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亲爱的德国医生,阿尔卑斯纳粹桃花源

楼主: mysmalllamb (小羊)   2014-06-09 13:49:22
将近一个月前看的电影了,一个月下来剧情忘了不少,但我对这部片印象最深刻也最震撼的地方,却更加去芜存菁地清楚浮现。本片是纳粹德国战犯医生门格勒的故事,有纳粹偷渡、有以色列特工追缉、有蠢蠢欲动的人体实验之重起炉灶,还有德国医生面对阿根廷母女既带着感情纠葛又带着父权宰制的复杂关系...
这些本片的“剧情”我当下震撼,一个月后却慢慢把细节都忘了,但是本片的“影像”却仍深深留在我脑海里,这个影像简单地说就是“小纳粹德国”:从女主角一家和医生两辆车开到了湖畔旅馆,我几乎就以为这根本是一部德国电影!有如同纳粹身体观中象征德国健儿坚毅不拔的阿尔卑斯山 (!)、有一群群金发碧眼如天使般美丽的小学生、小学生也充满对强健体魄与人格的尊崇与对弱者的鄙弃,一幅幅少年们在山水间挥洒自我欢乐嬉戏的图像,岂不就是纳粹德国的美好生活典型?
\
小纳粹德国,桃花源记
本片是阿根廷片,但说德文的戏份比起说西班牙文的戏份可能还犹有过之,不单德国人要讲德文、连许多阿根廷人也忍不著争先恐后要讲德文,不会讲德文的阿根廷爸爸总是仿佛矮了一截,也总是透过鸭子听雷的语言被妻子竖下一道你奈我何的壁垒;不单德裔小学生要讲德文,土生土长(至少和德国血缘关系没那么近)的阿根廷小学生也被送来学德文;不单在学校要说德文,在家家长也鼓励多练德文,甚至这个小社群开的 party 简直就是道地的阿尔卑斯德国舞会,连阿尔卑斯传统服饰 Trachten都亮相了...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十几年,理论上全世界应该对挑起战祸害得全欧生灵涂碳的纳粹与纳粹精神避之惟恐不及吧?的确,凡是有全球主流媒体出现的大国大城,从美国到欧洲到他们的藕断丝连前殖民地们,都不太可能才事过境迁十几年就容纳得下这种维妙维肖地“重现纳粹”的生活而重提恶梦。的确,在电影中,就算是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里,也是充斥着这种“绝不姑息纳粹余孽”的声浪,不过在阿根廷的穷乡僻壤、山光水色、乡野小民之间,居然还生生不息地存在一个遗世独立的纳粹德国桃花源!
要说这种桃花源只有一个?也不一定,恐怕还有很多其他地方都有,尤其在南美这些没加入二次大战、对纳粹意识型态本来就没那么排斥甚至偶有一点同情的国家,这里不但对纳粹没什么敌意,甚至隐然还存有许多崇拜,而且如阿根廷这样的国家国土无限绵延,处处都是政治中枢鞭长莫及的化外之地。在这种地方,也说不定还有许许多多的纳粹桃花源?更何况南美早在德国统一之前就有许多德裔移民的德国村,这层血浓于水的关系与对纳粹在欧洲造成的恶梦带着距离的无感,的确是重新孕育纳粹德国桃花源的沃土。
看来到了 2010s,在这个关于纳粹一味恶形恶状的电影已经被拍了五六十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电影愿意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纳粹,从纳粹统治下的德国人民之冲突与人性、到纳粹机器中的军官士兵等小螺丝钉之冲突与人性,可以拍的角度很多,而也有一系是如本片一般“纳粹同情者”的冲突与人性。当然,这些不同的角度也不能流于乡愿的美化,但如果同情纳粹甚至“美化”纳粹的历史的确在全球许多角落存在过,那么仍然是个值得严肃面对的题材,尤其当全球对这个“美化”恍若无视地拒绝面对多年后,能把它重新掀出来,也有其挑战壁垒的贡献。
本片除了“纳粹德国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场景外,对纳粹的美化与憧憬还是要回到剧情主线来发挥。当然,很少人会大胆地针对“纳粹”Nazi这个明确的字眼给予拥抱和崇拜,但是只要不把这个关键字说出来,这种干净、清爽、先进、健康、美丽、睿智、革新的德式生活型态,处处都非常迷人,让阿根廷地方小居民们都着迷得不得了,浑然没想到这些光明面就是纳粹的光明面、也和纳粹的黑暗面是一体两面无法分割,只是他们一来不知道,二来知道的可能也隐隐不愿承认,就是不愿意把“纳粹”两字说出口,仿佛一说出就会毁了这美丽桃花源。
马其顿足球片《人生胜利组》就曾若无其事地拍出落后小国寡民对“先进强大有纪律”的德国现代性之崇拜与向往,尽管没称之“纳粹”,却在全片中一步步铺陈出这个德式先进作风的纳粹性格与其黑暗面。《亲爱的德国医生》也是一样,其实在这与世无争的阿根廷小乡间,不用等纳粹的到来,许多人心理早就或多或少有一点点与纳粹神似的梦想,尽管这些梦想独立来看都是好的,但若真的彻底实践起来恐怕也都有其黑暗面。
更何况,在他们的梦想路上还遇到了货真价实的纳粹医生,这个追梦的旅程就不免慢慢走向纳粹的风格。不过要注意的是:纳粹风格不一定坏,也可能背后充满善端,只是它的黑暗面若不小心处理,会慢慢发酵出来不可收拾。
1. 妈妈 Eva:
上过德国学校,能说得一口流利德语,甚至人在阿根廷土地上远来是客的德国医生谦逊地用西班牙语交谈时,妈妈还是忍不住要说德语。这个电影序幕的躲雨夜晚,就由妈妈带出“崇拜德国”的主题。崇拜德国不必然等于崇拜纳粹,但这之间的界线也可能很模糊而令人玩味:
你崇拜的德国价值是什么?是健康与智慧?这些崇拜者第一眼看到的价值,的确都很美好;那接下去,你崇拜的德国价值具体表现是什么?是对强壮的追求与对病弱的恐惧?好,这还没踩过线,但已经带有点黑暗面了。再接下去,你崇拜的德国价值世界观是什么?是用科学与人工手段甚至生产线去制造强壮、消除病弱?这听起来是任何医生都应该做的事,甚至今日全球医界还是很多人前仆后继地努力着,但是放在一个货真价实的“纳粹医生”之脉络下,我们就能自己靠着脑补预期到那隐隐不安的危机。
2. 小女孩 Lilith:
从小女孩眼中看到的德国医生,若不明说他是纳粹的话,还真是个“亲爱的”德国医生呀,一切我们小时候对大人的期待都可以从医生身上看到,他谦恭有理、耐心倾听、睿智的话语深入浅出、也愿意认真与小女孩对话、甚至愿意大胆建议小女孩打破壁垒突破枷锁的生活方法。何况这个纳粹医生一样表现出医生最美好的品德,想要治病,并且锲而不舍地想方设法多方尝试。
女孩的生活本来似乎已经定型,而且在保守主义随遇而安的爸爸政策下打算就这样放著不管,外来的医生,就是一滩死水见到的外来活力,充满无比信心打破僵局、抛弃过去、追求进步、追求卓越... 这些态度本身都很美好,如果我们没把“纳粹”的脉络放进来思考反省的话。
撇开这些一般大人与小孩的关系,这位医生更是喜欢小女孩、迷恋小女孩的脸孔、甚至愿意全新奉献来完美小女孩的身体... 这个性暗示真是太明显了,惹得情窦初开的小女孩乐呵呵地心照不宣:这个温柔的男人喜欢我、关爱我、迷恋我、还要带我脱离我的泥沼。对德国医生的许多侧写,不但刻画了他努力工作、大胆尝试、永不妥协、追求完美的医生精神,甚至还把这个追求完美的精神刻画的相当温暖而性感。
譬如医生媲美艺术家的素描簿,就像多愁善感的青春男孩见到佳人美景就画下,带着感情的笔触图文并茂谱成一首首浪漫诗篇还能回赠佳人;德国医生这本素描簿当然不能回赠佳人,只能暗暗藏在心底,而且越藏越是带出这些美丽素描笔下的迷恋思绪。这也许就是一种在纳粹前早就有的德式浪漫,即使绘画都在量尺寸抓比例描摹形态,但这种两三百年来德国接近上帝并追求“美”的特殊取向,在德国医生谦恭冷静的外貌下,何尝不能看见一颗热情澎湃的心?
到这个程度,即使医生已经有点太过前卫地在小女孩身上实验他的激进治疗方法,大体上还不致于让人感到什么阴影,反而能感到更多美好。是呀,尽管这个美好和纳粹精神密不可分,只走到这一步时我们都还是可以认同甚至感激。纳粹有许多最基本单纯的理念也未必是恶的,恶的往往是这些出世理念慢慢发展出来的入世价值观与行动,在面对现实世界时走了偏锋,才出了问题。
3. 爸爸 Enzo:
真正让人看到阴影的入世行动,则发生在爸爸这条线上。不会说德文的阿根廷爸爸角色,一直都是面对德国医生时唯一不为之倾倒的“顽石”,能够骗倒妻子和女儿的风度翩翩、细心关爱、与若有似无的情欲流转,对这位爸爸一点作用都没有,甚至医生大胆前卫的进步医学理念也打动不了爸爸,毕竟爸爸说难听是保守无作为,但说好听是面对未知的风险谦虚而敬畏。这不容易,当如纳粹这般进步前卫的意念、清楚的论述与美好的愿景如潮水般袭来时,有多少人能在隐微中预视到一点不安?有多少人能在进步诱惑下仍保持着对未知自然(或上帝)的谦逊?
不过爸爸也有他的罩门,他尽管面对女儿身体带着保守的敬畏,但在表面上非关人身性命的木头娃娃身上,仍有他追求完美与革新的工艺精神,和历史上长期的德国工艺与短期的纳粹工业非常神似。医生很容易就在爸爸身上看出了这个与自己神似的影子,别硬碰硬谈女儿治疗方法,就投其所好从木头娃娃下手,很快就长驱直入征服了爸爸的心。本片最后高潮之前的惊悚镜头就是木娃娃生产线,制造娃娃的工匠就像制造人的上帝(或想扮演上帝的人),要用理想的自我样貌将作品做到完美(如同医生将人做到完美),连木娃娃都要有越来越像人的动作、器官、甚至心跳。
在工厂生产线的这场准压轴好戏,一直和平美好风景如画的本片,终于让我们看到了这“追求完美”精神背后血淋淋的黑暗面:制造成功的娃娃组合成最完美身体,制造失败的变成废弃零件七零八落面目全非。
本片还好没有让纳粹医生在这里继续对人造成伤害(除了隔天神祕死亡的以色列特工老师以外,也不知这帐该不该算在门格勒身上),但一堆残忍抛弃的扭曲娃娃面孔,就是一个血淋淋的譬喻,将今人觉得稀松平常的追求完美“去芜”存菁的精神,透过一组娃娃连结上纳粹精神;电影也就是用这同一组娃娃,将精益求精的普通阿根廷小爸爸,与纳粹集中营死亡天使连结在一起,令人毛骨悚然地似曾相识。
我想套用李安那句话来看这部电影,我的注解就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点纳粹”;当然这种说法听来很惊悚,但不见得意味着罪恶,因为许多基本理念无罪,有罪的只是在实践理念时走了偏锋踩过了线,只是理念本身酝酿发酵时也要小心风险步步为营。妈妈、女儿、爸爸,一家三口,在迷人的德国医生面前纷纷撤守,懵然不觉地一步步走向表面光明的黑暗,还好大历史大政治下的以色列特工追缉从中作梗,让这个美梦嘎然而止,徒留一个飞机在空谷中缓缓远去的怅然,但美梦没能走下去的怅然,也许可以算是一种不用面对血腥真实的幸运。
本片主角是这一家三口,但他们只是整个阿根廷乡野小村人民的三位代表,在这阿根廷人与德国人外貌已经快要分不清楚的“小德国村”,在后二战时代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地迷恋这个纳粹表面的单纯美好,令人心惊。
作者: book1998 (爱吃苹果)   2014-06-09 19:34:00
推了
作者: benoire (爱米喵)   2014-06-10 00:24:00
精彩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