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喜欢陈玉勋导演的热带鱼,
我觉得那简直是喜剧的巅峰,超越喜剧,进入到另外一种境界去,
把乡土、人情、社会、讽喻、人生的起落融为一体。
所以我在看总舖师的时候,
一直在找那个能拍出光是文英与阿匹婆那床上打牌嗑牙就快要笑死人的导演
可惜没找到。
总舖师是一部主打文化传承的电影,
从憨人师带着女主角细数捷运废弃坑道中的壁画中可见一斑,
导演透过演员之口,钜细靡遗的告诉观众古早时代的总舖师生态,
进而想传达出更深层的意义,即人情的重要,
不需要计较钱(物质)上的多寡,
而能因为一块猪肉、邻里的互助、单纯的快乐作为回报。
进而反映出现代社会的功利与疏离。
把场景设置在捷运轨道旁简直是神来一笔的设计,
似乎隐约透漏了在都市人口的快速移动中,
在光亮的车窗之外,有些人和有些事却是被遗落在某些角落而遭到淡忘。
但扣除这个段落之外,导演端给我们什么?
从演员说起,
看过热带鱼的人应该可以看得出来,
总舖师的演员好像少了点什么,
有种可以看得出他们是在“演戏”的感觉,
女主角的装可爱与怕鱼、碰风嫂的台湾国语、杨祐宁的腔调、鬼头师的狠劲
虽然鲜明,但就是好像有种刻意感,
感觉他们一下戏会立刻回到另外一个人格的感觉。
剧情方面,
从女主角欠债为引子,进而套出办桌大赛,
算是比较单线的剧情,中途穿插一些回忆、枝节等等。
但因为角色塑造不足,会有一种是角色被剧情牵着走,而不是角色去推动剧情的感觉,
就像女主角的个性明明是讨厌煮菜的,
却因为欠债的设定而投入这场比赛,
看到后头简直会忘记这个角色的设定到底是如何。
加上这样临时成军的队伍竟然可以一路过关斩将杀入决赛,
虽然电影不这样拍就不会有决战高潮,但是说实在的,都没人觉得有点怪吗?
搞笑方面,
我一直觉得喜剧的搞笑有两种形式,
一是靠演员的肢体动作,
二是靠台词的幽默风趣,
可惜导演这次都没有拿出来,
演出方面,这部戏的演员给我一种“很努力”的感觉,
他们大张肢体(碰风嫂)、扭动面部(水脚AB、评审们)、设计动作(召唤兽),
但却反而作得太过了,把他们本身的特质都压了下去,
虽然热带鱼的演员有种本色出演的感觉,但文英随便一句“靠夭啊”就超好笑的啊!
所以我觉得当碰风嫂去找虎鼻师那边是全片最好笑的地方,
他们全都有种超放松演戏的感觉!(拿XO出来太有爆点)
台词方面,说实在当初看到预告片的时候就非常不安,
“北海小英雄的朋友鲁夫”整个嘴角僵硬到可以,
太做作了,Sorry,日常生活应该没有人会这样说话。
最后,看到最终对决的两道料理是蕃茄蛋与菜尾汤的时候兴奋了一下,
终于有点抓住了办桌文化的感觉,
办桌是什么呢?
是在红白相间的帆布下吃饭,
是少数可以吃到乌鱼子跟龙虾的时候,
是看着桌上的出菜单期待下一道菜的感觉,
是跟对面的阿桑抢著说“这个帮我包起来”。
所以菜尾虽然是一道不会真正出现在办桌上的菜,
但是它却是办桌的灵魂与精髓。
而蕃茄蛋在剧中则是象征著逝去的亲情,
是一种对于过去的追思与呼喊,
所以当最后是以这两道对决时,除了出乎意料外,
也有种喧闹过后回归朴实的感觉,
可惜最后依然是以评审夸张的评审作结,
若能在此时把观点由评审“由上而下的评鉴”
转成是由那些在底下真正吃办桌的人“由下而上的赞许”
是否更能突显出对于总舖师这个职业的意义呢?
所以我觉得最后收尾也略显可惜。
P.S.感情放一边的彩蛋好强啊 如果是在中正路就更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