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1到2014,相隔83年的记忆,
跨越不同世代、国家、人种与族群,
在同一块土地被同一个故事唤起。
那是属于台湾的荣耀,在充满意义的历史现场,
虽然景物已非,但南国阳光的刺眼依旧,
将吴明捷铜像挥臂的瞬间身影映射地闪闪动人;
尽管圆环今昔差异颇大,
不过水池的水仍然经年累月的流动,
就像当年大圳开通的水流入田地般,
仿佛那不停歇的喷泉一样可以渗入土地,蔓延马路与街道,
真有一股清凉共同滋润了每个人的脚底,灌溉了每个人的心田。
和当年嘉农打破纪录拿到全岛冠军返乡时的同样路线,
人们列队欢呼,像这个城市所有的居民都在此相会,
共同为一件事情振奋,为一次荣耀鼓舞。
在场的人都来自不同背景,唯一的连结就是土地,
甚至可以看到很多爷爷奶奶,黑人白人到年纪很小的儿童。
就像运动能突破这些人种、年龄、族群的界线,连结他们彼此,
传达值得记忆的价值与精神,开心的是电影一样也可以做到这点。
同样的一个故事,当年是运动,今年是电影。
游行时一路走到棒球场准备首映,
过程中几个动人画面现在还是充满了感觉。
有上圆环舞台,穿着KANO全套制服,像是球员或亲属的老先生,
接受致意后仍然一起跟着队伍走到球场,
看到年纪像8、90的他面对后方坐着轮椅,年纪更大,需要人助行的老阿嬷,
竟像个孩子一样的四处介绍,手指不停地移动,口中的话好似怎么也说不完。
也看到在将要出售变卖的房屋内,有屋主站在二楼窗台边,
对着楼下大马路上的行人队伍们高举双手比赞,雀跃地边跳边不断挥舞大拇指。
屋主是个高龄的阿嬷,看起来至少7、80岁了,
可能曾经历或更加接近过那个熟悉的年代,
上了年纪的身体也将随着时间不断凋零,
渐渐随着人去楼空的房室背景一起走入历史,成为他人的回忆,
而这之间究竟串连了什么样的时代记忆,让她如此激动,如此振奋。
更不时看到牵手一世的伴侣,两人已白发苍苍,
阿公仍时而等候,时而搀扶著行动不便的阿嬷,一起前进,
跨越公园的石板路,走过起伏的丘陵道,脸上没有抱怨与不耐,
反而始终带着微笑,眼神流露小时探险般的兴奋,
好像回到某个重新相识的场景,可能是其他游行路人一起走过的某个时空,
话题却再也舍不得被打断,一起挥舞手上那面承载着满满记忆的小红旗。
游行结束后稍作休息,就来到球场内首映。
主办单位经过细心的规划与安排,在不过度妨碍活动流程的情况下,
让导演、演员和团队人员尽量满足民众的需求,
时程方面也控制得宜,顺利的在预计时间开始播映。
其实很难得的是球场这种户外的气氛。
过去是嘉农练习场地的球场,至今投手丘和本垒板的位置仍未更动,
球场内原汁原味的气氛,将人拉回共同成长时在这一同呐喊为球员加油的时空。
座位方面也感受主办单位拿捏得当,有注重观影品质,
开放了可以较正面看到银幕,自本垒板后方往两旁延伸的内野区块,
人数同样控管精准,即使在观众席的最边缘都能清楚看到画面,
硬件部分,画面则是呈现出高画质的影像和效果,
虽然音响方面因开放空间容易流失声音而难免显得不够过瘾,但瑕不掩瑜。
毕竟和电影院相比,场内席次上满满的人,
配上眼前的草地、红土、垒包与抬头可见的星光实在很有感觉,
仿佛在庙头共同观看一场时代的野台戏那般亲切,
只是高规格的声光和内容在别具意义的场所,让人一起体会属于此土地的荣耀。
大型银幕就拉在二垒后方,取所有人都能看到的角度与距离,
虽然背面开阔的广大空间可能相形视觉较不容易集中,
但当灯光一暗还是能很轻易的将目光聚焦到银幕上且习惯视线范围。
一开始先由一群嘉农OB的队员们走上红土,
本垒板前老先生一字排开,缓缓唱出嘉农的校歌。
当下就很快地进入状况,像被歌声拉入当代的时空之中。
接着电影开始播放,在平缓而稳定的节奏掌握中,三小时一下子过去,
最后比赛时热血沸腾且激昂动人,身旁开始出现许多吸鼻子的鼻涕声。
直到结束时久久不停的掌声,伴随此起彼落的尖叫,
我也忘情大喊著“天下嘉农”,不知是不是日语不标准,
没什么人回应我,期待高雄立德球场户外播映时有机会重现这个盛况。
在最后缓缓出现各名单时,主题曲的歌手们一字排开共同演唱,
里头有日本人,台湾人,原住民,呼应KANO传达的主要精神。
银幕背面一片深灰,头上黑夜透著周围城市的微光,
唱到副歌有一段全场大合唱,只见到内野观众席上充满着手机灯海,
和抬头的点点星光在歌声中互相闪耀,呈现一片温暖却动人的美好。
散场时真的有种想跳进场内跑垒一圈的冲动,
这样的情绪久久未散,直到现在打字的当下仍然难以平复。
人们不急着离席,有的在球场久坐,有的还难掩兴奋地到处拍照,
有人止不住的热烈讨论,从阶梯旁到栏杆前,
不认识的人互相帮忙留念,感动的情绪满溢,在摆POSE时仍依依不舍。
好不容易拍完走出球场,迎接的是更汹涌的人潮,
人群聚集在球场大门口,导演、演员和团队列队欢送,
亲自为大家说声谢谢并挥手道别。
结果就是没有人舍得离开,到处找人签名、握手和留影,
直到最后经纪公司工作人员们不得不强行把人带走。
从游行到首映,车站到球场,这段过程实在很深刻,
看到了城市的生命力,体会了当年嘉农曾经历的荣景。
整条中山路两侧人一直是满的,有种哪时市区这么多人的感觉,
各不同剧组导演、演员和游行团队们的亲切也和民众有很多互动,
来不及签名还会诚恳的合掌向你说抱歉,
这样认真且注重细节的团队来拍家乡的故事分外荣幸。
而什么是属于我们当代人的记忆呢?
我们一起经历过那同样遗憾,差一球就入魂的WBC,
我们一起参与过台湾出身的选手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
我们一起见证过台湾代表在场上投球,手指流血沾满球裤仍奋战不懈,
希望这次我们也可以一起看一部电影,讲得是一个值得一再传颂的故事,
一起重温当年的感动,分享彼此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