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版: http://www.wretch.cc/blog/wildflower/10247077
“黑天鹅”(Black Swan)出乎意料地好看!我的意思是,相信主流一点的
观众应该也会蛮能接受的。每次到了奥斯卡时节就会有些很闷、很能让演
员发挥演技、但大部分观众都会睡着的片,不过,“黑天鹅”并不是这种
电影,而且,即使你不喜欢芭蕾舞,也没关系,本片跟芭蕾本身的关联其
实并不强。不过我得提醒要去看的朋友,如果平常不习惯看惊悚或血腥的
电影,看本片要有心理准备,可能会被吓到。本片在美国被列为R级,我
原本直觉以为它的R级是因为女女性爱戏,看了电影倒觉得性爱部分还好
(有女同与口交但半点都没露),不过突如其来的吓人画面倒是不少。
Nina﹝娜塔莉波曼﹞是个芭蕾舞者,与极有控制欲的母亲﹝Barbara
Hershey﹞同住。Nina想要争取“天鹅湖”的主角位置,然而在新的诠释
要求下,这出剧的主角必须一人分饰两角──黑天鹅与白天鹅,天真纯洁
的Nina非常适合扮演白天鹅,却不知该如何诠释邪恶魅惑的黑天鹅,而新
来的另一位舞者Lily﹝Mila Kunis﹞似乎很适合黑天鹅的角色,这为Nina
带来无比的压力,她该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另外,看见被舞团逼走的前
辈/前主角Beth﹝薇诺娜瑞德﹞的悲惨下场,Nina不禁担心自己也会走上
她的路。
以下有小雷
一个一心追求完美的芭蕾舞者,该如何同时分饰这天差地远的黑白天鹅两
个角色呢?若发现一定要杀掉那个白天鹅般的自己,才能完美诠释黑天鹅
,那又该怎么办呢?Nina可以牺牲所有的时间与精力,以接近自虐的方式
全心精进自己的舞技,然而黑天鹅的态度与气质,却是单纯的她没办法靠
“训练”而来的,当她望着天生带有黑天鹅气质的舞者Lily,心中的压力
可想而知。Tori Amos的歌曲"Cooling"里面有段歌词:"but do i hate
what she is / or do i want to be her",Nina同时讨厌Lily、害怕
Lily把她的角色抢走,一方面又很渴望变成她,Lily代表着Nina缺乏的一
切,Nina会恨她的原因,或许是因为Nina太想变成她,而Nina需要进入多
么走火入魔的地步,才能激发她心中的黑天鹅特质呢?甚至,Lily的存在
是真的吗?Nina疯了吗?
有时候,天才与疯子只是一线之隔,为了追求完美艺术高峰,背后所需要
做的牺牲难为外人道,而本片更是将这种精神发挥到极致,其中的疯癫恐
怖,以及许多突如其来的可怕画面,让我一时还以为本片要变成那种B级
惊悚片了,但看到后面越发被女主角的心理状况深深吸引,而惊人结局更
是让一切变得合理。导演没有特别在电影里点明事实或想像,我看完电影
之后仔细回想,仍然难以判断真实与幻想,这或许就是导演的用意,让观
众与女主角的立场接近,失去对真实的掌握。更难能可贵的是,观众很难
预测得到剧情的走向,尤其在最后一幕。另外,音效部分搭配得很精彩,
例如骨折的声音就听得我皮皮剉。电影色调方面,大部分都给人单色调的
感觉,因此更凸显伤口、血液、口红、抓伤等等的艳红等等。拍摄手法方
面,在拍舞蹈画面时,常常是用手持特写镜头跟着舞者,因此观众看到的
不是远观芭蕾优雅舞姿的美,而是舞者的汗水与紧张,这种近距离特写也
让观众感觉很紧绷。
娜塔莉波曼演得很棒,同时展现了脆弱与吓人,任何演员奖没有提名她的
大概都有问题,我不晓得她的芭蕾舞跳得好或坏﹝片中很多舞蹈是她本人
跳的﹞,我平常不看芭蕾因此无从分辨,但至少以我这门外汉而言她完全
可以说服我,何况,要担任本片主角,演技比舞技重要太多了,而娜塔莉
波曼在片中展现出的双重人格教人惊艳,甚至连她的体态都很像个真正的
芭蕾舞者──从体重到肌肉线条都是,这应该可以说是她从影以来最成熟
、发挥最好的角色吧。在“忘掉负心女”(Forgetting Sarah Marshall)
里令人印象深刻的美女Mila Kunis有不错表现,她演的Lily浑身散发极为
自然的大胆性感魅力,与怯生生、时常为了不够完美而忧虑的Nina形成强
烈对比。饰演舞团总监的Vincent Cassel也相当棒,他亦正亦邪,让观众
无法确定他对女主角的种种作为,到底是想要占便宜,还是为了艺术的完
美。
另外提一下,本片与导演Darren Aronofsky的另一部讲摔角手的作品“力
挽狂澜”(The Wrestler)有不少相似处,仔细想想芭蕾与摔角有不少相同
之处,都是体能与心理的极度挑战,也都可能遭受严重伤害,而且芭蕾对
精准与完美的要求,似乎更容易让人走上偏执之路,在美丽优雅舞蹈的背
后,常常是不堪入目的脚趾头或饭后人为的呕吐,以芭蕾来诠释压抑、惊
悚与疯狂,我觉得是很棒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