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热带鱼]所以我去看了[总舖师],
理由就是: 陈-玉-勋 , 这三个字,
版上对于[总舖师]的好雷负雷各有所鸣, 这不在我想讨论的范围内,
我想讨论的是关于这横跨了18年的时光鸿沟,
18年前联考盛行, 18年后大学录取率100%;
18年前在一般人认知中只有PC & NB的区别, 18年后平板,智慧手机满街都是;
为什么我们还是潜意识的希望 [总舖师] 能带给我们跟 [热带鱼] 一样的感受?
其实谁都知道: 再也不会一样的了. 如果导演追求的是那年代的怀旧感,
那拍出来的就会像 [幸福的三丁目], 而不是[总舖师].
18年前的年轻人, 可能听过[网络]这个词, 但实际用过的并不多;
18年后连七八十岁的阿公阿嬷都会用[Facebook]跟远在美国的儿孙联络.
当整个社会文化用语都已大不相同, 为什么不能用现今的文化来重新衡量?
如果现在让陈玉勋来重拍[热带鱼]讲述教育文化问题, 一定也完全砍掉重练了,
因为时空背景真的差异太大, 叙事如果无法在第一时间让观众产生共鸣感,
还要透过进一步思考或想像, 就不易让人融入其中,而有隔阖产生.
[总舖师]这部片, 我认为它适如其份地反映了当前台湾社会的特色:
1. 逐渐老龄化的社会, 外籍劳工需求增加 (虎鼻师 & 露丝米)
2. 知道内在很重要, 但觉得表象也同等重要的社会观感 (小婉/膨风嫂/阿财师)
3. 有一批人开始懂得坚持自我的理想, 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叶如海/鬼头师/憨人师)
4. 网民力量大 (召唤兽)
单就这个层面来看, 我想[总舖师]与[热带鱼]一样都做到了.
当年国片没落的原因, 其中之一就是太过强调艺术性, 忽略了观影大众的共鸣感.
[热带鱼]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能让人大笑过后, 共感到联考所带来的矛盾文化;
而我想[总舖师]想讲的,并非要针砭什么议题,而是要大家重新感受一下,
现代社会与过去社会中其实都存在着一种温暖的连结, 就是人际之间的情感,
以前社会的办桌, 是总舖师依据主人家的财力状况(能提供多少食材),
做出最合宜的菜色, 邻里间互相帮忙(水脚), 最后大家宾主尽欢;
而现代人多半走进高级饭店, 就算是现代的办桌流水席也已经专业分工化了,
客人就只需要给个红包, 走进宴席吃吃喝喝就好, 不太需要出手帮忙.
而在这样高度分工的社会里, 其实更应该要藉著种种新科技(网络/串连),
来解决其他更重要的问题, 来分享彼此间的资讯, 将人本精神发扬光大才对,
这才是正港台湾味所在.
假设我是导演, 我会希望能够与时俱进,
电影能够让8岁到88岁的人都同感而会心一笑, 而又兼具商业价值, 有什么不好吗?
[电影] 跟 [电锅] 是不同的概念,
18年前跟18年后, 妈妈拿同一只电锅煮饭, 我们都会觉得她很贤惠;
但如果妈妈只看18年前的老电影, 她就会失去跟孩子们沟通的话题.
不要忘了, 就算是[新浪潮]在初始之时, 也都只是导演们的一种尝试,
幸运的是后人认同了他们的方向, 因此变成一种经典.
但艺术, 从来并不是为成为经典而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