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超越与悲悯-评《看见台湾》

楼主: reke (当不成孩子王)   2013-11-03 16:17:30
http://rekegiga.blogspot.com/2013/11/blog-post.html
  《看见台湾》在台湾登上大银幕的首周,就面临到《雷神索尔2》 的强力压境。本土
、在地的真实,大概很难与外来的虚构英雄一争长短,但是,《看见台湾》片中所揭诸的
危机,却不是一个英雄发威就可以除去的。观众对于电影的选择,当然是种不宜分高下的
自由;然而在电影的文本之外,这样的风气似乎也说明了,为什么电影里的台湾会出现种
种令人怵目惊心的画面,而身为台湾人的观众,却大多浑然不觉。
  导演齐柏林在媒体报导里,总是以一种传奇的样貌现身:为了拍片放弃即将到手的退
休金!然而不断强调他损失了多大的经济利益,并借此捧高他的传奇性时,无异于更助长
了以钱做为价值估量标准的思考模式。做为这部电影能够出世的唯一理由,我认为齐柏林
的可贵并不在于舍利就义,而是他胸中有着悲悯的艺术家情怀,透过《看见台湾》企图感
染这块土地上的人群。
  我所说的悲悯,并不是指电影在呈现了台湾土地种种伤痕之后,仍刻意营造有希望的
结局,而是指整部电影呈现影像的方式。在居高临下、不温不火的镜头里,阴阳海、干涸
龟裂的淤沙、密密麻麻的抽水管、被铲得破损不堪的山头…每一项都可以跳到地面上来,
拍成一部《不能戳的祕密》,让既得利益者的嘴脸丑陋现形。但齐柏林始终保持着有距离
的高度(无论是物理上或姿态上),宁愿以缓慢而平稳的镜头移动,将诠释或者思考的权力
让渡给观众。这似乎意味着,齐柏林对于台湾的人性有着相信,对于台湾土地的现况,他
认为只要呈现事实就足以唤起良知,不需要用更严厉的手段去鞭笞进场观众的心。
齐柏林的悲悯是否过于乐观,我且不予评断,然而在后制之后,吴念真文艺气息浓厚
的旁白、何国杰引导情绪的强烈音效,可以说完全干扰、遮蔽了原本的思想价值。虽然浓
烈的情绪足以令爱这片土地的人纠结、心碎,进而提高了电影的卖相,但我仍认为那些声
音在近年来早成老生常谈,有识之士听得痛心疾首,而其他常人早已麻木,倒还不如齐柏
林的温柔镜头来得震撼了。
  做为一个优秀的影像工作者,齐柏林在拍摄上为台湾的观众启发了另一个关怀土地的
角度,跳脱草根的形式与视界而不倒往暨得利益的一方,相当可贵。然而他毕竟非一个有
素养的思想家,因此当他打算在镜头中更进一步为土地问题提出解答的时候,就出现了力
不从心的情况。
  在电影后半段提到了洪箱与赖青松的故事,这两个人一东一西经营有机村,理念、行
动力与创意当然都令人感佩,然而有机农业在国土保护与消费心态转变的大议题中,只能
够算得上极小部分的解决方式之一,宣誓的意义大过于其他。尽管电影本身并无意说明这
两个例子就是全部的解答,然而对比于前面大半的影像里的高度与广度,在提及解决问题
的方式时,题材却如此地侷限,不免在布局上有了头重脚轻的味道。其实,齐柏林大可将
解答的权力也释放给观众,直接以“拍手歌”的画面诗意收尾,或许能让《看见台湾》在
台湾环境议题纪录片中开启更大的格局。
作者: charlieZ (查理王Zeeee)   2012-01-03 20:37:00
推!好片好评
作者: cching1021 (ching)   2012-01-03 20:59:00
推那些旁白有识之士听得痛心疾首但其他常人早已麻木
作者: Touber (谢谢你9527~~)   2012-01-03 21:07:00
旁白虽是老生常谈,但对比片头的美景,大多数人还是会有感觉
作者: agiovanni (ok)   2012-01-03 23:11:00
洪箱的事情不是只有有机村,而是湾宝案的抗争成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