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readandanalyse.blogspot.tw/2014/02/blog-post.html
(网志版 from 一个分析师的阅读时间)
[影评]白日梦冒险王──最美的风景是人
《白日梦冒险王》(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改编自1939年的同名小说,由班
史提勒(Benjamin Edward Ben Stiller)自导自演。班史提勒以喜剧见长,近年来致力转
型成为剧情片导演,而《白日梦冒险王》就是其锐意转型之作品。
一部拍给上班族的爽片
每一部电影都有其设定客群,如同《暮光之城》会让万千少女为之疯狂,《白日梦冒险王
》则会让白领上班族感动落泪。本片剧本依循传统三幕剧形式编构,第一幕是40岁主角华
特米提(Walter Mitty)充满疯狂白日梦的平凡上班族人生,第二幕是华特踏上旅程,第三
幕是华特结束旅程回归日常生活。“冒险”这个主题并不罕见,但中年单身阿宅上班族的
冒险就不那么寻常了;对于生活平稳到太过僵固的上班族而言,《白日梦冒险王》正是一
个精神出口,释放了人性对于刺激的渴求。
图、平凡的上班族华特
第一幕剧的重点放在华特日常生活之百无赖聊以及白日梦之刺激有趣的对比,但整体而言
并不紧凑,白日梦段落太多太长,甚至连对“主角为何出走”的描述都太过匆促,显示导
演拿捏节奏失当。白日梦的段落非常商业讨喜,明显向许多电影致敬,例如电梯内打斗的
运镜像是《骇客任务》,变成老小孩的情节完全是《班杰明的奇幻旅程》;然而,这些白
日梦分明可以设计地更有隐喻更具象征更与现实相扣,最后除了“有趣讨喜”之外却什么
都不剩,导演与编剧要各负一半责任。
第二幕剧可以依据两段旅行拆成两段。第一段中,华特丢失了底片,又为了女主角雪莉
(Cheryl Melhoff)的一段话决定出走,动机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为了找底片,另一个是为
了讨美人欢心。华特飞到格陵兰寻找摄影师尚恩欧康诺(Sean O'Connell),一路跟着尚恩
的足迹行至冰岛,最后在一场火山爆发中看到尚恩站在小飞机上的背影,结束旅程回到纽
约。华特对于雪莉的爱慕之情在这段中扮演了关键地位,幻想中的雪莉促使华特搭上直升
机,而冰岛上一群飞鸟甚至拼成雪莉的脸;华特回国之后拿着滑板当作礼物想送给雪莉,
却发现雪例疑似与前夫复合感到丧气,甚至丢了尚恩给他的皮夹。这些细节彰显了第二幕
剧前半段的“里”是华特对雪莉的爱慕,追寻尚恩不过是“表”。
图、照片中的尚恩要华特去寻找神祕的底片
第二幕剧的后半则让人完全摸不著头绪。就结构而言,第二幕的后半其实也可以归说是第
三幕的前半,从概念上看来这段落的定位非常模糊。我甚至认为导演处理结构的时候并没
有想清楚到底应该要如何切分(至少光是秒数就没算好),于是把一部三幕剧的剧本拍成起
承转合的四幕结构。我们必须先理解的是,三幕剧虽然是主流中的主流,但并没有任何人
规定电影只能用三幕剧的结构拍。那么,为什么我们仍鲜少看到主流的好莱坞电影采取四
幕结构?这是因为所谓的“承”跟“转”其实差异并没有这么大,对于观众而言这是一种
不容易清楚理解剧情流动到哪里的处理手法。以本片而言,导演处理华特第二次出走的手
法非常粗劣,没办法合理解释为什么华特才刚心灰意冷地丢了尚恩的皮夹,立刻又兴致勃
勃地出走阿富汗──而这就是导演必须清楚处理好的剧情分界。如果导演要让观众知道现
在剧情已经走向尾声,那么就要更强调华特终于领会“冒险不该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而不是立即让华特重启旅行。
华特见到尚恩是本片高潮。华特终于知道原来底片就在皮夹中,但为什么当他决定重启旅
程的时候没有想到把皮夹找回来呢?理论上皮夹中还是放了东西吧?这里又一个编剧没处
理好的硬伤。而华特费尽千辛万苦才走到的连当地向导都不愿意前行的喜马拉雅山巅,为
何会出现一块平坦沙地,而沙地上还有一群人在踢足球呢?山上怕吵而具攻击性的鬼猫
(ghost cat)雪豹难道不会袭击吗?像这种为了热血而热血却无视前后逻辑的设计,往往
只会出现在青春热血YA(Young Adult)片,没想到也会出现在这种以中年人为主角的电影
中,着实让人惊讶。
图、华特与尚恩在喜马拉雅山上相遇
即使剧本与导演有许多缺失,《白日梦冒险王》仍有优点。许多不成熟的电影导演完全依
靠对白说故事,但班史提勒却使用壮大雄伟的风景反衬人的渺小,让主角内心的转变显得
合理。我个人很喜欢华特从阿富汗回美国时降落在洛杉矶,交友网站服务员陶德(Todd)去
接他时说的一段话:“我原本想像你是个无聊的人,但你现在根本就像是活生生的印度安
那琼斯。”两周半的旅行可以怎么改变一个人?奋战鲨鱼、躲过火山爆发、面对持枪军阀
、登上喜马拉雅山,这些经验真的可以让平庸懦弱的40岁中年上班族改变吗?对于自我茧
困超过二十年的华特而言,敢跟前雇主议论或者牵起暧昧对象的手,这种改变幅度还算合
理。
故事最后,华特终于看到生活杂志最后一期的封面:尚恩拍下了华特检视底片的一瞬间。
走过千山万水,原来最丰富的风景从不来自外在反而来自内心;所有的景物本身都不具有
意义,只有人的诠释才能真正赋与事物意义。最美的风景是人。我们当然不免怀疑,开始
这趟旅行前的华特到底有哪一点符合了生活杂志的座右铭:“看见世界,勇于冒险,直视
本质,贴近、寻找并感受彼此,这就是生命的目的。”("To see the world,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 draw closer,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编剧用了一种非常热血的手法传达“小人物
中见伟大”的概念,却又忽略了故事时间轴与观众视角并不相同,因此又会造成硬伤。
编导技术表现堪称平庸
本片剧本改编自小说,改编剧本最大的难处在于细节取舍,割舍太多可能使故事不连贯、
保留太多又可能使故事太过芜杂。我没看过原著小说,单就剧本看来,这是一部流畅中仍
带关键硬伤的六十分剧本,不差但也不好。以三幕剧而言,本片切分并不妥当,第一幕明
显太长,第二幕似乎结束在第一趟旅行又似乎结束在第二趟旅行,以至于故事重心稍微松
散。本片有主题、有象征、有剧情转折、有主角心理层次的描述,但是都让人有种“差了
一点”的感觉。例如主角华特在两周半内两度远行,两次不同的动机虽然已经提升故事层
次,但如果能够在时间许可之内安排再多一次转折,那么故事层次就会更加丰富鲜明。
导演的表现也是如此,虽不差但也不够好。几段细腻的镜头不难让人看出导演班史提勒的
用心,例如电影刚开始时华特用电脑想传出讯息时挣扎反复,焦距没有随着华特移动而是
固定在萤幕,显示华特整个专注力放在电脑上。然而整体而言,导演的斧凿痕迹太重,充
满一种学生作品似的不成熟感。举例来说。华特发现女主角雪莉与前夫复合之后失落地回
家,他一边与母亲爱妲(Edna)聊天一边失落地把尚恩给他的皮夹丢到垃圾桶。导演用了一
个中距离的固定镜头拍摄整个场景,刻意不使用近距离的脸部特写;但在几乎静止的画面
中,爱妲即使只是稍微瞄了垃圾桶一眼,仍非常抢眼。导演希望用一种较为低调隐晦的方
式(中距离固定镜头)埋下“爱妲会帮华特捡皮夹”的伏笔,但却没处理好演员动作与整个
环境互动的关系,以至于原本应该成为伏笔的镜头反而破了哏。从剧本看来,故事末段,
爱妲拿出皮夹给华特时说了一句:“我总是会把你乱丢的东西收好”,加上爱妲搬家时带
了几大箱华特旧物的设计,本身就已经提供了充分的资讯,更加凸显导演处理前一个镜头
时弄巧成拙。
华特上直升机那段是非常重要的剧情,但导演拿捏也不够恰当。幻想中的雪莉拿着吉他唱
著David Bowie的Space Oddity,使华特有勇气搭上那台由醉汉驾驶的直升机。基于这是
一段重要剧情,秒数偏长尚可接受,但关键镜头没处理好则是导演大忌。本片中每一段华
特的幻想都有一些线索(clue)可以看出这是幻想不是现实,最关键的点就是华特与雪莉的
表情。本片所有幻想段落中,只有雪莉拿吉他这段太像真实的雪莉,在踏出酒馆大门之后
甚至还一路送华特上直升机,过度混淆真实与幻想。导演有许多处理手法,例如华特踏出
酒馆之后让雪莉消失只留下声音,或者让雪莉的头发完全不受强风影响、平顺如在室内,
这都能削弱雪莉的现实感;可惜的是班史提勒的经验还是不够纯熟,让这种重要段落漏洞
百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配乐非常好听,许多场景甚至完全靠音乐撑起情感。我并不认
同这种用音乐称情感的取巧做法,但单独听本片的配乐专辑的确是一种享受。
结语
虽然《白日梦冒险王》有许多技术缺失,但整体而言还算言之有物。许多人认为这是一部
鼓吹旅行的片子,但这种诠释观点实在太过直观;华特的冒险是一个重新自我探索的过程
,最终能平衡自己内心对于生活的热情与渴望。但我们真的需要旅行、或者许旅行真的能
达成相同的效果吗?一本好书或者一场音乐会,可能都比没做好心理准备的旅行来得有用
许多,该出走的从来不是身体,而是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