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Theater 看板 #1ILb8_p9 ]
![]()
2013年10月10日 作者:膝关节
针对日前文化部龙应台部长提出‘推动成立“电影基金”扶植电影创作,未来将针对电影
票价课征5%“电影扶植税”,做为挹注国片的基金,让台湾电影有可长可久的资金挹注。
’
此事在电影圈早已讨论一段时日,绝大部份业者都表示反弹声浪,原因繁多,不妨就这次
打算修法的良好前提(笔者没有贬意,请勿误会),为电影产业重新把脉思量一些不愿面
对的困境一一解剖,也欢迎各方大德补充更具体的建设意见。
一:点数戏院:全台戏院票房无法第一时间取得透明化数字,就无法真正落实对电影票价
课征5%。中南部点数戏院历史已久,尽管各大片商想要取的真实卖票数字,至今也有不少
困难。
点数戏院指的是不与片商谈票房拆帐,白话文就是:‘我付你多少钱为我方买片成本,之
后我卖多少不关你事’。
至于付多少钱,一般就是以北市票房的千分之几为成本。比如谈定的点数为三点,就是千
分之三为点数戏院的购片成本。如《总舖师》北市卖座1亿,点数戏院就是付30万给片商
。之后点数戏院卖几张票,都算自己赚的,不会出现在真实票房。片商票房只能以点数戏
院付出的成本算入票房。
点数戏院目前多半和片商谈三点到五点之间,遇到大片,点数戏院都想演的话,可能就会
有更高的点数,以此类推。文化部若要推动此政策,第一步要先改变点数戏院做法。片商
努力半个世纪多都无法破关,龙应台第一关就不好过。但业界都希望能建立透明化票房报
表,相信这次修法肯定要先走这关,才有后续讨论意义。
二:电影扶植税正当性:国片辅导金已引发不少争议,过去影人‘呵护’某些影片竟然取
得辅导金,坊间也有‘辅导金 越辅越倒’的讽刺语法。哪些影片良莠不齐?请参考过去
几年金驴奖/金虾奖的热门名单。既然辅导金延伸出‘谁来监督’以及‘万年评审’等问
题,电影扶植税如何分配资源?相信缺乏整体客观性。是否可用于教育资源?用于补助创
作?后制?目前没有确切答案。
辅导金可视为协助青年导演的第一桶金,并非创作者的提款机。即便领取多少辅导金,就
得付出对等投资金额的资金。但对于筹资不易的导演们来说,很可能最后因筹不到对等投
资金额资金而创作流产。
基于这个前提,之前韩国政府成立的电影发展资金,就是协助独立制作的年轻导演,当时
最高可以申请新台币约1000万元,资金无需归还,也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作为回报。我方是
否要把辅导金改革到这样的大器思维?这就更考验幕后监督的成员。
三:5%谁来付?若政府有办法推动通过,谁愿意为这5%付出成本呢?现阶段片商或是戏院
肯定采取反对态度(如果只课好莱坞片的话,那问题会更大条,这涉及公平交易法原则)
,更戏院近年营运成本高涨(基本薪资与电价涨幅),加上外食问题导致戏院营收短缺,
更何况台湾影院与片商拆帐后的收入比例略低于其他国家。但龙部长认为‘1993年后台湾
对戏院减免5%营业税,娱乐税也减半,课征电影扶植税只是把原本的营业税再拿回来。’
只是,对於戏院端而言,税收减少并非等同收入增加。这笔帐是算在‘减少支出’,并非
‘增加收入’。但文化部目前的态度是‘我只是讨回我应得的’,这个方向出发点,在税
法上肯定有问题。另外,娱乐税的比例问题,过去娱乐税对电影课税是因为视电影为奢侈
娱乐,若真要让5%的课税问题好谈,那先从地方政府的娱乐税收制调降当讨论前提,或许
才有机会开启这道大门。更何况,若真心想从税制上对国片从业人员更友善,何不都把国
片的娱乐税降到跟台中一样的0.25%呢?其他城市大部份都是对国片娱乐税课取0.5%-1%居
多。
四:谁要吸收?如果戏院与片商都无法解决5%的课税争议,最后为了维护双方利益成本,
票价肯定会转嫁到消费者,成为最后的牺牲者。现阶段好不容易培养了一群愿意看国片的
观众,在这个节骨眼上发动票价政争,消费者对于国片的态度是否会有所变形?甚至会厌
恨国片导致购票成本变高呢?那对于‘不看国片’的观众可能LP全是火,因为已经不愿看
国片了,还逼他购票成本增加?
或者,如果僵持不下,戏院端与片商拆帐时,很可能把这5%逼片商让利。对于中小型的国
片制作,势必在谈拆帐时变成不利条件。如:本来片商与戏院各获得一半收益,但为了解
决5%问题,国片片商只好以45%成为拆帐起点,瞬间就被这政策影响票房走势。
五:信保借贷:笔者认为之前政府已经协助部分影片做信保借贷,之前《赛德克・巴莱》
就是其中一部。政府可协助推动创作者低利息或是零利息给创作者,有借有还,并非政府
单方面给了方便当随便,甚至把辅导金当鸦片。这些钱都是纳税人的钱,理应更受到监督
考验。政府确实有责任协助文创产业,但没有义务要养活创作者。政府扮演提供蛮牛一瓶
,而不是帮你顾三餐。否则部分投机人士,钻游政府德政以行中饱私囊之实。巧立名目罗
织补助,令人发指。
救国片已经喊很多年,当爱国片已成滥觞,国片文创者取得的政府资源也受到各方质疑,
现在不但未解决前者问题,还要走向另一个风暴,诚属业界不乐见的方向。现今物价齐飞
,电影票原本就不算便宜,若这5%回归消费者身上,约莫还要涨十来元,此举绝对引发民
怨。文化部不要不信邪,在没有通盘配套制度建立前提下,‘好心给雷亲’或许是现阶段
文化部的最佳未来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