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映周报 http://www.funscreen.com.tw/Review.asp?RV_id=798
故事就从片名开始──与桐岛无关的种种青春校园纪事
文 / 黄怡玫
《听说桐岛退社了》是一部片名主角从未登场的青春校园剧,观众们也只能从片中拼凑蛛
丝马迹得知桐岛运动万能,是排球队主将,女友是公认的校园正妹,麻吉也是帅气的运动
高手;桐岛是一个小宇宙的核心,排球队友、身边友人都围绕着他打转。那么,桐岛退出
排球社了,会给原本稳定运转的小宇宙带来什么冲击呢?故事中涵盖了校园生活里各式各
样的典型人物,但典型之中也具有个体独特性,并不流于表面。在高达十一位的主配角中
,有两位主角贯穿了跳跃性叙事的主轴。桐岛的麻吉,运动万能却不认真练球,与长舌女
友的恋爱可有可无,随波逐流的武树失去了如同镜像自我的桐岛,更显茫然脆弱。而光谱
的另一端,一向自外于风云人物圈的电影社前田,决心反抗老师拍摄自己想看的电影:僵
尸入侵校园,在校园游击战拍摄期间却无端被卷入桐岛现身校园的追逐风波,雄心壮志被
迫停摆。片末二人透过八厘米摄影机的相互凝视与交流,彻底反转了传统的校园权力分配
地图。除了追寻自我的命题外,众多人物间的角力与交流也探讨了校园中人际依存关系、
天才与努力家的现实差异、隐藏真实自我以求融入主流团体等青春议题。
在不到一百分钟的时间限度中,该如何述说十一个角色、横跨五天的故事?《听说桐岛退
社了》采取的是多重视角、反复倒叙、插叙的手法,而第一天大家得知桐岛退社时的篇幅
就占了将近全片二分之一的份量。这些叙事手法和青春校园题材非全新,葛斯范桑(Gus
Van Sant)的《大象》(Elephant, 2003)以校园枪击事件为主题,不同人物的校园生活
为切面,层叠重塑出看似漫不经心但纤细敏感的青春心灵。但大象中每一个叙事片段都以
字卡清楚标记出主角,摄影机跟随着单一(或一对)主角,从他们的视角感受校园生活,
这也是一般多重视角叙事的手法。
《听说桐岛退社了》的特异之处在于,每一次的往返,摄影机视角大多仍保持客观角度,
运用巧妙的人物走位与场面调度,一次涵盖了多重人物的故事。同样的时空,同样的人物
,经过视觉上一次又一次的往返,资讯广度与情感深度的累积,与其说是让观众进行拼图
游戏窥探全貌,更像是不断地深掘单一时空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与个体细微的情感
纠结。本片的多重视角并非追求单一角色或导演心理主观所见的世界,而是明确地让人察
觉到同一时空中透过摄影机不同的摆放位置与移动,原来有这样多的细节与互动不为人所
见。事件发生的第一天(星期五)长达四十三分钟的段落,不断回到当日不同时间起始点
、同一校园内的不同地点,跟随不同人物,建构出错综复杂的小宇宙,不啻是一种刺激视
觉记忆建构的新颖观影经验。
这样的手法在最后所有人物汇聚的高潮场景中凝聚为两种视角:前田和武树。尤其在前田
的摄影机镜头下,他的僵尸同伙们生吞活剥不把拍电影当一回事的同学们,满足了戏里戏
外的影痴们。就前田这个角色而言,从唯唯诺诺到化悲愤为创作力量,最后的幻想场景确
实很适合他的情感与心理发展。相对地,再一次回到同样场景,从武树的角度我们看到了
现实的真相,电影社被打倒萎顿在地,但武树的软弱(同时也是他的温柔)意外地被前田
手中的摄影机捕获,他的漫不在乎表象终于逐渐瓦解,露出真实的自我。
我们在前田和武树身上看到的,一个是转变,另一个是揭露,两者都是创造故事主角的最
重要元素。但我好奇的是,他们是否是最容易让观众投注情感的角色?前田着迷的是《活
死人之夜》、《铁男》等异色诡奇地下电影;武树加入棒球队却从未参与练球,交往的女
友好嚼舌又无脑。相较于他们,替补桐岛的努力家小泉、看透人际关系虚伪的小霞都更直
觉性地吸引人心。但也许就如同导演采取偏客观的叙事风格,以及沉静不虚华的镜头语言
,前田和武树两位反英雄,是导演眼中动辄为小事抓狂的高中生活的最佳主角,不随众起
舞,但也无力改变现状,无奈地被卷入波澜万丈的人际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