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网志好读版 http://wangpsy.pixnet.net/blog/post/97083632
药命关系的英文片名直译其实是《副作用》(side effects),
光听名字就知道其实主轴与药物脱离不了关系。
讲到药就难免会扯到药商。
我印象中几乎没有哪部影片里有过形象很正面的药厂的。
印象最深刻的坏药商形象
就是老片新拍(现在来看也不新了)的《绝命追杀令》。
在《药命关系》里着墨最多的部份只有小小一段,
但相关议题最精华的地方都出在这段裘德洛和药商代表、
其它两位合伙医师一起在餐厅吃饭的时候。
在那段影片被提到了两件事,一件是很直白的说了两家大药厂的糗事,
另外则是提出新药试验的计画。
那两家大药厂的糗事都是真实事件,
辉瑞(Pfizer)和礼来(Lilly)因为推广“非适应症”使用药物而被罚款,
金额都大的不得了,辉瑞被罚了23亿美金、礼来被罚了15亿美金,
用1比30来算,一家赔了近700亿台币、另一家近500亿。
http://www.nownews.com/2009/09/03/11490-2501026.htm
简单讲,目前被一般民众形容成会伤肝、会伤肾的西药系统,
其实有着非常严格的审核规范,每一种药,
都必需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才能取得“适应症”。
用个很夸张的幻想例子来说明,今天如果大家常吃的止痛药普拿疼,
当初如果很白目的,做临床试验只做“右肩肌肉痛”的病的话,
最后就只会拿到“右肩肌肉痛”的适应症;
如果病人刚好是“左”肩肌肉痛,又被你用普拿疼来医呢?
那就可以被吹毛求疵的说成是“适应症外使用药品”…
但讲真的,我们虽然可以“相信”左肩痛和右肩痛,
“应该可以”是相同的病,但是…,很多东西没有临床实验去证实,
一切就只能是“合理的推测”。
其实在临床上“适应症外使用药品”相当常见,
民国100年10月4日卫生署有公布相关的“适应症外使用药品之审议原则”,
不过药商本身有着很大的财力资源,所以这方面的规范也很严格。
http://ppt.cc/eYh5
另外的新药试验,我自己是觉得这个桥段有点刻意。
当然用这件事和背后利益的得而复失来突显主角的困境,也算说得过去,
但总觉得这段情节很容易让人有那种“哇!药商和医生有勾结的嫌疑!”。
其实片中对精神治疗药物也有不少正面的叙述,
像是诈病女主角的主管,就承认自己曾有忧郁症并且表达出对患者的同情,
一些朋友还能用“过来人”的角度跟女主角讲药物的副作用,
在宴会的场合,也有人跟女主角讲她自己也得过忧郁症,
还得益于某品牌的抗忧郁剂
(除了虚构的Ablixa 和 裘德洛 参与的那个抗焦虑剂试验,
其他影片中提到的药物都是真的)。
就连裘德洛在被调查时,都讲了他从英国改到美国执业的原因是,
在英国去看医生吃药被当成是变糟了,而在美国愿意去看医生吃药,
代表你正在变好;
美国是一个相对上愿意去接受“治疗心灵”这件事的国家,
但即使如此,在片中也可以看到,当裘德洛开始丑闻缠身时,
他有些患者会因为“很不想让别人知道”,
而害怕自己连带被记者拍到,被裘德洛建议走后门离开…。
所以再怎么开放的国家,其实多数人还是无法对“心灵”这件事释怀。
人类可以接受身上任何一种功能失常,并且乐于求助,
但唯一的例外就是“心灵”的功能。对人类的潜意识来说,
心灵是寄托在灵魂之上,而不是放在同样是肉体的大脑里面,
赋予人类的心智功能那么崇高的地位,
其实就另一个角度,也是给它难以排解的压力,
不过只要还没出事,放弃那种心灵至上的信念,
对人而言还真是很不容易的事…。
类似这种“别碰我的灵魂”的反感,总是容易一再的被投射到精神医学上,
对某些宗教团体而言是如此,而对于多数具有人文气息的人来说,
这种东西更是容易出现,其实上周(6/13)壹周刊对这部片子的影评
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其实影评一开始就说“药物滥用”,讲真的,我是丈二金刚摸不著头脑。
这部片一开始就是一个心情低落的少妇撞车自杀送医(假的)
少妇跟医师卢不要住院,愿意乖乖配合治疗重郁症(假的)
医师一开始还开了很少副作用的药给她,但她就是有一大堆副作用(假的)
换了一堆药,最后终于找到一种让她比较好的药(假的)
但她开始出现梦游的副作用(假的)
最后她把自己老公宰了(真的)
这从头到尾,是“滥用”了什么药物啊?
女主角确实是表现得像“濒临解体、行尸走肉”但那和药物有关系吗?
她是在演一个药石罔效的重郁症患者吧?!
因为演得太像,逼得裘德洛不敢换药,
只能一直撑著用一个有严重梦游副作用的药哪…
这就是重点啊,副作用不严重,医师不会写病历里变成证据
但严重副作用,医师一定会换药,可是女主角就是用“唯一勉强有效”
硬是卡著不让医师换药(当然啊…不这样阴谋怎会成功?)
至于“药厂跟医生的勾结”…云云,更是不知所以
我都开始怀疑我和壹周刊倒底是不是看同一部电影了
其实有点乱入的那个医生帮药厂做新药试验的桥段
医生都有照人体试验的规范在做耶!
片中医生在跟受试者解释时,
还一劈头就先讲“我先跟你说明,药厂有支付我金钱喔!”
然后患者问清楚“我吃的药都免费吗?”,然后就自己签署受试者同意书
(这点就不得不说台湾的健保好处了,美国有很多受试者,
都是看在“有免费的药可以治病”的份上加入试验的)
所以啊…
这部片子其实并没有实际攻击到药商
整个过程中,药商的角色完全没有违法、也没有扮演什么关键角色
真正挑战的,是一整个诈病和精神医学诊断及治疗上的缺陷,
以及司法精神医学实务的相关议题
然而我觉得真正讽刺的…
是这部片子背地里
多少也偷婊了一下一般人潜意识中.
不自主浮现的对精神科药物治疗的莫名反感
Ablixa 这个虚构的药物,确实是会有梦游的副作用
但…这个副作用很常见吗?
就电影编排的方式,
我认为应该是个不是很常见、不很严重的副作用
少到医生平常没把它当很需要当心的状况来看待,
到最后才上网发现,
怎么凯萨琳演的那个医生竟然写过这个副作用的个案报告
(实务上也确实如此,常见的副作用医生们都知道
会到那种上网去点、去找的,大概都是超稀有的问题)
也因为这种副作用问题不大
所以后来拿来炒新闻,才会导致一堆患者恐慌
(一堆患者在片中一直问,自己是不是吃那种药)
也产生药厂股价大跌,对手股价大涨的现象
可是从头到尾,那个药本来就是无辜的
它在完全没有被吃进女主角肚子里的状况下
用来作为杀人的借口、操弄股价的工具
死了一个内线交易的前科犯
成就了另一场黑寡妇的内线交易…
从头到尾就是因为大家在潜意识里都相信
“制药工业偷偷在害我们,
所以我们要出来控诉药物、控诉开药的医生…”
所以这样的受害者角色才会那么容易成形吧?
所以仔细想想,也许这也是导演硬放一个,
我觉得不太相干的药商桥段在里面的原因,
因为不这样做,谁也不会往“医生有在跟药商勾结”的角度去想
但实际上,整部片子并没有这种情节
不过有趣的就是,在壹周刋的影评里
还是明白写着,这是一个“……药厂跟医生的勾结,
让一个原本没什么大病的患者,陷入药物滥用的无底深渊,
整个生活秩序濒临解体……”
再强调一次,这个“原本没什么大病的患者”,完全没吃到药!ok?
就算她不是在演,她的生活解体,也是重郁症所导致的后果
真正开始被强喂药物,是后来裘德洛滥用强制治疗保安处分的权力
为了报仇,才硬让这个“患者”把药吃进肚子里的哪!
讲真的,这类评论文章还是别用反射神经乱写
不然,实在很容易在最后变成心理投射测验的内容而不自知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