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愆低回的心灵囚室:我一直深爱着你、瑞秋要出嫁、心灵铁窗
撰文 / Howard Yang
http://blog.roodo.com/hostsonaten/archives/9542527.html
今年台湾所发行的三部影片:《我一直深爱着你》、《瑞秋要出嫁》、与《心灵
铁窗》,虽然分别来自不同国家,但彼此间主题与意念却如此贴合、声气相通,
形成互文参照。
它们讲述的都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原型:一个被社会隔绝、鄙弃许久的人,重返社
会、试图建构自己的人生,这些边缘人逐渐从家庭、朋友身上找到心灵的寄托,
却又充满疑惧地与人群保持隔阂,在找寻自我、重获新生的过程间,他们困顿、
不安、崩解,最后仍以各自的方式得到救赎与解脱。
然而,这些影片绝非更生人自新向上的励志样板,编导们细腻的目光,投向角色
内心的那荒幽的一角残缺,描绘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时的封闭、自卑,从他们小心
翼翼、带刺的伪装下,观众瞥见了他们渴求关爱、却又深怕受伤的脆弱心灵。
随剧情如剥洋葱般层层推衍,角色慢慢卸下心防,充满殇痛的不堪秘密也终于揭
露,罪愆如逝者之亡魂,幢幢缭绕于主角的逆光背影处,我们难免陷入审判者的
位置,试图辨清角色的善恶,为角色的道德暧昧而悬念不安。然而,改邪归正的
道德警谕、罪罚间的权衡并非影片的重点,编导剥开了耸动新闻所塑造出的恶魔
面具,让我们凝视一张张“凡人”的脸,以同理角度审视、洞悉主角内心难言的
创痛及无奈。
凝视罪恶的脸孔
如同电影理论家Gilles Deleuze所言,脸部特写镜头是一种“情感-影像”(l’
image-affection),标示了电影的情感向度与意义,而马克思/精神分析学派的电影
学者,更强调观众对特写影像的心理投射、认同作用与意识形态操作的痕迹(film
as cinematic apparatus)。这三部以人物而非事件为核心的“角色电影”,恰好皆以
主角方从监狱(勒戒所)释出的一刻开场,镜头锁定着主角的脸孔,如探针般穿透
角色的复杂表情,细细挖掘其皮相底下纠结的思绪。
《瑞秋》的开场是一个三人镜头,光源与焦点放在女主角Kym的脸上,她焦躁
抽烟,不时热切引颈观望,等待家人前来迎接,身旁则有一名男性毒瘾者疯言疯
语问她是否曾杀过人(主角过去的黑暗秘密将在后段揭晓)。与Kym一样,《我》
片则以女主角Juliette坐着抽烟等待亲人接机的镜头开场,她特写下脂粉未施的
素颜带着清冷孤寂,潜藏更深沉的忧郁,相较于Kym的热切期盼,她似乎对于
多年未见的妹妹感到生疏、冷淡、甚至抗拒。《心》片的开头同样带观众细览了
主角的面容,我们看到一个纯真、稚气的大男孩紧张地微笑着,坐在对面的保释
官如慈父般温柔地询问这名Boy A要选择什么名字作为出狱的新身份,而男主角
如同谦卑的贫童获得一份珍视已久的玩具般,兴奋而充满感激……。
三部影片的主角表演十分优异且传神,尤其他们的“脸”在影片均极富表现性,
此处所谓“表现性”非指夸张作态的表情,而是眼神、面部肌肉、嘴角抽动间细
腻的情感流动,透过大量近景、特写镜头,演员一个微妙的表情转换,便足以令
人落泪,无论是Juliette贯串全片的哀伤肃穆、Kym在婚礼排练晚宴时无法融入
亲友的那股躁动与尴尬、Jack(Boy A)和女友独处的那份敏感纤细,都真实地镌刻
在皮肤血肉上,牵引观众的注意,开展出影片绵密的情感张力。
(注:《心》片男主角Andrew Garfield荣获英国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瑞》的Anne
Hathaway突破性的演出赢得无数影评人协会的青睐,并是金球、奥斯卡大热门;
Kristin Scott Thomas则获金球奖入围、与欧洲电影奖最佳女主角)
这些“罪人”的脸孔与寻常的血肉之躯无异,也让我们不禁忖度善恶的界线是否
如此泾渭分明?媒体与社会的标签、污名化,是否反而拈息了他们心底最后的一
丝良善与希望?透过捕捉幽微的人际互动与事件倒叙,影片超脱了行为的表象,
描绘出他们完整的生命面貌与背后后的种种复杂成因,直视“人”本质上的复杂。
当坏人都还没有变坏的晚上......
“女医师绑架并毒害亲生稚子”、“女毒虫嗑药过度,车祸意外害死亲弟弟”
、“初中生伙同恶少杀害同班少女”、......,上述个个都是可以放在每日水果
日报头条的耸动事件,多数人看了恐怕摇头兴叹、或随舆论大加跶伐,但当传媒
积极建构“坏人”形象的同时,可曾想过坏人在还没变坏的前一晚,可能和周遭
的寻常人一般,是个仁慈的母亲、亲密的手足、脆弱的孩子?
这些晦暗的秘密在影片中段便已揭晓,主角的亲人、朋友、乃至观众心中都不免
笼罩着一丝惶惑不安:“他们过去到底做了什么?”、“他们真的改过自新了
吗?”、“会不会再犯呢?”随着周遭众人耳语、角色的自白、乃至倒叙重现,
我们逐渐体认到每个角色的真实人性面。
迷航与重返的回游挣扎
受刑人在出狱后所面临的共同课题,不外乎是如何掩饰自己的不堪过去,并且面
对社会的偏见、歧视。他们一方面怀疑自己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害怕受伤而拒
人于千里之外,一方面却又暗暗渴求认同,然而救赎与旁人谅解并非易事,跌跌
撞撞间,他们分别自不同的管道(互助会、保释官、家人)寻求关爱与勇气,试图
证明自己重生的价值与可能。
《瑞》片的Kym在家人前显得极度乖逆、甚至自我中心,如一个小型飓风般横
扫过中一个个和乐融融的家庭场景,不仅在晚宴时煞风景地大谈自己的勒戒辅
导,得知姊姊怀孕后仍不愿在争吵时让步,甚至无意间在触动父亲丧子的哀恸。
对照她众人前的桀骜不驯,她在成瘾者互助聚会时的私密忏悔及眼泪,告诉但其
内心的孤独与脆弱,而她的种种行迳无不透露对家人关爱的渴望;Kym这个年
轻女子的情感图貌也逐渐成形:害死弟弟的愧疚、父母离婚的痛苦、母亲的疏远、
害怕被家人遗弃的恐惧……,在镜头耐心的抽丝剥茧下,观众学会包容、谅解了
的这个受伤的灵魂。
这部探讨家庭功能失调(family-dysfuncion)的戏剧,在形式上融入了导演
Jonathan Demme自己多年拍摄纪录片(尤其是音乐纪录片)的经验,全片利用手持
摄影的迫近张力,捕捉角色互动中的高度真实感,并穿插了大量的现场伴奏音
乐,用婚礼庆典的喧闹、欢愉,舒缓角色间剑拔弩张的冲突;而多元文化的曲风
外,英国摇滚歌手Robyn Hitchcock的友情客串,更为增添本片异国式的嘉年华
风情,此种半纪录的即兴手法与音画调度,不禁令人联想2008年金马影展中《家
传秘方》(The Secret of the Grain)的神韵。(而演员受访时则表示Demme受了丹
麦女导演Susanne Bier《婚礼之后》的逗马影像风格影响。)
相较《瑞》连珠砲般的家庭私密对话、充满动感的运镜,《我一直深爱着你》则
像一幅沉凝的静物画,女主角Juliette宛如一个自囚的茧,抗拒与周遭旁人的亲
密互动,不仅对妹妹补救亲情空白所作出的努力泼冷水,甚至暴怒斥退想亲近她
的外甥女。本片如《瑞》般也谈及姊妹关系,但着重于姊妹情深的宽容与愈疗力
量,如何浸透她覆满死痂的心,观众看到Juliette由内至外的逐渐转变:她学会
真心绽开笑颜、与人交谈,衣着也褪去沉重色调,变得轻盈而明亮;她与离婚的
假释官滋养出一段“同是天涯落魄人”的友谊,更和妹妹L?a的同事Michel发
展若有似无的情愫。然而,当角色步步迎向光明,“弑子”谜团的仍如影随形,
过往亲情断绝的伤口从未痊愈,妹妹L?a对罪孽的包容也并非无限宽广,而这个
悬疑张力持续凝聚至终场才迸然爆发,将最后一块关键拼图补上,揭露了Juliette
的真相……。
《心》片对主角的描绘正面许多,真相揭晓前,观众几乎没有一刻怀疑眼前这个
纯良如天使的男孩曾是个冷血凶手,他的假释官扮演了慈父的替代性角色,在他
细心的保护下,获得Jack身份的Boy A顺利在新工作、新朋友、新女友身上重
拾信任与爱,甚至在一次英勇的义行中获得众人肯定;影片不时穿插倒叙与主角
的噩梦,回溯其少年时期的阴暗成长史:母亲罹癌、父亲疏离、在学校师长得不
到认同与寄托、被同侪霸凌……,另一名凶狠的少年Philip成了他身陷困境时的
唯一援助(Philip则因更不堪的创伤,而养成暴戾的性格),两位伶仃少年间产生
惺惺相惜的友谊,却也埋下日后悲剧的种子;不幸的身世并非为罪恶开脱的藉
口,但是当社会投下污名的泥块前,或许得看清这些“恶魔”与常人的差异仅在
咫尺,如果处在同一个情境,我是否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孩童的死亡、心灵的死牢
实体的监牢只框限了肉体,心灵的牢才是最沉重的桎梏,这三个人被放出来后却
仍不自由,身体虽然人世行走,灵魂却被梦魇与罪愆吞噬慢慢,害怕被报复、被
遗弃、害怕无法再爱人或被爱……。
三部影片的悲剧,都肇因于孩童的死亡,主角在揭露过去阴影的时刻,都有极为
动人、震撼的自白。
在《我》片末场那段情感暴烈而丰沛的对手戏中,Juliette被妹妹质问说为何当
时不向旁人求助?她回答:“所有事情都不再重要了,无论如何我都是有罪的……
我无话可说,我该向谁辩解、又能辩解什么?辩解只是找借口,而死亡没有借口,
最糟糕的监狱是孩子的死亡,你永远无法从里头走出。”
《瑞》片中,主角Kym面对姊姊的揭露疮疤的严厉拷问后,也说:“是的,我杀
了我们的小弟,我现在应该是什么人?就算我是德蕾莎修女,也无法改变我做的
事,我所犯的错误,是否牺牲了我往后人生的每一份爱?”这份愧疚,与《心》
片结尾亦如出一辙,Jack对保释官说:“你曾向我说,过去的我已经死了,我不
能回去再当那个人,抱歉我让你失望了。”
无独有偶,“孩童”的符号在三片中均占有重要意义及情感作用。《我》片中
Juliette亲手造就了孩子死亡的悲剧,而似乎间接促成妹妹Lea不愿生育的事实,
而当Juliette被托付两名领养来的越南甥女时,Lea的丈夫暴跳如雷地担心女儿
的安危,不断暗示著这头母兽的危险本质;但是孩子的天真、坦率,逐渐让
Juliette找回温暖的母性与情感,后段印度籍友人的婴孩也在在提示了新生儿所
代表的希望(并隐隐触动过去的哀伤),而当妹妹发现女主角珍藏的儿子照片与他
所写的温暖童诗,那一份失落的母爱与背后的痛楚愈显清晰。
《瑞》片虽鲜有儿童现身,但死去的小弟弟Ethan活时的痕迹却在片中不时隐现,
Kym回家后,只身走到弟弟那保存原貌的房间,静静地哀悼;而当众人替岳父
与准女婿的“填装洗碗机”比赛吆喝欢呼时,写着Ethan名字的儿童盘子更挑起
了父亲掩藏多年的悲伤。关键的婚宴前一刻,身心伤痕累累的Kym急忙赶回家
时,当姊姊Rachel看到她一脸淤伤的狼狈样貌,一语不发、前嫌尽弃地接纳了
她、替她沐浴,说明了亲情的包容力量,而此时姊姊发现了Kym肩上刺了小弟
Ethan名字的玫瑰刺青,我们和她才真正了解Kym心中深埋的愧疚与爱……。
《心》片的两名男孩在行凶本身就是个心灵残缺的小孩,编导不时在提醒这个事
实。当检察官在法庭上严辞厉声地斥责他们,他们坐在椅子上的脚连地板都搆不
著,而主角被迫从父母身旁带走时,我们看见他只是个无助哭泣的孩子。
影片末段,当Jack从新住所逃离时,他一瘸一拐地走在狭小的巷弄,导演于此
刻安排两名男孩临演从他身旁走过(Philip与他不也曾只是如此单纯的孩子吗?)
他买了单程的终点车票,独自来到南方海边的码头,而这时一个个孩童如天使滑
翔般环绕他身旁,导演利用“孩子”的天真指涉了主角的纯良本质,并对比外在
社会加诸的“恶魔形象”,刻画了极为悲凉的讽刺。
《心》片最令人伤感的一段,就是曾用美工刀杀死一名小女孩的男主角,长大后
却又用美工刀救了另一名身陷车祸中的小女孩后,小女孩寄了封感谢信给他,里
头并夹了张天使拿着刀子的图,天使或恶魔的差别,原来只是转念间的一线之
隔。而男主角Jack在绝望的谷底时,看见女友的身影穿透一道白亮,如梦氤氲
般现身,诉说她的谅解与无能为力,而这个幻梦般的诀别,以及他曾拯救过另一
条生命的记忆,成为他生命中唯一的救赎和慰藉,引领他穿过无光的幽谷,走出
罪孽满溢的心灵囚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