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本串前面推文,回应一点个人看法。
WOW“现在”剩多少玩家跟电影没什么关系,
跟“曾经”有过多少接触过魔兽争霸乃至魔兽世界的玩家,
甚至只有些微涉猎的非玩家有关。
迷群的共同记忆会在电影上映时,被召唤出来,
即使他们个人可能已经告别游戏世代很久。
纯CG或许只能吸引到上述客群,而真人电影能吸引到更多从未接触魔兽文化的族群。
这也是我认为片商拍真人非CG乃正确决定,但重度玩家想必不这么认为。
实际上拍充满炫技只需几个分镜又少许台词的游戏宣传动画,
跟长达两小时需剧情铺陈、角色描绘的电影,差了十万八千里,
暴雪有能力作片头动画(即使是外包),但几乎不会有能力进行电影拍摄,
因为如果他们可以,就能够成立动画公司甚至制片厂进军好莱坞了。
若是拿游戏动画延长版本来院线卖,很难跨出玩家这道门槛,而且绝对无法回本。
一款游戏“现在”有多少玩家,直接导向翻拍的电影会有多少票房,
第一忽略了上面所述,所有玩着魔兽系列成长,如今已出社会的这一代。
通常工作之后,很难留在WOW这款游戏的时间限制中,
对电影来说却是强大的潜在客户,而我认为这是个非常庞大却隐性的族群。
任何曾经玩魔兽争霸或魔兽世界有超过一年的玩家,我很难想像他们会选择不进戏院。
如同最近僵尸的致敬一般,这是我们寻求儿时回忆的一条蹊径。
第二,即使完全无接触过相关游戏,透过大场面预告、广告等等的行销手法,
只要够商业,同样能够吸引一般观众。
除英语系的市场,大多缺乏美漫文化底蕴,
范围在大一点,或许也没几人实际看过 Tolkien 的作品,
因为除了哈比人之外,并不好读。
但目前美漫英雄片和曾经的魔戒三部曲,是以怎样的姿态横扫全球市场,
回归到一款游戏“目前”的人口,是否直接反映电影票房,应该是没太大的正相关。
也说明了CG动画电影与真人电影,在“纯粹”电影市场的差异。
游戏是一道门槛,没玩游戏的人口,极易选择性忽略其讯息,不管游戏红或不红。
但只要“红过”,甚至如魔兽这般长期累积,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迷群或文化聚落,
那电影这样的短期娱乐,能够挖出的潜在票房绝对超乎当前游戏人口本身。
WOW如今已走下坡了好几年,但仍旧能够吸引新玩家,即使不若过往大量,
而老玩家的记忆并未消失。
旧未去,新又来,
也就是即便是现在,电影的潜在票房还在持续累积中。
如果在当红时期推出电影,那只是把常态分布的顶点推得更高,
然后跟着游戏一起下坡,最后死亡。
低谷时推出电影,是超越过去所有广告回馈能够达到的高度,
而且不像广告是纯费用,电影还有版权或分红等等收益。
不仅能够开发新玩家,更能引诱老玩家回锅,
若再顺势推出新资料片,势必能够再创第二高峰,
虽然或许不若全盛时期,但也绝对比目前来得好。
电影如果能拍个三部曲,游戏生命必然也可以相当程度延续下去。
如同早期的小说改编成为电影上映时,大多能获得再版,重新设计封面,
并且摆在书店较优的架位上,将已死的经济效益重新复活。
上面谈过的魔戒三部曲,又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若不是电影翻拍,除了老书迷外,新世代又有谁会去书店挖这些厚如砖的原著小说?
但电影正当红时期,书店门口第一柜的架上,大多有Ian McKellen当封面(新版)的小说。
而魔兽转换到数位游戏,在几乎无增加固定成本之下,收益将更为可观。
所以暴雪延宕至今才开拍、推出电影,我认为是早就计划好的如意算盘,
因为雪中送炭永远比锦上添花来得有用,还可赚得“十年磨一剑”,专注完美的美名,
以获得更好的品牌形象与玩家忠诚度。
如果在当红时期推电影,游戏生命大约10年;现在推,应该至少有15年光景,
而且长期、总体的效益也是后者来得高。
改编电影乃强心针,能够深度侵入游戏外的大众文化市场,
要在能获得最高边际效益时使出,不是在800时赚到1000,而是在200时能赚回600,
还能持续延长产品生命。
我能够想到的阻力,只有现今PC市场的萎缩。
但真的很巧,能够在平板上运行,以魔兽为背景的炉石战记又适时推出。
更让我相信这一切是经过缜密计算的商业策略,
而非一般所认为不小心拖延到现在的意外。
如果只想在当红时期投入更多建置成本,去吃已饱和的市场(如清玉),
有点不礼貌,但我认为只是表面而忽略结构、市场的做法,
通常结果是自取灭亡,或只是持平本来就会到来的自然死亡。
即使几年前就推出电影,WOW“现在”的人气,应该也高不了多少。
公司、品牌的经营都是以长期甚至永续为出发点,
暴雪用其憨直的外表,佐以奸巧的内里,获得玩家对其要求品质的忠诚青睐(D3除外),
却也得到了游戏市场布局、改编电影效益的最大化。
多年来能够独霸一方,经过许多对手挑战,虽偶有踉跄但仍屹立不摇,实非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