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我不是工读生,我只是一个平凡的马雅人
在上映前,我就跟学校的包场先看了,我想要讲几点。
一、语言问题
电影本身是一种创作,本来就不会百分一百的真实。但是透过详细的考究,
却可以让观众更加进入那个时代,更加进入那个剧情,让电影更加的吸引人
。这是单就创作与电影本身讲语言的问题。
回到那个时代的背景,1920年代就有台湾教育令,形式上废除了教育的隔离
政策。另外,经过长期的相处,台湾人的日语程度虽然不算是非常好,但是
使用日语并不是太奇怪的事情。例如,下面这段影片的拓弘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CajIcV7yCc
在1990年代接受访问的时候,中文依然完全不轮转。如果追求真实与情境,
台词本来就该是日语或是原住民语。在电影中,马志祥也安排了这样的一个
桥段,让两位原住民球员用族语讨论教练。在台湾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对话中
,也都设计了用母语的桥段。同时,也在很多方面告诉你,很多的台湾底层
的人,或是说嘉农球员的父母辈,他们是不太会讲日语的。例如,近藤倒在
稻田中那段,农夫好像是看到外星人一样,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跟现在长
辈不会讲英文,遇到外国人的反应相当类似。
同时,历史资料也提过,日本人就算到了统治晚期,还是受不了台湾人的台
式日语。这点,我就觉得吴明捷的不流畅的日语反而让我觉得才是最贴近当
时情况。
有人批评,这部片几乎全日语,根本日本片。但是,阿波卡猎逃全程马雅语
有人说他是马雅片吗?有美国人拒看吗?有拉!因为剧情设定太烂,所以有
些考古学家不喜欢。
所以,无论从艺术或是历史的角度,用多语言呈现,显示了制作团队的用心
考据。以日语为主体,很能反应当时候的时空背景。但是,语言交流是相互
的,总会有日人在一些单字上,使用汉语。我觉得如果可以在加几个,日人
讲汉语的桥段,或许更加圆满。
第二、嘉南大圳的问题
我觉得嘉南大圳在这部片是很重要的一个支线。1930年代前后,我想嘉南平
原上最大条的一件事情,就是嘉南大圳的通水了。这是切肤的影响每位农民
的大事。1930年,嘉南大圳通水。在这前后几年的工事期,正好也就是嘉农
学生蜕变的时间点。注意,嘉农是农业学校。这样的大规模的农业水利建筑
,无疑是他们这段时间日常生活的话题。农作型态可能因此改变,学校的课
程也要随之调整。这样的一个工程,不可能在当时不影响农林学校的学生的
生活经验。
我觉得电影用了嘉南大圳建造过程的艰辛与最后的成功,相互映衬的嘉农的
艰辛与成功。巧妙的利用小里、八田等小段剧情,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最后
,当嘉农终于成功了,成为了嘉义的骄傲。狠狠的打了那些不看好他们的人
一巴掌。游街的过程中,嘉南大圳通水了。完成了不看好的农民的期待。农
民从圳沟中,得到了水源。
从这个角度来说,嘉南大圳跟嘉义农林是一个相同的奋斗历程。他们互相辉
映时,带给观影者更多的感动。
第三、锭者与宣扬军国主义
认为这部片是军国主义,我想应该是没有看。一开始,两个军官在火车讨论
之时,一位军官代表了日本人的看法。台湾人的一切进步是因为我们治理有
方。例如,你看“南进台湾”这部片就充满了这个论调。锭者的对话却对这
样说法不甚赞同,要到了嘉义好好看看。下了车站,他开始知道这个打败他
的球队是在怎样的环境之下练习的。首先,他先看到了车站中的原住民军人
。接着,到了嘉农的练习场。知道了他们就是在这个破旧的场地中锻炼著。
锭者实际上就扮演对于军国主义的反对者。
我不觉得这是在宣传军国主义。而是告诉你,军国主义的残酷。川原跟另一
名球员(对不起忘了名字)两人到了南洋战死。当下,只有觉得,战争真是
残酷,要是能继续打棒球那有多好呢?
整部片,维持一贯果子电影系统强力考据的传统,以及越大牌戏份越少的特
色(永濑除外)。另外,这次没有彩虹,只有蝴蝶,可能是导演是马志翔的
关系,就让我们继续看下去。
不过,我觉得这部片也有几个瑕不掩瑜的缺点。
1.动画,真的很烂,有几个投球的镜头,根本球跟手分离。船真的是超级假XDD
直逼赛德克的野猪
2.有些笑点出现在不该出现的时候。例如,最后的对决中,出现木瓜梗是很好的
点,但应该是可以让人激昂的点,却变成笑点。我想应该有更好得处理方法
我详细一点说我的意思好了。
木瓜这里我觉得导演想要表达永不放弃的精神。就像棒球就是不到最后一个人都
不能放弃的运动。当投手问他,你为什么还要继续,为什么不放弃?他告诉你,
被逼到最后,才能结出果实。
如果他是说“就是要逼到绝境,才能结出最美的果实”一些比较间接的台词,我
想会让大家更有一些思考的空间,就能衬托出严肃性来。(但这只是我的小小意
见,大家可以不要同意)
以上,诚挚的推荐大家到电影院看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