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张飞打岳飞?谈电影《大稻埕》考据问题引

楼主: octobird (遗憾)   2014-02-14 14:03:47
原文粗体字部分以黄色替代
原文内容超连结部分请去下列网站查看
下附《大稻埕》导演叶天伦于该网站的回应
新闻网址: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5280/
张飞打岳飞?谈电影《大稻埕》考据问题引发的历史争议
Emery 2014/02/13 发表于 ‧ 生活
一、“社会目的”还是“社会责任”?
今年的强档贺岁片《大稻埕》打着猪哥亮的招牌,在春节档期里头左砍科学怪人、右劈机器
战警,干掉一票好莱坞帅哥以后荣登票房冠军,可说是威风八面,十分风光。不过,《大稻
埕》惹出来的争议倒也不小。以 PTT 电影讨论板的情况为例,这部片从除夕上映以来便在
该板获得了相当大比例的“负雷”(也就是持负面评价的讨论文章),其他网络讨论区(如
Yahoo 奇摩的电影短评)里也能见到热烈的骂声。
这些负评多半针对《大稻埕》的品质问题而来,编剧、演员、场景等电影本身的技术环节,
都曾引来网络影评的诸多砲火。破亿的票房竟不能拥有等比例的网络口碑,《大稻埕》或许
会是电影行销课堂上又一个不错的讨论案例。
尽管相当大部分的网络讨论都聚焦于《大稻埕》作为一部电影的缺失,但这几天,新闻媒体
比较关心的,似乎是这部作品所引发的另一种争议,也就是片中牵涉的历史问题。简单地说
,《大稻埕》虽然是一部关乎日治时代台湾史的电影,剧情里头却能得见诸多历史环节的失
真,例如场景的时空错置、人物的误植等等。而这些看似未能吻合史实的情节(但导演在脸
书的讨论上说,他们是有意识地在调动、“组合”这些细节),究竟对电影本身造成了什么
样的影响呢?
《大稻埕》所引发的这场历史争议,大抵由几个在社群网络当中能见度较高的意见所构成。
首先是知名音乐创作者李坤城先生,在个人脸书上罗列了《大稻埕》可见的十余处考据错误
,并且批评该片“完全扭曲历史真相”,没能负起“社会责任”;善写台湾历史掌故的作家
管仁健先生则进一步延伸了李坤城的批评,直指《大稻埕》以“爱台”包装其隐含特定意识
形态的“芭乐梗”,甚至认为该片包括历史在内的空虚内涵,其实与昔日的军教片相仿,都
是一种“对台湾史的自我阉割”。东吴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石计生同样批评了《大稻埕》对台
湾史的“消费”,在电影当中历史完全是空洞的宣传噱头,而根本没有得到尊重。
另一方面,向来以“难攻博士”为笔名的科幻文化研究者郑运鸿先生则认为:许多针对《大
稻埕》的考据批评(非指李坤城等人而言),其实犯了“菁英病”。这些评论并未考虑到该
片可以蕴含更基进的“社会目的”,也就是吸引“菁英”以外的“俗民”走进电影院,与本
来隔阂遥远的“历史”产生连结,进而找到他们自身与集体文化记忆之间“串连与传承的锁
链”──这才是首先重要的事情。
而执导《大稻埕》的叶天伦导演也表示了相仿的意见,他更指出:《大稻埕》的剧组其实很
清楚自己“挪动了哪些历史”,而这种改动“为的是让国小生到阿公阿嬷都可以看”。另一
方面,该片的自我定位与行销依准,也从来都不是考究的“历史剧”,而是一种“盼望让观
众更能接受丰富想像力”的改编作品。而知名作家九把刀也在一个简短的媒体访问当中表示
:电影故事不可能跟历史完全吻合,否则就等于历史课本了。
(上引资料皆见于各发言者的 facebook,叶天伦导演的言论则见于郑运鸿“难攻大士”的
facebook 留言)
问题来了:这两方面看似对立的意见,哪一种才是对的?对于一部改编电影而言,历史的失
真是可以接受的吗?或者说在什么程度上可以接受?电影究竟该以什么为标准来操作历史?
我们又应该怎么看待历史与改编电影之间的关系呢?
二、“无聊的考据狂”与“有趣的考据狂”
讨论这些麻烦的争议以前,先来讲点别的事儿。如果你读到一半忽然觉得有点儿生气,别急
别急,请听我把话说完,再作判断也不迟。
你知道在这个电视萤幕的 Size 不断变大、家庭投影设备也开始普及的年代里面,总会有一
些邀约,是去某人的家里看 DVD。而在一大群生张熟魏的朋友们挤在一起看电影的场合当中
,偶尔就是会冒出一些人,特别的讨厌。这种人完全不会顾及大家的观影情绪,非常喜欢碎
碎念,要嘛就是在剧情转折之前有意无意的爆雷,要嘛就是豆知识连发,一直讲一直讲一~
直~讲,让人很想用整盆爆米花塞住他的嘴。
还有一种碎念的内容更是让人超级抓狂,只要是历史或小说的改编电影,这种人就会开始“
啧”个不停,然后一直在那边说:“啊,这都乱拍啦~”、“史实/小说才不是这样咧~”
、“编剧一定没有好好读原著~”
“无聊的考据狂”,通常是很犯众怒的事情。说穿了这些人的毛病,一种情况是只想炫耀自
己的博闻强记,而不是真心想要参与在一部电影的共同阅读当中,征引所知来与你讨论或分
享。第二种毛病则至为关键,也就是“原典至上”的心态。电影只要跟原典有些不对味儿的
差别,或者没拍出一些他们认为重要的枝微末节,在这种人的眼里就会是天大的错误──但
是拜托,为什么我们首先关心的不是眼前的电影?这不是我们现在正在看的东西吗?
我们看电影,我们的情绪与感受首先来自于这部作品,然后才是它背后牵涉的一切事情。但
碎碎念的考据魔人,总是处在另一个时空,他们虽然在看电影,心里惦著的却是他们更爱的
原典世界。优先级不同,所以“无聊的考据狂”会拿原典的一切来要求电影,而我们却不
能理解这些要求究竟有什么必要性,甚至因而开始觉得考据是无理、无聊的事情。
我想你可能也遇过“无聊的考据狂”,这种人让电影变得无趣,同时也让别人对他所钟爱的
原典更失兴趣,真是不知何苦来哉。
然而这么一说,考据都是“无聊”的吗?对于一部改编电影而言,考据难道就只是一种毫不
重要的兴趣吗?
当然不是的。
我们说过:“无聊的考据狂”之所以无聊,是因为“炫耀病”或者“原典至上”心态。这两
种毛病的共通点,是他们所碎念的一切,其实并不真正关心眼前的这部电影,也因此很难和
人们的观影经验产生交集。
反过来说,具有积极意义的考据狂则是重视电影的。他们理解电影作为一种表演形式的侷限
,同时也明白电影为了说好一个故事,总是必须针对原典做出合理的改编。如果一部电影的
情节和原典截然不同,他们首先将去思考这样的改编是否成就一个更好的故事,然后才是他
们对这些改编成果的评判。“有趣的考据狂”懂得关心人们之于一部电影的兴趣与感受,他
们同时尊重、甚或热爱所有好的二次创作。
“有趣的考据狂”对于我们的电影阅读是有帮助的。如果有人因为电影而对背后的故事产生
兴趣了,他们将很乐意分享所知。如果有人想谈谈电影是否延伸出独特的观点或诠释,他们
也将在讨论当中试着贡献自己对原典的认识。这样的考据狂不会在电影播到一半的时候就开
始自顾自的呓语,相反的,他们会是电影结束以后众人尊重的求教对象。
“有趣的考据狂”看见电影也看见原典,“无聊的考据狂”除了自己什么都看不见──这是
两种人之间,最大的差别。我们从这两种人身上看到的事情是:不是所有的考据要求都对电
影有意义,但也不代表一切的考据对电影的思考都没有帮助,不是这样的,而我们也应当在
《大稻埕》所引发的历史争议当中厘清这点。为了明白考据之于电影的意义,底下要来看看
考据在一部电影的创作里面,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三、考据作为电影的基础技术环节
“有趣的考据狂”同时会对电影的创作产生正面意义。实际上,有很多知名的电影导演,自
己就是相当狂热的考据达人。喜欢六零年代以降香港武侠电影的朋友,一定知道大宗师胡金
铨对明史的研究兴趣,而这些考究,反过来帮他打造出《龙门客栈》与《侠女》当中令人神
往的故事与场景。另一个例子是好莱坞大导史蒂芬史匹柏,他在《抢救雷恩大兵》中精准还
原的二战现场,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去年推出的《林肯》则立足于一部重量级的史学著作
,片中所展现的严谨考据,也赢得了美国史学界的认同与肯定。而在台湾,如果你有注意到
二月底即将上映的《KANO》最近陆续放出来的花絮,这个继承自《赛德克巴莱》的剧组班底
,更是一如往常地对电影里的各个历史环节都考据得相当用力。
问题又来了:这些超棒的电影人,为什么要耗费这么多的心思(有时还包括大笔的电影预算
)在考据上面?
考据的意义之于每部作品、每个导演,或许不尽相同。但我们都会同意的是:好的考据对于
一部电影来说,会是非常好的加分。电影作为一种说故事的办法,是要带领观众走进布幕另
一头的陌生国度,以一种更为临在的方式,感受整个故事所欲传述的情绪与理念。而考据能
为电影营造出真实自然的氛围,精准的建构出故事所需要的场景。一个镜头里饱满的历史细
节,和随意拼凑的陈设,前者自然更能帮助观众跌进剧本里的江户时期或维多利亚时代。
好的考据让观众更能“神入”一个故事,同时也帮助导演说好一个故事。换句话说,考据帮
助电影呈现出精准的细节,将故事摆回它本有的脉络当中,它应该被看作是电影的一项基础
技术。电影里的考据永远不可能做到“还原历史现场”,但付出一定努力的考据,绝对会比
漫不经心的乱搞来得更有说服力。
我们看近几年上映的几部好莱坞大片例如《瞒天大布局》或《大亨小传》,这些作品就算不
以真实历史为故事的核心,但每个牵涉考据的环节却也绝不马虎。七零年代就会是七零年代
,爵士年代就该是属于它的样貌风格。既然故事本身有其设定的时代背景,电影的服装、场
景、美术等技术组员,便会尽力让镜头里的世界展演出它应当表现的样子。这些电影当中高
水准的技术细节,是好莱坞电影之为一种成熟工业的表征。考据是电影技术的一个部分,它
可能不是最重要的环节,但它仍然是说好一个故事的充分条件。
而对于一些电影的导演来说,考据的意义还远远不只是一种技术而已。电影《色,戒》说的
是一个三零、四零年代之交的上海故事,导演李安花掉了整部片十分之一的预算,就只为了
做出电影当中那条上海的南京西路。而你知道他是怎么说的吗?
“做考据的工作很困难,但如果因为困难就不去做,蒙混过关,下一代人真的会认
为历史就是这样。这对我而言更是有了一种任务感。我没有见过那个时代的上海,
而今天的上海又变了,考据就更加重要。我常说这是千秋万代的事情,苦一点也值
得,算是为历史做一点事情。”
李安的“任务感”,某种程度上或也等同于李坤城所提到的“社会责任”。《色,戒》所展
演的除了是李安所理解的张爱玲,那里头的上海同时也是一种集体的历史记忆。张爱玲的创
作与往昔的上海都是历史,也都是这部电影的文化基底。而若失却了历史,人们还有什么故
事可说呢?文化记忆哺育了电影,而李安的电影能为历史做的,就是以它独有的表演形式,
忠实地向人们呈现那些不断被遗忘的过去,这或许可以解释李安为什么视电影里的考据为一
种“任务”。
李家的另一位导演李岗先生,这阵子在台湾制作的《阿罩雾风云》,更是十足十的历史考据
作品。这部片子为了还原雾峰林家的家族史,特别从学界延请了专业人才,成立专门的历史
研究组,同时还将考据成果集结成一本专书。而李岗做这件事的动机,其实也是基于相仿的
“任务感”。《阿罩雾风云》的宗旨,就是要以忠于历史的态度,为人们细细述说一个属于
这块土地的精采故事。
在这两个例子当中(尽管后者的表演形式比较偏离一般的剧情电影),考据都不只被看作是
单纯的技术环节,它甚至还跃升为作品的核心价值。当然,电影的基础定位不同,在考据上
能付出的心力自也各异,不可能每部电影作品都要重金礼聘一个历史顾问,或者能够搞个研
究组出来,但这不是说考据就是可以被忽略掉的工作。电影里的考据不该被看成是全有全无
的事情,相反的,好的电影会以足够比例的用心,去处理那些属于基础技术的考据细节。
这个问题同时也无关“贺岁片”与否,只要是电影,就有它该被做好的技术。你可以不认同
“任务感”,甚或可以不觉得电影有其“社会责任”,但基础史实的考据对于电影来说,仍
是一个基础的技术问题,越靠近历史的电影越是如此。田健治郎要是真的被误植为后藤新平
,对九成的观众来说可能没差,但却会令李坤城这样的观众大惑不解,而这个技术环节的失
误(如果是失误的话)完全可以不必发生。如果用点力气就能让十成的观众满意,何苦要让
人挑毛病呢?
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电影里的考据技术只是为了满足“知识菁英”──实际上你怎么知道只
有“知识菁英”才会察觉电影里的历史细节有误?一个曾经经历过日治时代的阿伯,完全可
以凭借个人经验辨识出电影里的场景再现是否符合他脑海里的印象。好的考据带给这样的观
众一种唤起个人历史记忆的感动,在这种情况底下,阿伯就是对历史细节会产生敏感的那一
成观众,严谨的考据则带给他贴近经验情感的满足。
而就算是余下的九成观众好了,如果电影引起了历史兴趣,并且只要花一点点工夫就能传递
正确的史实,那干嘛让人家回去读到其他资料以后才发现刚刚看过的作品其实漏洞百出,然
后反过来还得担心自己从电影里头接收到哪些不实资讯呢?
试着把考据当成一种电影的基础技术,而不只是小众的智力游戏,我们会发现它能为电影带
来很不错的正面效益──最少最少,你也能在各大媒体的影评上换来“考据用心”的评语。
而且在一些基本史实上,投资于考据的成本,常常就只是拜请 Google 大神的那些时间,如
果敲敲键盘就能为作品加分,为什么不呢?
然而还是有一些情况,电影情节就算偏离史实,也不会惹人非议。而在《大稻埕》的例子里
面,叶天伦导演也认为他的作品应当从这个角度被分析──我们来看看这是怎么回事。
四、“情节的改编”与“细节的考据”,以及单纯的失误
2013 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颁给了《亚果出任务》,同时还找了欧巴马夫人去颁奖,无论
你觉得这样的安排是否表现了奥斯卡奖的政治色彩,这部建基于真实历史事件的改编作品,
总之是获得了一个超重量级电影奖项的肯定。
《亚果出任务》在历史考据上的表现是非常有趣的例子,这部电影的服装跟道具虽然没能在
电影奖项上有突出的成就,但你也不会否定剧组在重建 1970 年代的场景方面所付出的努力
。如果你有注意到的话,这部电影在中情局的办公室里头,甚至还设计了一种传递文件的空
气管(Pneumatic Tubes),公文一放进管子,就会咻咻咻的被送到另一个楼层或房间里去
。我当初在电影里面看到这个镜头(大概只有三秒不到,而他们竟然为了三秒设计出这东西
!)的时候大惑不解,回家 Google 了一下才发现早期的 CIA 真的有在用这玩意儿,超级
有趣。除此之外,该片其他场景里头的七零年代风格也都还原得非常细致,你可以在许多英
文媒体上找到相关的讨论,该片的考据用心可见一斑。
然而《亚果出任务》在剧情的历史细节上其实是非常不准确的,这很大一部份表现在剧情末
段的机场大逃亡。真实事件里那些逃出生天的美国人,在德黑兰机场除了飞机有些误点以外
,其实没有碰到什么刁难,机票跟海关也都早早就搞定了,说不定还能跑去免税店逛个两圈
──但别闹了,你确定要让观众欣赏这么无聊的故事情节吗?
很显然的,《亚果出任务》在这个地方的改编完全是出于剧情考量,某种程度上这也等同于
叶天伦导演所谈到的“写意不写实”。这整个历史事件的本质很有张力,但在一些情节上则
不那么有戏剧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电影做些改编,是可以被接受的事情。《亚果出任务》并
没有因为它在情节上的偏离史实而遭到否定(它被抓出来鞭挞的其他历史问题都偏向诠释面
,而不是基础史实的错误),剧组也不用在事后多做说明,大部分人都可以接受这个迁就电
影艺术的办法,因为实际上这样的改编确实成就了一个很好的电影故事。
还有一种情况,人家也不会去过问电影里头的历史到底准不准确──只要你是昆汀塔伦提诺
,就算你真的在电影里头拿明朝的剑去斩清朝的官,影评也只会一致觉得你老兄真是超级幽
默。同样是去年的奥斯卡奖强片《决杀令》,这部片的主题是讲 19 世纪中叶美国的黑奴故
事,够“历史”了吧!然而昆汀拍这部片的时候根本就在玩他自己想玩的东西,他甚至还把
南北战后才冒出来的 3K 党抓到 1858 年来恶搞(头套挖洞那段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很北七
),你也不会看到大家一面倒地狂骂他考据不实。
真要比考据的话,这位导演的用功也是超级出名的。只是他把考据的心力都投入在《决杀令
》的主体资源上头,也就是美国人对黑奴剥削片(Blaxploitation)与义式西部片(
Spaghetti Western)等类型电影的记忆。这些流行于一时的类型电影,曾经为一个世代的
美国人建构了一种美国史的拟像。而昆汀拍《决杀令》的目的完全不是真实历史的考据,相
反的,他打的主意是要用一部能走进主流群众的爽片,刺激人们去重组那些关于黑奴的“历
史记忆”(包括了真实的历史,以及类型电影所建构出来的那些历史想像)。
就这个意义上来说,《决杀令》所做到的,其实也就是难攻博士提到的“社会目的”:透过
一部有趣的作品把观众抓进电影院,让人们首先对历史发生兴趣、感受到自己与集体文化记
忆之间的联系,历史才真的会对通常不关心历史的普罗大众产生意义。这个想法完全是正确
的──我们不也时常在批判过去的教育体制只注重填鸭,而根本不在乎学生的学习动机吗?
有趣的影视作品能做到教科书没法做到的事情,也就是让观众沉迷于一个好故事里,进而对
那些硬梆梆的历史知识发生兴趣。
另外一种可以省略考据而不太挨骂的情况,是既有的史册留下了一堆空白,许多东西想考也
没得考,于是编剧就有很大的想像与创作空间,最近收视率很不错的电视剧《兰陵王》就是
这么干的。而既然事涉真实的历史背景,《兰陵王》除了一些总是会发生的讹误以外,其实
也还是有一定程度的知识含量。这部片红了以后,我的家教学生连课本都还没翻就知道北周
叫宇文、北齐姓高,鸭都不用填了,知识(以及考试分数)已经自动装好在那里。而如果影
视作品做好这些几乎谈不上成本的细节,就能达到比引起动机还要更进一步的效果,不是一
件饶富意义的事情吗?
总结上述,一部电影如果以真实历史为基础,改编出一个更有趣的故事,完全是可以被接受
的,同时也应该被看作一种值得效仿的编剧技巧与电影技艺。前提是:这样的改编确实有助
于一个故事的铺陈与展开,而非只是懒得考据想敷衍了事。如果是后者,那就是电影的基础
技术问题。而若是有意识的主动改编,却让所有的影评一致看不出改编成果好在哪里,这样
的失败,其实也仍当归咎于电影本身。
简单来说:“改编”与“蒙混”是不同的。有意义的改编帮助电影成就一个更好的故事,而
不用心的蒙混……呃,就只是蒙混而已,这有什么好讲的吗?老实说考据失误的情况在各种
电影作品里头所在多有,而且有些细节也实在没有什么不可原谅。你把明式家具摆在李清照
的家里,一百个历史系学生也不一定有九十个能把 bug 给抓出来。而如果你的剧组不幸在
新西兰要拍李清照的传记电影,资源匮乏的情况底下,哪里来的条件去找仿宋样式的桌椅呢

真正麻烦的事情是明显的、可以轻易补正的疏忽多到爆炸,那就不只是疏忽,而是疏懒了。
再说一次:考据最少是电影的基础技术环节之一,是说好故事的充分条件。这个项目就是有
做有分,没做零分,如此而已。而一部越向真实历史靠拢的电影,要考据的地方变得更多,
这种技术的占比就会变得越大,疏懒的缺点也会变得更加明显。
说了这么多,到该怎么评价《大稻埕》的考据问题呢?我们继续看下去。
五、改编抑或蒙混?
有一句流行的俗话叫“张飞打岳飞”,意思是两个时代的事情根本兜不在一块儿,没有共同
的比较基础。而电影里的考据失误,也常常被人家说成是“张飞打岳飞”。在正经的历史剧
里面,荆轲没法拿狙击枪从两公里外干掉秦始皇,赵子龙也不能架个榴弹砲在长坂坡浴血奋
战。《第一滴血》跟蓝波可以干这些事儿,真实的历史人物可不行。
不过现代电影的想像力可以天马行空。连大哥跟三弟都可以有龙阳之癖了,“张飞打岳飞”
倒也不是很难办到的事情。剧本拿来改一改,让蓝波去教荆轲跟赵云两招也就是了,而且你
不觉得上面那两个场景,想像起来其实还挺热闹的吗?现在很流行的“穿越剧”,很大一部
分就是这么搞的。把原来凑不在一起的东西搞在一块,在荒谬中组合出趣味,同时带领观众
穿梭时空,也不失为唤起观众历史兴趣的一个好主意。
不过“穿越”归“穿越”,戏剧本身还是得有一定的条理才行。这么说吧:蓝波扛着盖特林
机枪跑到秦朝见了荆轲,这是很有趣的创意。可是如果蓝波在荆轲的房里,发现桌上摆的是
唐诗宋词元曲甚至明清小说,蓝波可能没什么感觉,但观众大概就会开始脑袋发昏、精神错
乱了。
还是那句老话:改编创意跟技术细节是不同的。一部好的电影会在考据的基础环节上付出足
够比例的努力,而且“穿越剧”更应该在考据的技术细节上投注心力──搞“穿越”的目的
,不就是要说服观众:电影当中的角色,真的到达了一个不同的历史时空吗?就这个意义而
言,考据在“穿越剧”里面更形重要。如果在技术细节上失去了说服力,观众又该怎么相信
电影的这场“穿越”,沉浸于布幕里头的故事世界呢?
这篇文章该做个总结了。如果我们想要评断《大稻埕》或任何一部电影里的每一项历史考据
是否都成问题,我的建议是先把几个概念厘清:
1. 考据的意义问题
先确定我们的提问是在要求一个可以被完善的技术细节,同时是为了让眼前的电影成为一个
更好的故事,而不是要吹毛求疵。电影(或者任何一种意图再现的努力)永远跟历史现场有
无法跨越的隔阂,就像你不可能要求《赤壁》里的志玲姊姊用当时候的语言叫萌萌站起来,
甭说读了,我们连听都很难听懂。而一部电影在每个面向上能够投注的资源与心力当然有限
,有些不是那么事关重大的考据环节,对于一些剧组来说是可以做到的加分项,对于另一些
剧组而言则可能有心无力,这种状况应当要被分辨出来。《亚果出任务》可以为了三秒钟的
镜头特地打造一个非常考究的道具,这是满分的考据,但我们不能要求每个电影里头的七零
年代 CIA 办公室都得做出这种东西,重点还是应该被摆在电影本身。
2. 试着把考据视为一种电影的基础技术环节
我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也赞同电影里的信实考据是一种“社会责任”,问题是这可能不是一种
普遍共识──实际上很多人都觉得电影不必为他的历史知识负责(这方面的问题是另一个层
次的辩论)。在这种情况底下,谈“责任”就找不到着力点,但谈电影仍然可行。好的考据
帮助一个关于历史的故事,架构出它最自然的展演舞台,将故事摆回它本来该被安置的文化
脉络当中,并且为镜头里的世界建立起属于特定时空背景的统一性与整体感,这是考据之为
一种技术细节的功能。而既然被视为电影的技艺,它自然能被评分,也该被要求,因为它就
是会对作品产生影响的要素之一。
3. 不要把“合理的改编创意”和“没能做好的技术细节”混为一谈
改编和疏忽、甚或蒙混之间,没有那么难分,不要拿改编的例子来为蒙混的地方护航。《梅
尔吉勃逊之英雄本色》被一堆媒体列为史上最胡扯的电影之一,但他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电
影故事,这种有意识的二次创作本来就不该受到责难。然而,单纯的考据失误就没什么好说
的,技术性的差错人人都可能发生,而当这种差错夸张到戕害整个故事的时候,你要人家不
非难考据的疏懒,恐怕就很困难。
综上所述,面对《大稻埕》所引发的这些历史争议,叶天伦导演最有效的解释,其实就是好
好说明这部电影被指出来的考据错误,有哪些地方是属于他的改编创意,哪些地方则是纯粹
的技术失误。如果该片真的如其所言,剧组完全清楚他们“挪动了哪些历史组合了哪些细节
”,那么这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向外界清楚说明《大稻埕》的创作理念。
举个例子:《大稻埕》对蒋渭水的诠释,在李坤城看来是根本没有好好地认识这个历史人物
所代表的真精神,然而在叶天伦来说,这势必也属于他改编创意的一部份。而这样的改编究
竟“合不合理”(电影里展演的蒋渭水形象是从真实的蒋渭水延伸出来的吗?如果电影不打
算以任何历史认识为基础去再造一个蒋渭水,那为什么还需要蒋渭水呢?)或许经过导演的
进一步解释以后会变得更清楚,是不是得到了好的艺术成果,也必须被讨论。
实际上后面这件事或许是最重要的。《大稻埕》的讨论焦点完全被拉到它的考据信实与否,
可能使得我们跳过了真正的问题,也就是这个作品到底是不是说了一个够好的故事。老实说
一部电影要是真的打动人心,它的考据问题通常会直接被看作枝微末节。而李坤城等人的愤
怒可能首先来自于无法从《大稻埕》的改编当中看出意义,然后才是他们对于电影曲解了蒋
渭水的指控。
历史人物被创意翻玩,从来不是什么该被谴责的事情。我们看最近很红的铁拳无敌孙中山大
战慈禧太后,林觉民都可以变夺命书生了,这种超有趣的二次创作谁会去指责他乱搞。对于
一般观众而言,真正的重点其实一直是那样的角色创作有没有发挥它应有的效益,如果电影
借了历史的壳,可是没能玩出什么精彩的东西,那该被批评的是创作本身,而不是创作者想
去翻玩历史的这个创意发想。而纯就《大稻埕》的创意来说,我也赞同难攻大士的想法:如
果有导演想去改编蒋渭水,这个点子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情。
但有一种情况是不能被接受的,就是一部作品打着真实历史的旗号却任意的曲解历史,这种
宣传就毫无疑问地必须背负社会责任,因为电影里的讹误真的会造成观众的知识混淆。在这
个问题上面叶天伦导演曾清楚的表明:《大稻埕》的定位是创意的“穿越剧”而非“历史剧
”。但麻烦的是片商(制作或发行?)曾经向媒体表示这部片是“具有意义的历史电影”,
导演自己也曾经在一些访谈当中说到《大稻埕》确实想要“将大稻埕的历史故事给拍出来”
,而拍这部片的意义是可以“看历史去思考”、“以古鉴今”等等。
我相信这当中可能存在一些真实理念、解释语言以及普遍理解上的落差,也就是导演所想的
可能只是要把自己创作的故事,摆在真实历史的大稻埕舞台当中──前者属于改编创意,后
者属于技术环节,这两者做得怎么样各别是一回事。但问题是:片商如果刻意打出真实历史
的宣传号召,那么电影在技术环节上的考据就必须负起码的责任,因为这些广告确实会让观
众以为电影里所展演的大稻埕等于信实的历史。
导演自己可能也该想想怎么重新定调,因为这部片显然无法做到所谓“看历史去思考”、“
以古鉴今”这些他过去可能还没能想得很清楚的作品概念。而如果电影的这些宣传使得原本
属于“改编创意”的蒋渭水让观众信以为真,但真实的蒋渭水却并不如是,这个在许多人眼
里牵涉许多重大现实意义的历史人物,会引起焦虑与抗议,甚或让电影被说成是“消费”云
云,恐怕都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这篇长文差不多要结束了,我的观点是我们应该先把历史考据之于电影的意义厘清,再来谈
那些考据引发的问题,否则讨论只会陷入“考据不实的指控”以及“电影又不是在做历史课
本”这两种意见阵营的循环论争。而我的结论是正反两方都不该把创意改编与技术细节混为
一谈。穿越是好的创意,但细节上的失误则与创意无关,而把后者做好会让一部电影变得更
好,仅此而已。
Deadline.com 上面有篇文章访谈了《亚果出任务》的剧组,他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这样问的
:“为什么你们要投注这么多心力在一个年代的考据细节上头呢?那个年代的东西很多观众
都已经忘记了,甚至根本就不曾了解啊?”而这部片的服装设计师 Jacqueline West 则是
这样回答的:
“I think all those details add up… I think everything we do is part of
the subtext of what the story is.”
好故事并不只是一个小细节,但注重细节可以成就一个更好的故事。谨向所有执著于细节的
电影人致敬。
******************************************************************************
https://www.facebook.com/nelson.yeh.52/posts/10152214731535731?stream_ref=10
叶天伦
本篇把‘大稻埕’和许多国际大片相比,实在不敢当.时间很晚,容我慢慢回应.在这里
先说其中几个,让大家参考:
歌曲‘丢丢铜’可追溯至 18 世纪,并非 1943 年才创作出来.1943 年吕泉生老师将这
首宜兰民谣”采谱“为合唱曲,才成为后来大家熟知的版本.因此在 1920 年代唱‘丢丢
铜’并没有时代错乱. 但是片中的确采用的是许丙丁老师的歌词版本,原因有二:一这
是观众最熟悉的版本,二歌词当中提到“火车走到台北市”和大稻埕地理位置相关联,所
以“歌词“部分采用的是许丙丁老师后来的版本.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030
再举一例
片中‘望春风’歌曲,的确是 1930 年代初期才开始传唱,所以在电影中(有看电影的观
众我们一起回想一下),一群青年在咖啡厅里弹著吉他唱出
“独夜无伴想灯下”
旁边的有西(2014 来的)听着,知道是他熟悉的歌.但接下来,写词的青年说
”只有第一句,第二句,想不出来“,
然后有西很自然的反应说
”想不出来?第二句不就是 so mi mi re do re 吗?很有名耶!“
所以,我认为我已经很清楚的表达,在电影里的 1920 年代这个时空,这首歌根本还没创
作出来,也没有歌名,只有第一句歌词.这对我来说,是合理的逻辑.有西回到了望春风
这首歌还没有传唱的创作初期.
同样的道理,电影中郭雪湖老师的画作‘南街殷赈’也是这个逻辑.这幅画是 1930 年完
成,有西穿梭回去的 1920 年代,这幅画只有黑白底稿.
再举一例
‘向前行’是穿梭时空的有西教艺旦们唱的,这个是穿梭剧情使然,应该没有异议(但是
对某些朋友好像还是不能接受,但这是创作问题不是考据问题了),但这首歌在电影中,
是剧情当中出现的歌曲,艺旦们一起唱了出来,还将歌词中的台北改为大稻埕.这是电影
中使用的非原著歌曲.
但是后面蒋渭水先生抗议时的‘雨夜花’(有的朋友误认这首歌为望春风,可能忙中有错
),就不是“非原著歌曲”而是“配乐歌曲”了.“配乐歌曲”便不是出现在影片中真实
发出的“来源音乐”(如有人唱歌演奏,电视电台留声机的音乐等等)
而是独立于影像之外的,可以说是角色内心的情绪,或是创作者希望观众感受的情绪.因
此,这样的配乐歌曲对我来说就没有时代的问题,因为画面中并没有角色跟着唱和,这首
配乐歌曲“雨夜花”以及其他以“雨夜花”为主题变奏的电影配乐,对我来说,都没有“
一定要符合时代“的问题. 在这里,歌词和影像的搭配对我来说才是重点.
如同,在有西舞狮那段的配乐,配器当中有“电吉他”这样 1920 年代并没有的乐器,但
那是想将来自现代的有西和 1920 的大稻埕作出一种冲突美感所做的配乐,对我来说,这
样的配乐跟时代不需同步.
(有关原著音乐 / 歌曲 非原著音乐 / 歌曲 和配乐 / 来源音乐可以参考
http://www.ptt.cc/man/Movie-Score/D823/DDF8/M.1235917775.A.603.html)
我很佩服作者对电影如此热爱,对于名片名导也如数家珍,资料齐全.我好希望作者也了
解一下不是很出名的本公司青睐影视,以及我父母的公司青频果制作和印象电影历年作品

我们家族从 1985 年第一部电影杨青矗老师小说改编‘在室女’
1986 年黄春明老师作品改编电影‘莎哟娜啦. 再见’
1998 年民视作家剧场‘告密者’‘结婚’‘在室男’‘葫芦巷春梦’
1999 年林正盛导演‘天马茶房’(大稻埕 228 事件前夕的故事)
2001 年台视作家剧场王祯和系列‘两只老虎’‘香格里拉’‘嫁妆一牛车’
2005 年东方白老师小说改编电视剧‘浪淘沙’(本剧中就已经有部分蒋渭水先生和文化
协会历史)
2008 年将李乔老师‘情归大地’改编成电影‘一八九五’(西元 1895 年客家三杰的故
事),
2014 年钟文音老师小说改编‘在河左岸’(民国 60~80 年代淡水河左右岸的故事)
已经累积有 13 部台湾文学作品改编成电视电影作品.以及多部年代戏剧.
另外我的电视剧作品 2011‘爱. 回来’全片五个月花莲拍摄,讲述台 11 线民宿父女传
承的故事,2013‘含笑食堂’全片五个月宜兰拍摄,讲述宜兰头城小餐馆一家人的生命故
事.
没有什么知名度真的很抱歉,而很多作品拍摄当时还没有网络,所以资料也非常少,这几
年有了网络,但我们只懂得埋头拍片,替别人写历史,而忘了替自己作记录.这点我们会
开始努力建立数据库,让更多人知道.以免一直有朋友误会我们是
" 现在本土题材很红所以突然冒出来捞一笔钱的公司“
如果要说消费台湾
那我想我们家族热爱“消费台湾”,这三十多年来始终如一,从没变过
如果要说重建年代
我们也几乎没有停止.作品年代从 1895 年到 1980 年,我们已经有过很多次重建年代氛
围的经验.甚至‘含笑食堂’最后一集,我还将时空拉到 2033 年的台湾.
这次‘大稻埕’,可以说是我的一种反抗.
我父母亲的办公室,多年来不管怎么搬,永远有满满一面墙的书架,几乎全是台湾历史和
日本时代的相关书籍和参考资料.做了十多年的“时代剧”,我这个不孝的导演儿子,拍
了本家族最没有时代氛围的‘鸡排英雄’,却没想到是最出名的作品.面对原本叫‘大稻
埕风云’的这个企划(鸡排英雄前就有的企划,只是当年集资不易,便先拍鸡排英雄),
我一直在想,如何从我们公司这么多年来灰扑扑的台湾映像中走出来,于是郭雪湖老师的
‘南街殷赈’给了我勇气.南街(迪化街)建筑只有两层楼,郭老师画了三层.当时没有
这么多招牌,他到总督府查了全台百大商家,然后密密麻麻画上去.“写意而非写实”,
这是郭老师给我最大的礼物.
以及带着‘鸡排英雄’参加影展和市场展,让我发现亚洲各国对于电影非常敢做梦,题材
推陈出新.于是我才决定把原本只有 1920 年代故事的企划加上时空穿梭,并改名为‘大
稻埕’(改名原因非常俗气,就是找算命老师算的)
感谢作者,不确定他是否已经看过电影,但是网络上所搜集的资料相当齐全,非常认真,
我们很需要这样的观众.
不知道是否有人可以把这篇文章所提到的所有电影的制作预算都查出来?补齐这点的话,
应该就是很完整的讨论.我想‘大稻埕’应该是这些电影中预算最低的几部之一,预算为
何这么低?原因无他,我还没有筹这么庞大资金的能力,我还要学习.
我在这里郑重道歉,‘大稻埕’不完全符合大家的期待,但是‘大稻埕’也绝对不是标题
所说的“张飞打岳飞?”这样居心和这样粗糙的电影.
最近我每天仍在忙着消费台湾,到 75 家戏院去拜访谢票,我们家也忙着外婆的告别式,
对于所有纷争和人身攻击,盼望到此为止,让外婆安心地去,我不会再回复任何情绪性攻
击的文章,对于相关历史和剧情改编,我会在这里继续增加修订.感谢.祝福大家平安健
康.
叶天伦 2014/2/14
******************************************************************************
叶天伦
文末所说情绪化文章不是指“张飞打岳飞”一文 。此文理性且资料蒐集用心 ,虽然我并
不完全赞同其观点,但的确是一篇好文。也请朋友留言不要情绪用词,欢迎鼓励打气 ,我
会转告全体剧组工作伙伴!“同胞须团结 ,团结真有力”!
作者: waijr (时差13HR)   2014-02-14 14:15:00
所以叶导拍的就是怀旧风味电影
作者: kutkin ( )   2014-02-14 14:15:00
回应还是在打哈哈
作者: laechan (挥泪斩马云)   2014-02-14 14:16:00
从大尾炉鳗到大稻埕, 这导演说的话我是不信的
作者: kutkin ( )   2014-02-14 14:19:00
他提到一八九五,一八九五都比他这部好
作者: kutkin ( )   2014-02-14 14:20:00
现在变成消费他的家族了....我的父母blah blah....
作者: shintshint (菜瓜布)   2014-02-14 14:23:00
我觉得导演还是没搞清楚那关键的差异性
作者: flymoi   2014-02-14 14:24:00
原文作者写得真的很认真,而且他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电视剧兰陵王 兰陵王本来也要做穿越剧后来不行 但它的骂声很少
作者: laechan (挥泪斩马云)   2014-02-14 14:25:00
拍谢打错,鸡排英雄
作者: bookszen (blueee)   2014-02-14 14:25:00
推拖钱不够这点让人搞不懂他是否有真的看懂这篇文在说什
作者: flymoi   2014-02-14 14:26:00
与考据有关(大部分是技术、替身与剧情有关) 其实大稻埕的问
作者: flymoi   2014-02-14 14:27:00
题到底是真的与考据有关还是"电影本身究竟拍得如何"有关?
作者: HydeTseng (H.T)   2014-02-14 14:34:00
原文的评论是我看过评论大稻埕的所有文章中评的最好最中肯的 言之有物 至于下面的导演回应 恩...算了吧
作者: kutkin ( )   2014-02-14 14:39:00
原文是说,不要再谈“无聊的考据狂”那些东西了然后导演的回应又在跳这些东西,然后忽略后面几段的评论
作者: HydeTseng (H.T)   2014-02-14 14:50:00
还有一点我想吐槽,1920的郭雪湖只有12岁 恩...黑白底稿
作者: HydeTseng (H.T)   2014-02-14 14:51:00
是吧 好吧 或许他的20年代指的是1929年XD
作者: taiwanduncan (邓肯)   2014-02-14 15:03:00
拉父母出来救援真的很科科
作者: HydeTseng (H.T)   2014-02-14 15:04:00
吐槽只是单纯觉得他的回应很避重就轻就是了
作者: taiwanduncan (邓肯)   2014-02-14 15:05:00
不会想看这位导演的任何作品了
作者: shreka (lem)   2014-02-14 15:24:00
"这个作品到底是不是说了一个够好的故事..."这段有同感,
作者: shreka (lem)   2014-02-14 15:26:00
改编的创意无法打动人,历史末节当然就被放大了,
作者: triplee (none)   2014-02-14 15:29:00
原文归纳分析的很清楚 但我觉得大稻埕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在
作者: triplee (none)   2014-02-14 15:30:00
那几首歌曲的考据 而是更整体的剧情架构跟历史氛围
作者: lokiishere (飞柳)   2014-02-14 16:13:00
推分析
作者: conanhide (让生命尽情歌唱)   2014-02-14 16:15:00
自然就是美
作者: sakamoto15 (饭团)   2014-02-14 16:19:00
没钱请背景考据,听你阿公说故事加自己的小心得就来拍
作者: lokiishere (飞柳)   2014-02-14 16:22:00
我不在乎导演的预算多少 毕竟小成本有小成本的拍法
作者: lokiishere (飞柳)   2014-02-14 16:23:00
更重要的是预算的分配 这才能看出导演对电影的定位
作者: kasim5479603 (kasim)   2014-02-14 16:58:00
这部预算到底多少啊……
作者: yukimura0420 (涉)   2014-02-14 17:31:00
推triplee 真正的问题点是剧情架构很松散很糟糕
楼主: octobird (遗憾)   2014-02-14 17:36:00
这部花了两亿元呀
作者: meidoku (佐木三号)   2014-02-14 18:33:00
别傻了当真做好考据,想骂的人就不会骂了吗?国片谁没被骂
作者: meidoku (佐木三号)   2014-02-14 18:41:00
连赛德克都有人骂烂片了
作者: shinway   2014-02-14 18:55:00
其实强如李安的色戒也被王家卫的编剧嫌过:那时候的人根本
作者: shinway   2014-02-14 18:56:00
不是那样子讲话的!人也不会那样子思考事情!
作者: taylor355109   2014-02-14 19:19:00
可能觉得好看的都不会打字批评吧
作者: ricky158207 (科科任)   2014-02-14 19:23:00
很多人举例都不考虑比例的喔 举赛德克也被骂但它有被
作者: ricky158207 (科科任)   2014-02-14 19:24:00
骂得像大稻埕这么多?只是因为有被骂所以兜在一起讲那99%的电影都可以拿来说"还不是有被骂"了
作者: entercool (rem)   2014-02-14 19:34:00
兰陵王距今太远了啊,而还是有一群活着的人见证过当时的大稻埕,用这类比不适当
作者: entercool (rem)   2014-02-14 19:36:00
就像没有人知道恐龙皮肤的颜色
作者: cucu1126 (日月)   2014-02-14 20:14:00
根本是故意用历史批判来转风向的吧
作者: flymoi   2014-02-14 20:56:00
entercool你可能没看清楚原文吧 原文的作者用兰陵王比喻是说兰陵王本人在史实上的记载就是很少 那么编剧在编的时候当
作者: flymoi   2014-02-14 20:57:00
然可以加很多自己原创的元素 意思是说取材的问题 但他意思
作者: flymoi   2014-02-14 20:58:00
跟你要讲的也有相近的地方啦 就是大稻埕那时代当然是比兰陵
作者: flymoi   2014-02-14 20:59:00
王好考据多了嘛 所以...。当然兰陵王也有被嫌台词很现代什
作者: flymoi   2014-02-14 21:00:00
么的 但因为女主角有做了特殊设定(天女)要合理化也是可以
作者: flymoi   2014-02-14 21:01:00
总之,问题点应该是下面那篇说的,好好说一个故事。
作者: HermesKing (Hermes)   2014-02-14 22:58:00
纯推原文 用字老练、内涵丰富 完全说出我想说的话了
作者: kenco (最近走希腊风)   2014-02-15 08:44:00
九把刀还护航这片...这个...大概已知道他就是会官官相护的人
作者: amaranth (liann)   2014-02-15 14:24:00
我没看亚果,不过他描述的有点像空气传送筒,那种东西现在
作者: amaranth (liann)   2014-02-15 14:25:00
不少医院跟大楼都有,用来传递不怕震动的文书资料
作者: ldsyang (放扬)   2014-02-15 15:57:00
好文推
作者: w1000 (( ㄒДㄒ) 千岁丙提督)   2014-02-15 19:48:00
好文笔!推理性分析
作者: ILLwill (illwill)   2014-02-16 22:11:00
其实导演没有好好体会原文的意思,人家是在帮电影捍卫立场导演那些近似赌气的回应反倒显得是气量狭窄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