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Ourmovies 看板 #1CVFvSCk ]
作者: aiyung (爱永) 站内: Ourmovies
标题: [好雷]父后七日◎习惯,是最难平复的伤口
时间: Tue Aug 31 21:06:32 2010
父后七日◎习惯,是最难平复的伤口
失去一个人,最难的是什么?不是日以继夜挥之不去的想念,不是从此以后无法再见
的忧伤,而是习以为常以为永远不会改变的习惯。
电影‘父后七日’改编自刘梓洁荣获‘林荣三文学奖’首奖的同名散文,描述父亲过世后
返乡守丧的七天,如同一场荒谬的旅程,历经数不清的繁文缛节与家族邻里的庞大阵仗之
后,女主角“阿梅”以极其平常却又难以言喻的心境想起父亲。
平常,是因为散文和电影中完全没有出现大悲大恸或过度煽情的桥段,反倒以略带诙谐的
方式呈现父亲生前百无禁忌潇洒自得的心性,这一切,没有因为父亲骤然离世而改变。
当想念与记忆合而为一,父亲仿佛不曾离开。唯一不同的是,那些记忆中鲜明如昔的画面
再也不能对父亲谈起。
一种比感伤更深邃的心境:从此以后,父亲不在场。
散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述说,仿佛父亲就坐在对面,微笑听她细诉别后种种。情感的铺陈
循序渐进,短短三千字,一气呵成,看到最后那一刻,完全不自觉眼眶已泛红。她说的明
明都是寻常事,这才发现,原来情感厚度全是平凡日常堆叠而成,根本无须刻意煽情。
我想,情到深处让人泪流不止的真正原因也许是内心怎样也排解不了的酸楚,那些根深柢
固的习惯,只要不经意的触发,情绪立即溃隄。
散文非常成功的抓紧读者情绪,在最后那一刻,水到渠成,让人自然流泪。
电影大致沿用散文桥段,另外添加道士阿义与阿梅姑姑的一段往日情,虽然最终是天涯相
隔的无缘恋人,但彼此之间情谊依旧深厚,无论婚丧喜庆,他们都是彼此的支柱,也借此
突显原乡情感的重要性。
电影情节虽然比散文丰富,但情感的深刻连结却不及散文,感觉父亲不是坐在对面微笑倾
听,而是隔了好几个人,只能远远张望。
我在电影中看到乡村丰富的人情味,也看到人与人之间的有趣互动,然而故事的主轴─阿
梅与父亲之间的情感,相形之下,就被冲淡了。如果能再多些散文里的情节,感情会更细
腻。
印象最深的是:阿梅骑车载父亲的遗像返家路途中,叠印当年她穿着女中制服胆战心惊的
骑车的画面。后座的父亲与她背对背,一边唱歌一派轻松自得的模样,她原本不会骑车,
父亲笑着对她说:‘别怕,有爸爸在。’
当时不管多害怕,都有爸爸在;现在即使害怕了,爸爸也不在了。
看到这里,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小学时,爸爸牵着我的手带我去上学的画面。当时天天都
在赶时间,一路上车很多,我们很少说话,我只记得爸爸由始至终紧紧牵住我的手,最常
说的大概是:‘小心车!’长大以后,我不再牵着爸爸的手出门,但每次出门前,只要他
在楼下,一定不忘叮嘱一句:‘走路留心,过马路要看车!’
当我想起这个寻常画面,深深体会到阿梅独自骑车载着父亲遗像瞬间想起父亲的心酸,熟
悉的路上曾经是美好的父女时光,而今,只剩她孤独一人骑在路上。
因为,爸爸已经不在了。
她说她经常忘记“爸爸不在了”这件事。父后之后,她没有太大改变,继续忙于工作,继
续如常生活,也许潜意识希望爸爸一直都在,所以总是忘记他已经不在了。
散文最后,有段非常动人的描述,可惜电影仅以OS带过简单的画面处理,如果可以稍作铺
陈,情感的力道会更强。
有一天,她在从香港回台湾的班机上,在飞机即将降落前,她像往常一样想帮爸爸买条黄
长寿,没想到:‘这个半秒钟的念头,让我足足哭了一个半小时。’看到这里,我哭了。
我突然意识到失去一个人最难的不是日以继夜的想念,不是时时存在的忧伤,而是早已内
化成体内一部分的“习惯”:习惯为他做什么,习惯他在某个地方。
习惯,才是最难平复的伤口。
因为,习惯改变了,一切就变了;一切变了,安全感也消失了。
该如何重新找回心里的安全感?这才是父后最大的难题。
父后七日之后,才是习惯“失去”的开始。而我们总是太习惯拥有,太难适应失去。
走出电影院的那一刻,我想,面对失去生命中的挚爱仍非易事,还是需要很多很多的时间
,以喂养心中的勇气。但也许此刻我们应该对父母和心中珍爱的人多一点关怀:记得要常
回家,记得在日常生活中善待彼此,记得在有缘交会的时候惺惺相惜。
当所有的“记得”都被我们好好记得,等到失去的那一刻来临,心中盈满的爱,将以最柔
软的姿态,守护我们穿过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