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救救菜英文

楼主: goler (珠江的思念遗落)   2014-01-09 22:51:31
文化,谈不上客观。
一种文化源自于集体人类意识及行为的深化。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特色,但当联想到好与坏的评价,
这一刻,就是主观(却不等于偏见)。
包括我自己,
一开始选择这部电影的初衷皆为了解更多的印度文化,
然而越看到最后,越对导演所安排的发展疑惑不已,
结尾甚至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
“那么,英文救了整部片什么东西?”
决心给自己几天的时间沉淀后,
终于自我提醒,意识到“Bollywood”与“Hollywood”的根本差异。
一开始的我根本是用后者的角度来观赏这部电影
即使片中出现自由女神,华尔街,或是星巴克,
它终究是部印度电影。
导演刻划著Shashi及她所处的家庭,
Shashi的女儿代表鄙视传统文化及语言的新世代,
而Shashi的丈夫Satish成长自传统文化,大力的拥抱西化,
但印度文化赋予男性的威权地位,使他选择游走于现代及传统之中,
说穿了就是父权思想。
这也解释了Satish虽然深爱妻子Shashi,
但又觉得不会说英文的Shashi像是只蛙住井底,与他的中上社会阶级形象有些落差,不愿
意何妻子谈论任何事情。
“她生来就是作点心(Ladoo)的”,
说是嘲讽,实是暗指妻子的角色就是严守三从四德。
可以说明影片后半部分,Shashi生气的自言自语:“男人作菜是艺术,女人作菜是义务”
这句话的心情。
直到Shashi的美国之旅,出现了变化。
Shashi面对文化及语言相异的冲击,选择采取迎击的姿态,
她报名了四周英文特训班,鸭子划水般地苦读英文,
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异国同学,每一位代表不同的文化,以及身为同志族群的英语教师,
Shashi的字典一直坚持着“尊重”两字。
在姪女的婚礼演说中,Shashi吃力的以象征现代文化的英语,回敬所深爱的丈夫及女儿-
“彼此尊重,才能彼此信任”。
Shashi与Laurent在美国的邂逅,
也是导演表现Hollywood与Bollywood文化的拉锯张力艺术。
Hollywood呈现唯美式的浪漫电影风,
应建立在Shashi厌倦其土生文化所应背负的角色的前提上,选择抛开所有包袱,
与西方文化一走了之。
回到现实,这是部印度电影,如何能接受这样自由至上的西式结局?
被代表主流的西方文化所影响思考,
皆会认为Shashi深陷性别地位不平等的困境当中,
但影片结局也教导著观众,无论你接受何种文化薰陶,
最终仍回到影片女主角所强调的“尊重”。
Shashi所身处的时代及环境,造就了Shashi本身的特色,
“既身着沙龙,又何苦以和服套量?”
重作又多给先生Satish一颗Ladoo的她,意识到自身传统意念的印度已婚妇女身分。
结尾以英文询问可否提供印度文报纸的铺排,更完美的解释了积极学习却不忘本的精神,
全力解释印度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异性,但非要求任何一方的妥协。
主观并非负面用词,而是一种普罗现象,
影片教育我们非要求自己绝对客观,而需更谦卑的去学习与尊重不同的文化,
救的不是语言!救的是偏见!
作者: Alex751105 (青的老公)   2014-01-09 23:12:00
我觉得你的想法很好呢,虽然是淡淡的片子,文化意义却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