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发比较长篇的文章
段落排版若有问题还请见谅
防雷一下
这不是一部抨击贪婪的电影,而是一记冲著观众而来的当头棒喝
是对那些谴责乔登的人提出的疑问,也就是:“你真的有比乔登好吗?”
电影内容占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叙述乔登致富后荒诞失序的生活,其疯狂、夸张的程度让
人在直觉上很容易会认为是不可取的,但不论是出于何种原因,乔登却又隐约具有一种个
人魅力在吸引著观众。
观影的过程中将同时受到两种情绪的冲击,一方面对于乔登的贪婪失序感到唾弃,一方面
却又因为乔登的魅力而感到崇拜,并对其坐拥的财富感到羡慕,这无疑是在质疑观众在道
德上的自我矛盾。透过乔登与其他人物的互动,其实也多次展现了这种质疑,其中我认为
较为明显的不外乎FBI的部分。
如同他对公司元老所做的说明,乔登认为一般大众都想要致富,所以当他意图贿赂FBI
而询问其是否曾经想过要当证券经纪人时,其实也是在询问一般大众是否想要致富。
乔登的这一个观点在剧中的其他片段得到支持,FBI半开玩笑式的肯定回答、事后在地
铁上环顾乘客的神情、片尾中学员满座的销售技巧演讲,都是对于观众道德矛盾的揭露,
也再再证实了乔登所说的,我不是“真的罪犯”,因为大众跟我一样贪婪。
于是,为何羡慕乔登财富、折服于其个人魅力的一群人却又同时对于乔登感到不齿,为何
产生这样的道德矛盾,此一问题便借此浮现。而我认为答案就在于呈现道德高度的诱因。
其实这样的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
例如,不论事件的大小轻重,一群人在电视机前面共同数落社会新闻的罪犯;无论有无实
际措施,政治人物都倾向于在政策宣称要严惩犯罪,其原因都在于,透过非难罪犯我们可
以呈现自己在道德上的高度、道德上的不妥协,罪犯在这个时候便成了一种祭品,借由谴
责他们的罪行,我们抚慰了自身的道德情操。
这种情况在中产阶级对于有钱人的评论中又尤其常见,我们心里的某部分总是希望变得像
乔登一样的富有快活,但事实不总是如你所愿,而人性包含竞争、比较,于是当有钱人恰
巧成为罪犯时,我们便诉诸道德谴责,以达到自我提升的效果。
而上述祭品的角色,在电影中便由乔登来扮演,并且透过个人魅力、财富魅力的展现,观
众很容易对乔登的生活感到不妥却又略带向往,整部电影仿佛成了为观众量身打造的道德
陷阱,一不小心便会遭到道德上的突袭。
但我认为这种突袭应该不是负面的,而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提醒,透过将大众从道德上的虚
位拉回平凡,消除优越的光环,电影所期待的应该是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以便在面临实
际情况时,可以贯彻自己的原则,而非严以待人、宽以律己地说一套做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