情绪与状态的演法,
几乎可说在难得这般众星云集的电影里,
有些角色是脸谱的,善恶分明,
或许用“脸谱”简直糟蹋了这些大牌明星,
可是放在这样一个飘飘然的童话背景故事中,
却又不禁认为这些或善或恶或美或丑的脸谱穿戴的合情合理。
而在这些过江之鲫般穿梭在舞台上的角色之中,
Ralph Fiennes的M. Gustave却又宛如京剧变脸,
把自己的脸谱穿了又换,换了又卸,
终至露出全片最有血有肉的情感核心。
他如连珠炮下达一串复杂不容差错的指令;
他精于算计每个需求与癖好;
他挑剔不合美感的指甲油;
他无懈可击地保持高雅的身段与姿态;
他爱朗读没人注意听的诗;
他指定要用L'Air de Panache,
这让M. Gustave的形象是鲜明的,
甚至容易落入“高雅、不食人间烟火的作态绅士”这样的脸谱形象中。
但他会记得把零钱给瘸腿擦鞋童;
但他为了赴丧而不辞千里;
但他打断他人的吟诗后会细心提醒待会要继续唸完;
但他在牢狱中依然不忘服务的热忱;
但他因为妄加发表了关于种族与背景的言论而诚挚的道歉;
但他在火车上对于无谓的身份检查打死不让,
又一层一层的把M. Gustave的面具撕下,
他是一个值得被观众认识的角色,
惊喜层出不穷,无法预料,
他真正的“演活”了一个人,
让人想更了解他、更亲近他,
他的读诗从做作成了高雅,
他的香味也从一开始的刺鼻,到最后,悲剧降临之际,
却依然缭绕在整个戏院中,甚至三日不绝。
二、不献给任何人的。
或者说,不献给任何观众的,
是因为Wes Anderson这部电影几乎只有一个目的,
就是对已故的Stefan Zweig(斯蒂芬.茨威格)献上崇高致敬。
1881年,茨威格出身于维也纳的犹太富裕家族,
1904年于维也纳大学取得哲学学位,之后开始创作投稿,
他是这么形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的,
“人们深信自己一生都能阻止任何厄运闯进生活,在这种令人动容的信念中,虽然含有克
勤克俭的生活态度,却也有一种巨大而危险的自负。十九世纪怀着自由派的理想主意坚信
,自己正沿着一条康庄大道走向“最美好的世界”。人们蔑视以往的世纪,因为那时还有
战争、饥馑和动乱,人们觉得那时的人类还未启蒙,没有完全开化。但如今,一切邪恶和
暴力都被消灭,这不过才几十年的事,坚信这种不断的“进步”,在当时真是一种宗教信
仰,人们相信这“进步”甚于相信圣经,而且,他们的神圣教条似乎被正被科学技术每天
产生的奇蹟所证实。”
“他们真心认为,各国和各教派间的界限和分歧将会在彼此的友善中消失,整个人类融为
一体,和平与安定这两项最高的幸将降临在每个人身上。 ”
他虽然了解乐观背后的隐忧,
但童年乐观主义的愿景,
依然不可避免的成了茨威格一生的理念,终极的目标。
直到十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今天的我们早已把“太平”这个词从字典里抹掉了,对于我们,它是一个幻象。我们这
代人在新的世纪学会了不因人类集体的暴虐行为而惊讶,我们预料到未来的每一天都可能
比前一天更无耻,对于人类的道德教养我们抱着怀疑的态度。我们不得不同意弗洛伊德的
观点,他将文明和文化只当作一层薄纸,随时可能被潜意识里的破坏力戳穿。我们不得不
渐渐习惯悬在半空中生活,脚下没有坚实的土地,也没有权利、自由和安宁。为了自己的
生存,我们早已背弃了父辈的信念,不再相信人性会迅速而持续地提升。”
此时茨威格也开始从事反战争活动,
试图唤起欧洲的共同体意识与欧洲人的理智良知。
1918年战后,他见证了战后的凋敝、失控的货币与纳粹的兴起,
1934年,他迁居英国,目睹绥靖的失败与德意志主义再次肆虐,
1940年,茨威格迁居巴西里约热内卢周边的小城Petropolis。
“在我失去护照的那天,五十八岁的我发现,一个人一旦失去祖国,那意味着,他失去的
绝不仅仅只是一片有限的土地而已。”
“人类自相残杀带给我的恐惧远胜于死亡带给我自己的恐惧,而现在,战争不可阻挡地再
次来临了。我毕生热切追求全人类在人性与精神上团结一致,在此刻,我比任何人都更加
需要牢不可破的精神团结,但竟遭遇如此无情的排挤,这时,我感到一生之中从未有过的
孤独。”
而整部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就是透过瑰丽的万花筒去折射茨威格生平的残酷,
除了映射出茨威格一生的缩影外,
也照出了那个从战前文明勃发到战后精神凋敝的种种细节。
如M. Gustave的优雅、讲究、文艺与一丝不笱,
象征了古典欧洲文明中,
对于诗歌、绘画、音乐、哲学的一种既严谨,却又饱含浪漫色彩的狂热,
“被当今欧美赞誉为再度璀璨的奥地利文化中,在音乐、文学、戏剧和工艺美术领域的成
就,即使不是大部分,也有相当比例是犹太人的贡献,他们通过这些成就,在千年的精神
追求中达到高峰。一种几百年来无处发挥的智慧能量在此与一种稍显疲惫的传统相结合,
前者以新的生机与无尽的活力滋养、激发并提升了后者,使之重新青春焕发。”
而在电影之初,整个布达佩斯大饭店,
冠盖云集,胭粉薰天,贵族的品味填满了每个空间,
那个饭店,是哈布斯堡王朝天堂,是缩小版的维也纳,
充满了一群“富有、年老、不安、虚荣、肤浅、金发、饥渴”的文人墨客,
虽然如此,这些客人却也品味不凡,
他们就像是欧洲文明的缩影。
而茨威格所描写的,当时欧洲对于女性的看法,
则透过Tilda Swinton扮演年老色衰的Madame D.(完全认不出来)来呈现,
“而当一个年轻姑娘耽误了青春,直到二十五、三十岁还没结婚,境遇又是多么悲惨啊!
因为社会习俗冷酷地要求一个三十岁的未婚女子仍旧保持与她年龄不符的无知、无邪、无
欲的状态,只是为了维护‘家族’的荣誉和‘习俗’的体统。而这些姑娘的娴弱形象日后
往往会遭到残忍恶毒的丑化。未婚的女子成了‘嫁不出去的’姑娘,‘嫁不出去的’姑娘
又成了‘老处女’,无聊的小报对她们极尽挖苦之能事。”
“人们无法了解这些超龄女子的悲剧,体谅不到她们牺牲自己的存在,为了家庭和自己的
名誉不得不压抑内心的自然要求,压抑对爱情的渴望,压抑生儿育女的愿望,反而对她们
加以冷嘲热讽,在今天的我们看来,真是令人厌恶。”
甚至连Zero为何要画上假胡子,也是具有时代背景的。
“这种将所有的年轻人都是为‘不太可靠’的不信任感,在当时充满各个阶层。我父亲从
来都不会在自己的商行接待年轻人,谁如果长相年轻,就得处处克服这种不信任感。在今
天看来,真是不可思议,年轻人在事业上处处碰壁,只有年长者才能够升迁。在今天这个
完全改变了的年代,四十岁的人费尽心机,为的是让自己外表像三十岁,六十岁的人渴望
像实岁,年轻、活力、干劲和自信倍受推崇。但在当时追求稳健的时代,任何想进取的人
,都要想尽办法使自己显得老成一些。报纸上会介绍让胡须加速增长的办法,二十四五岁
刚从医科大学毕业的年轻大夫都蓄起大胡子……”
诸如此类,这些零碎的细节在电影里出现,
无论先读过茨威格,或者先看了电影,
都可以体会到两者之间的互文性,
算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彩蛋(?)经验。
而电影后段,一反铺陈的童话感,
让整个故事在“圆满”之后,
又迅雷不及掩耳的突然毁灭。
电影的设计,也如同茨威格自身的经验,
“但是,列车在驶向德国第一个边境车站赫尔倍施塔尔的半途,突然停在野外。我们挤在
车厢过道的视窗旁向外望去,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我看见,黑暗中,一节接一节的货车
,从我们对面的方向驶来,敞篷车上覆蓋著粗帆布,我隐隐约约看出帆布下大砲的形状,
充满了威胁。我顿时一怔,这肯定是德国军队正往前线开拔了。但是,我又自我安慰道,
这也许只是自我防卫措施,只是用军备进行威慑,并不是真的作战准备,在危机的时刻,
人总是还会抱有一线希望,而这希望的意志是巨大的。”
在现实中,茨威格的这班列车被放行了,继续往他的家乡前行,
可是在电影中,M. Gustave为了捍卫Zero,
更精确的,为了捍卫人性的微光,没能继续往他的赫尔倍施塔尔开去,
而是轻如鸿毛的,一句话"In the end they shot him",
就再也没让他出现过。
但至少,Wes Anderson还让M. Gustave快乐了一段时日,
而真正的茨威格在1942年交出《昨日世界》(Die Welt von Gestern)手稿的几天后,
就与妻子被发现已经使用过量的镇定剂巴比妥陈尸家中。
茨威格去世三年后,1945年,第三帝国崩溃。
但我怀疑,就算熬过最后那三年,
支撑到纳粹的终结,茨威格依然无法继续坚持下去。
因为摧毁他的,
不是政治上的纷扰,国界的分合,或犹太民族的灾厄,
他是被自己的理想杀死的。
“轮船在停泊了几个小时之后再次启航,我赶紧上船走进船舱。我不忍再看着美丽的国家
,由于遭到罪恶的蹂躏滑向了毁灭的深渊,在我眼中,欧洲由于自己的疯狂已经濒临死亡
,欧洲,我们神圣的家园,我们西方文明的摇篮和圣殿,正在走向毁灭。”
无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相互吞并,
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狭隘民族主义、国家主义,
都把茨威格朝思暮想的“全人类在人性与精神上团结一致”彻底击毁,
作为欧洲文明统一的推动者,
世界残酷的让他出身在文化荟萃的维也纳,让他在巅峰的文明与乐观主义中成长,
世界也残酷的让他经历过两次大战,让欧洲分崩离析,也让欧洲文明分崩离析,
让他再也无法回到儿时的维也纳、儿时的欧洲,那个精神的乌托邦。
如同电影中的M. Gustave因为不愿意配合边境检查而死,
茨威格晚年的流亡,历经了数个国家,
让他最痛心的,也是出入境之间、居留之间的各种检查,
“人们不断地受到盘问、被登记、编号、检查、盖章、作为一个从一个比较自由的时代过
来的无药可救的人、一个梦想世界主义的公民,我至今还把自己护照上的每一个印章都视
作耻辱的标志,将每一次的问话和搜查视作对我的侮辱。”
对于梦想着成为“世界公民”的茨威格,
他不了解,为何在短短几年之间,
跨越国家竟然成了如此困难、遭到鄙夷眼光对待的一件事,
国界从人为的划定,被具体化的成为实际的阻遏,
突然之间,普世性的文化消失了,
狭隘的国族思想、对于异地人的怀疑取而代之,
人的国籍与出生被视为比他的思想和理念重要,
欧洲的统一已经遥不可及。
电影里让M. Gustave送命的,
其实也是压垮茨威格的最后一根稻草。
电影最终,Wes Anderson借由老Mr. Moustafa之口说出了:
“老实说,我觉得他的世界早在他步入的很久以前就消逝了,
但是,我会说,他确实以超凡的优雅维持着那个假象。”
("To be frank, I think his world had vanished long before he ever entered it
- but, I will say: he certainly sustained the illusion with a marvelous
grace!")
我觉得这是Wes Anderson对于茨威格的看法,
也如同茨威格晚年对于人性终究转向失望,
“在那些日子里,我经常和弗洛伊德谈论起战争和希特勒世界的恐怖。作为一个有人性的
人,他对这一切感到非常震惊,但是,作为一位思想家,他对于这野蛮的可怕爆发根本不
感到奇怪。他说,人们总是指责他是悲观主义者,因为他否认文化能够战胜人类野蛮的本
能。现在,人们看到他的观点已经人的方式得到了证实:人类灵魂中最原始、野蛮的毁灭
本能是难以铲除的。”
其实Wes Anderson并不认为世界像茨威格或M. Gustave认为的一样,
爱好诗歌、优雅而礼貌、可以对其好好的说理,
还有一丝“在野蛮屠宰场里的文明微光”。
并没有,真实的世界残酷不仁,
充满掠夺、欺瞒、无情与无礼,
因此M. Gustave躲在布达佩斯大饭店里维持他的假象;
茨威格则无力抵抗巨变,选择自我了结,逃离世界。
但至少,他们曾经尝试,
去捍卫所相信的,去抵抗所憎恶的,
纵使双双失败,也绝对无损他们留下的,
回荡在时代内的香味,
L'Air de Panache的香味。
“阳光普照着大地,在回家的路上,我突然发现自己眼前的影子,而我也看见眼前这场战
争的背后,上一场战争的影子。在这个时代,我是避不开这些战争的阴影了。它日日夜夜
盘旋垄罩着我的每一个念头,也许,在这本书的某处,你也会看见它隐约浮现的轮廓。但
是,任何阴影,到头来也只是光的孩子。人,唯有经历过光明与黑暗,战争与和平,兴盛
与衰颓,才算是真正活过。”
茨威格逝世之后又过了70几年,
他的精神摇篮,欧洲,正如他所期待的,往共同体的方向发展;
但他的种族之根,犹太民族,却依然在地中海东南岸撕裂和平,
茨威格啊,看到这样的我们,
你又会微笑,还是摇头?
(所有引言皆摘自《昨日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茨威格著,史行果译)
作者: rex9999 (雷哥司)   2014-07-31 01:08:00
年度最佳影片
作者: choco7 (巧克七男孩)   2014-07-31 01:31:00
谢谢你让我更了解这部电影
作者: jerry810913 (东御风)   2014-07-31 01:44:00
这片真的好看!!!!!
作者: inaina ( )   2014-07-31 03:32:00
写得真好,决定找书来看,然后再看一次电影。
作者: DubstarX (dubstar)   2014-07-31 06:08:00
写的好,对电影跟原著都更加了解了。
作者: cattyy (淋漓尽致)   2014-07-31 08:12:00
写的很棒,昨天才看了
作者: homechen1990 (包温)   2014-07-31 08:20:00
好看~~
作者: johney719 (揪泥)   2014-07-31 11:08:00
这部真的超好看!
作者: a5421123 (tinaforsure)   2014-07-31 11:32:00
写的真好! 很可惜身边看过的人不多
作者: sleepyrat (sleepyrat)   2014-07-31 12:28:00
真的是今年为止最好看的一部!!
作者: greatname (dylan)   2014-07-31 12:57:00
写的专业推~
作者: forttryon (park)   2014-07-31 13:02:00
拍得好 写得好
作者: mihonisizumi (中原岬マジ天使)   2014-07-31 15:21:00
推 看过之后更了解电影了
作者: michaelch (空白键)   2014-07-31 16:57:00
深入分析 写得超好 推!!!
作者: s7ivius (s7ivius)   2014-07-31 17:07:00
专业推
作者: Emerson158 (红豆 X 八嘎 X 乌鲁赛)   2014-07-31 17:07:00
写的真棒
作者: vivian6332 (*番茄*)   2014-07-31 20:55:00
好看,但愿意破除大片迷思掏钱的人在台湾地区显得有点
作者: rbking21 (奥兰多党工)   2014-07-31 22:53:00
今年最好看+1 本篇也是系列影评最佳!
作者: Vicente (不然呢???)   2014-07-31 23:21:00
电影好看
作者: totoro12 (stay alive)   2014-07-31 23:36:00
写得好好 原本还觉得电影很无趣 大推!好厉害
作者: LuChiehY (陆西法捷海尔)   2014-08-01 00:12:00
真的目前年度最佳
作者: tougu222 (F-Dad)   2014-08-01 00:40:00
谢谢分享 受益良多 想找书来看看
作者: Arvin199 (真正的期待不客气)   2014-08-01 01:02:00
写得真好!!!!!!
作者: yuugen2 (马英丸)   2014-08-01 01:12:00
写得好 辛苦了 这片大牌很多 但我不爱 抱歉了
作者: owlonoak (深邃光辉)   2014-08-01 02:03:00
专业文
作者: owen7530 (锦瑟)   2014-08-01 05:53:00
这文太赞了!
作者: agoodnight (美好夜晚)   2014-08-01 21:34:00
谢谢你让我更了解这部电影
作者: Michal1204 (米歇尔)   2014-08-01 22:46:00
真的好看~大推
作者: keney963817 (兔子)   2014-08-02 00:05:00
导演眼光很不错,每部片女角都是我的菜
作者: smileyeah (嘻)   2014-08-02 15:00:00
这部超好看!!!!!
作者: lyremoon (电脑始终非人性)   2014-08-02 15:53:00
我和朋友非常喜欢这部电影。这篇文章让我想找这本书来看
作者: melo0421 (时)   2014-08-03 04:48:00
写的真好 获益良多
作者: zephyrX (zephyrX)   2014-08-03 15:07:00
昨天看完 这部真的棒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