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资深的蔡明亮粉丝,
但自从“脸”之后,正式受洗成为蔡明亮导演的信徒。
在过去,我跟大多数的人一样,
因为看到新闻,觉得这导演真的很狂妄自大,
一直觉得要观众成长,只觉得他是一个不会检讨自己只会检讨观众的导演。
但其实,是我一听到他的名字我就抗拒了,
但其实,是我看到那么慢的镜头我就发火了,
但其实,我根本没看过他的专访,根本不知道他的“原文”到底是什么?
一路带着误解,一直到遇到“脸”。
在“脸”之后,我回头看了“青少年哪吒”、“爱情万岁”、“天边一朵云”、“不散”
还有近期李康生走路系列的“行者”以及舞台剧的“只有你”
一直到现在,我都还没有把蔡明亮所有的作品看完,
可能我希望每一部片都是在大萤幕观看,
也可能,不想面对看完的那天吧............
我不是资深的蔡明亮粉丝,
一直到新片“郊游”我也没有看懂,
可是我从来都不会觉得“看不懂”蔡明亮的作品有什么好可耻的,
是因为看导演的作品可以很自由。
导演曾经说过,看他的电影可以生气也可以睡着,因为这是你身为观众的自由。
而我也观察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观众们看完电影,大多数是会借由每颗长镜头去投射自己的故事跟情感,
反而鲜少讨论到关于电影的叙事与人物心境,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有趣的现象,
一般看完叙事完整的剧情片,都是迫不急待讨论这部影片想表达什么?
然后故事有多震撼多感人,对白多令人深刻,
可是看完蔡明亮的电影不是,
偶尔你会很想落泪,偶尔你会有种油然而生的寂寞,
可是那是属于你自己的东西,
电影与其提供叙事,倒不如提供你一个想像。
蔡明亮说他的电影很难“分享”。
的确,一般剧情片分享故事大概就把电影说一半去了,
但蔡明亮的电影没有故事,
所有的分享都是很个人的。
导演创作个人,
观众的体会也很个人。
就连学学文创六楼的装置艺术,你所感受到的也很个人,
大家的留言都不是在写给蔡明亮李康生陆亦静的信,
而是自己的人生,
自己的东西。
这次金马看了“郊游”,在中间因为喝了太多饮料跑去洗手间一趟,
我曾经认为,长镜头那么长,可能我去完洗手间回来还在那颗镜头,
又或是我不会错过太多。
可是我错了,就算镜头又长又少,我还是觉得我错过了好可惜,
而再次有这样的感觉,
是在我看完“郊游”的很多天之后,有一天我搭著公共汽车,因为红灯的关系停在路口
透过公共汽车的玻璃窗户,我看到一个老人将垃圾桶里面的东西都拿出来,
然后把一个个50岚清心等未喝完的饮料并置,
我还来不及看他要干嘛,车就开走了,
然后我想起了“郊游”,我想起了“凝视”这件事情,
的确我们脚步都太快太急了,
你不会去凝视一个捡垃圾又是回收的人,也不会去凝视立房屋立牌的人,
这些事情一般导演不会做,
可是蔡明亮去做了,
我一直很感动的是这个马来西亚出生的导演,
比很多人还要看见台湾的状况,
建商、房屋、漏水、同性恋等等符号,
蔡明亮一路没有改变过,他一直走在大家的前面,只是走得很慢很慢....
电影发展那么多年,
一部好电影、好导演似乎要求的条件越来越高,
对于商业考量来讲,唯有大制作、大卡司、高特效,似乎才容易被人期待,
蔡明亮就算在台湾一直被观众忽略好了,
起码也是国际大师级的导演了,
可是他追求的电影,对一般人来说可能是在走回头路吧!
我常常跟我朋友说,人家别的导演,都是拼了命往自己身上穿衣服,
可是蔡明亮导演不是,他越来越赤裸,不要明星、不要叙事,到了“郊游”,
连音乐他都不要了。
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段话,
它说人都有太多光环跟标签,但是把这些“外在”条件拿走的你,
“拿不走”的那个你,才是真正的你。
蔡明亮每次演讲都是如此赤裸在分享著,
当然他的电影也是,
我总是忍不住想起这段话,
蔡明亮好多东西都拿不走,
不免开始思索,
那自己拿不走的东西有什么?
是那些东西形成自己的独一无二,
不要害怕与众不同这件事情,
很多事情时间会证明,
久了生命会自己找到出路的。
金马最佳导演,无疑是给蔡明亮导演在台湾的创作生涯一个很大的奖励,
而我也一直觉得蔡明亮跟李安,是内在一样形式不相同的导演,
在今年李安的大师讲堂他说过一句话:
“我电影拍得多好,也没有你们想像得那么好。
所以我觉得电影最好的不是在做一个表达、告诉你一个故事,
而是你在观众心里激起了什么,我觉得这个比较重要。”
这段话,套在蔡明亮的作品也很适用,
这样的导演,在我心中,跟其他大师一样重要,
也是我认定的最佳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