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Buddhism 看板 #1J3rYW9t ]
作者: b8806 (Brian) 看板: Buddhism
标题: [心得]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大只佬》 因果
时间: Thu Feb 27 23:24:12 2014
转贴:http://mingkok.buddhistdoor.com/cht/news/d/21834
与大家分享,此片的意境真是高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大只佬》 的因果
第255期明觉 文:陈沛然
电影《大只佬》是不是在讲佛偈?
为何大只佬还俗?
为何大只佬最后又再穿和尚服?
女警李凤仪死得值不值?
《大只佬》其实想讲什么?
本文之分析是以佛教之因果论,来建立一个立体的分析架构,诠释自成一个体系,希望大
家共沾法喜。
********************
《大只佬》 的主题是讲佛教的因果业报。
“业”是梵文Karma 的翻译,意思是实现出来的行为活动,而这行为是个因,必定会有果
报的。《俱舍论记》曰:“造作名业”(卷十三);《成实论》 曰:“业是受身因缘”
、“万物从业因生”(〈业因品〉)。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是指一个人做过的事,必有果报,永远都跟随着,抛不开的
。此即因果法则。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因果的公道。面对因果,可有三种态度:
1. 逃避因果
2. 改变因果
3. 接受因果
逃避因果
第一种态度是逃犯孙果,代表“逃避因果”。
万万逃不掉,果报永跟身。
结果他日日活在惶恐之中,多次犯罪,杀了小翠,躲在深山,藏身洞内,精神错乱,头痛
难堪,活在人间地狱,十分可怜。
经过10年逃亡,终于忍受不了,接受大只佬的规劝,回去自首,接受法律制裁,愿意接受
因果,抱头痛哭,终于精神得以安顿。
改变因果
第二种态度是大只佬屡救女警,表示他希望“改变因果”。
他有直观能力,能见到李凤仪前世是日本兵,杀人无数,因恶业太大,今生必须受报,做
什么也不成,不能逃脱。原先大只佬因为看到她善良,才决定救她。救了两次之后,前世
业影呈现,便知自己无能为力,表明不会再为女警做任何事,因为做什么也没有用。
为何了因还俗,变做大只佬?因为青梅竹马的好友小翠被逃犯孙果杀害,事发当日,因为
追凶,走到断崖,但跳不过去。救不了小翠,又找不到凶手,非常气愤,乱棍打树,发泄
心头之恨,却一手打死一雀,无意而杀了生。坐在树下七天七夜,看着死去的小鸟腐烂,
看见了因果。
了因看到因果,觉得虽是公道,但再也做不了和尚。故此放下一切,脱下袈裟,光脱脱跑
掉了。光脱脱是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毫不隐藏来面对自己。
明知因果法则是公道之理,但感情上实在是过不了关,真是看不开,心里很是痛苦。这其
实是未算真正接受因果。
大只佬何时由希望“改变因果”,而转变为“接受因果”?就是在追捕凶手,于山洞之中
开悟。心魔与心佛交战,最后深明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之智慧,才能放下,方才了悟。
李凤仪上山找孙果,不幸被杀。大只佬抱着尸体痛哭,气愤莫明,追入山洞。在山洞之中
,见到另一人,此其实是自己的心影。未开悟之前,执著前尘往事,活在怒恨之中,故此
五年来的自我,心灵如穿破烂衣服的乞丐一般。
跟着便是心佛与心魔交战。以恨还恨,以棍还棍,以打还打,一一相报。恨怨去到尽头之
时,两败俱伤。心魔主宰自己!
奄奄一息之际,心佛作动,一念顿悟。天堂地狱,全乎一念之间,放下恨怨。你放过人,
人也放过你。你心灵宽恕人,和颜悦色,别人也祥和待你。方知道心怀恶念是多么可怕。
未悟之前,他看见小鸟前生做过什么事,明白为何小鸟轮回为畜生,为何被打死,故此该
死。
他又看到小翠以前做过什么事,也看到孙果以前做过什么事,知道他应该打死小翠,故此
小翠也是应该死。
同样,孙果打死小翠,大只佬认为自己就应该打死他,故往山上找他,见到他便要亲手打
死孙果,替天行道,真是痛快!但孙果的亲友亦可报仇,打死大只佬。
孙果今日杀了李凤仪,明日大只佬又杀了孙果,后日孙果的亲友又会去杀大只佬。怨怨相
报,永无穷尽,最终万劫不复。如是因,如是果,昨日因转成今日果,任何力量都改变不
了。
但是,佛只着力一件事:当下种的因。过去的已过去了,已是事实,改变不了。人唯一能
够是掌握现在,努力改变未来。故此大只佬希望以后不会再有人被杀,最终真的接受因果
,因此重披袈裟,可以再次做得成和尚了。
接受因果
第三种态度是女警李凤仪,代表“接受因果”。
最初她从大只佬知道自己受前世之因果报应:前世杀人,今生被杀,觉得很不值,还质问
上天:“干我何事?”更为此大哭一场。她也很努力行善,做个正义的女警,打击罪恶,
也算是做善事,是自己救自己。
最后,她想通了,横竖都要死,不如死得其所。如果死是无可避免,希望这样死,作为送
礼给大只佬。
因果报应不爽,人就算不能改变结局,但是,在过程之中,人也可以创造意义,也可以自
决去做有价值的事。这是人生最伟大之处。李凤仪虽知会死,但心灵也可以安顿下来。无
论是哪种态度,最终都是归向于接受因果,生命才能安顿!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这是公道,而非悲观。因为行善业,可得善报,善业之报
也是如影随影,随身而去,抛之不开!
*本文原载陈沛然博士著、何曼盈博士插图《佛法心灵清汤》1:因果、业报、命运。经
要文化出版, 2004年8月初版。2011年7月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