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nathan0200 (nathan)》之铭言:
: 最近上的国片几乎都看完了
: 总觉得国片真的被吹捧太高了
: 尤其像在电影版最明显
: 很多外国的好片像是分居风暴,欢迎来到德国 等等
: 但是只要一有国片
: 板上的文章分享几乎都是国片为主,且内容大同小异...
: 好似在宣传着这部国片还能看大家赶快进场的讯息
: 挺自家人的原意是好,但如果能抛除掉民粹,单纯用电影角度去观赏或批判
: 台湾电影层次上才会更进步吧,我想
: 商业国片的广度是有再慢慢提升中
: 不过深度上真的需要加强,新生代的口条,表演方式需要再磨练
: 不然我真的会以为主角只是个会说话的人形看板...
: 近来的国片能感受洒热血部分但却灵魂空泛,一离开电影院就完全抛诸脑后,
: 很难在心底起波动,让人思考或是久久无法从中抽离的内容,对之后的进场欲望降低不少
: 唉,不知道有没有人感觉跟我一样。
: 不过还是期待国片能拍出更多元的类型,更高的层次
说到这个我想分享一下,我觉得这是所谓宣传的问题,
我相信现在整个电影族群有非常多人跟我一样,
那就是家里没有电视,就算有电视也通常没讯号(只接电视游乐器),
所以我们最大的广告接受媒介我相信还是网络。
而所谓的电影的网络宣传媒体会在哪里?
可能是youtube、可能是入口网站、可能是影评人的blog。
接下来,会逛youtube首页的人有几个人呢?
会主动搜寻youtube预告片的有几个人呢?
会在没有广告的google首页输入电影片名的人有几个呢?
甚至,大家的google reader有几个所谓影评人的blog?
会在FB搜寻每一次去看电影都会看到的"请到索尼粉丝团按赞!"之类的文字,
然后会去按赞的呢?
最后的最后,这些人有几个人会在网络写下推荐、评论、意见?
然后借此发挥所谓的群众效应、第三者力量来让你口中的好片得到翻盘的机会?
网络的资源太多,使用者喜好太不相同,加上使用语言以及制作团队的不同,
网络带来的效率本来就不高(这里指的是官方宣传)。
站在这种立场下,与你使用同一种语言、拍与你贴近故事的团队,
本来就比较容易取得更大的宣传效应不是吗,起码你可以看的懂整
个制作团队的故事、运作、主轴,起码你还可以妄想自己会在百货
公司遇到陈研希。
所以就官方宣传而言,你在台湾,看见属于台湾电影的机会本来就比较高,
而所谓第三者力量更为明显。第三者力量是我老爸常跟我说的词,这词并不
专业,你可以把这词解释成推波助澜,这力量最大的受益者我想是海角七号
,而到了现在,就以市占率最高的FB来说,我总共有372个FB好朋友,讨论"
欢迎来到德国"的人大概只有三个,其中一个是高雄电影图书馆(目前这片正
在此放映)。
这样子的环境下,看见国片的评论以及心得,
本来就会比看见一些所谓的"好片"来的多啦!
我想表达的事情是,你目前会认为"为什么大家都只讨论当今还算肤浅、少有佳作的
国片环境而不讨论啥小拉斯冯提尔深沈的反父权主义呢?"的主要原因,其实都只是
因为你身处的环境以及所谓宣传的条件。
整个审视下来你有没有觉得,整个消费市场观众大多数的"观赏预告片"时间,
其实根本就在电影开场前的那几分钟,那是一个比起网络、比起任何媒材更令
"电影观众"专心的时光。
纵使这时候有人忙着打开卤味包装、有人开始拿着竹签戳著鸡排(还会插到自己手),
有人会忙着用外套盖住那穿着短裙的女伴以便自己等一下可以趁黑摸摸美腿,
但不可置疑的是这段时间的确是会看电影的人观赏预告片的最佳时机,
可这时候萤幕上是什么?
喔~~超级战舰麻~痞子英雄麻~什么?喔对啦!战马啦,
然后更多的是什么?威秀影城新开张啦、门打开阮顾家啦,
导弹脱掉、主权得到麻~
哪里来的"欢迎来到德国"或是"分居风暴、同居就不给你抱"的预告片能看呢。
这并不是台湾人不会批判电影、并不是台湾人只会拍些青春迷失的同性片子,
而是整个环境对这些议题的放弃与紧抓,说实在的,当我看着一一那个拍后脑
勺的孩子,有时我也会想与其看这几格底片,我倒不如去看杨承琳亲女生XD。
我觉得你应该感到开心才对呀!因为你身处在国片环境正在变动的年代里,
我身边很多人拍学生制片、我职场上一直遇到读完电影之后却只能去电视台的前辈,
他们这些人的青春时代,谁在跟你讨论国片?
PTT最常遇到的讨论时常就是"哭么呀!国片有什么好的,就连老狗变不出新把戏
从十年前就在转的麦可贝都比那国片永远只会前进跟后退的轨道来的好"、"自家人支
持自家人当然是很好,可是你们真的不觉得台湾电影还有一段路要走吗!?"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看台湾影展时期会播放的短片的习惯,我看了几场这些短片,
我觉得有些台湾年轻人(泛指学生)拍的东西的太令人震撼了,上一届的台北电
影节有一支短片拍的是一群人决议杀人的故事,讨论的是目前很火热的正义以及
思辨,我觉得非常很好捏,这实在是大有可为。而很久之前有个家伙拍了ptt的故
事,讨论什么的我其实到现在都还不知道呢,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洒热血部分但却
灵魂空泛"的部份吧(大笑)。
接着所谓:
“近来的国片能感受洒热血部分但却灵魂空泛,一离开电影院就完全抛诸脑后,
很难在心底起波动,让人思考或是久久无法从中抽离的内容,对之后的进场欲
望降低不少,唉,不知道有没有人感觉跟我一样。”
我非常开心阅读到你的忧国忧民,我是说真的不是在酸你或是在打你脸,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你真的无法体会所谓"电影
的灵魂"
对一部电影的共鸣我认为是常复杂的结合,当然包含了演技、口条、表演方式甚至
是镜位走动、镜头移动、收音、剧情等,对一部电影的感动我认为是来自于所谓硬
体以及软件的结合。以我自己来说,我可以从很多影片得到共鸣,但我分辨的出来
为什么。
我认为电哪吒遭透了,因为我觉得他收音烂死了,可是因为我还真的有自认怀才不
遇的DJ朋友,所以我可以有点共鸣。我认为龙飞凤舞坏了我对父后七日原班人马的
期待,因为他影像的片段太凌乱了,可它其实又保有该原班人马的诙谐逗趣以及比
基尼美女跑爱河之心,什么共鸣,我连共振都要有了我。
所以,有没有那个可能,是在于你不认识该电影的题材、不了解该电影的中心思想,
或是你不喜欢该电影的某个环节,所以使你不喜欢整个电影了起来?所谓"灵魂空泛
"本身就是一个空泛的词了,如果你还不能再这空泛的词上定义出一个明确的空间来
解释为什么你觉得空泛,那说实在的,还真的很灵魂空泛。
台湾电影输的的确蛮多,如果你有机会走进书局你会发现中文录影杂志少的跟鬼一样,
然后国外电影的技法的确挺厉害,就连器材也都长得跟外星人的武器一样,所以台湾
目前在整个电影的硬件上确实输人很多,剧组爱用不会演戏的明星,让厉害的演员都
必须在剧场发迹或是只能在剧场发挥演技等等的,甚至演戏的人让你觉得摆根木头画
上脸都还比较好看(还超省钱勒)但这些都不应该成为评论"深度"的全部呀!台湾电
影所强调的软性诉求部分我相信是很独特而且强大的,而且也是最容易获得共鸣,这
一点还请大人明察秋毫呀!
另外,欢迎来道德国一片讨论的是土耳其人移民德国之后的国家、种族、家庭认同议题,
这个议题在赛德克巴莱剧中的自杀两兄弟上也出现的相当明显,甚至在电视剧中的别再
叫我外籍新娘我觉得也都讨论过,这个都可以再仔细思考一下。
该不会一定也要拍一片"欢迎来到台北"然后讨论那些北上的同胞要在台北
买房还是在屏东买房的故事,这样才能真的算有深度的国片?(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