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一篇旧文
title: 迷失、回归、成长 ── 阅读《神隐少女》
一
假如我们复习宫崎骏过去的动画作品,不难列出一串以“成长”为命题的名单,包括
了像《魔女宅急便》、《龙猫》、《心之谷》等等,画少女一直是大师的最爱,而用少女
来成就一段成长的感动则是大师拿手的好菜。现在宫崎骏打破了封笔的许诺,重新推出姑
可称为“复出后”的第一作,依旧是以少女为主角,以成长为主要命题。于是我们在看这
部作品时,不妨在熟悉的“宫崎骏风”里面,找出它是否有新的创见,值得花电影票再进
戏院一次。
我以为《神隐少女》之所以和前面列举的片子有所不同,在于本片将成长定义成“迷
失/回归”的过程,这个定义在过去的宫崎骏作品中较难看到。我们很明显的知道《魔女
宅急便》和《心之谷》的成长,是在突破追求梦想过程中的瓶颈;而《龙猫》则是描写现
实困境迫使下的成长。《神隐少女》终归把外在的因素除去,反求于己,为宫崎骏的动画
世界又增广了一片领域。所以,或者这篇文字是值得放在这里,去探求这部片子中的新世
界的。
二
透过人物的分别,我们把主线和支线分别爬梳出来。主线无疑是主角千寻救变成猪的
父母的故事,副线则是白龙寻回记忆的故事,再副线则有像无脸男、汤婆婆的巨婴、河神
等等人物穿插其间。而不论主线支线,其实无不是指向“迷失/回归”的发展方式,使得
剧情被深化、立体化。
千寻作为“迷失/回归”的主要表现人物,她首先迷失掉的是过去熟悉的世界,接着
迷失掉父母 (扩大解为家庭亦无不可) 的庇荫,踏入了神奇的神灵 (鬼魅?) 世界中。容
我将这阅读成为复杂成人世界吧!踏入之后的千寻再一次迷失的就是宝贵的自我,也就是
被汤婆婆抽掉了名字,随后她必须保持记住自己本名的卡片,才能重新寻回失落的过去。
当然宫崎骏在创造童话的时候却也不过份的控制童话,千寻在个性的塑造上给予了她找回
自我的可能,表示这样的过程也不是偶然的发生。这里的“个性”不好肤浅的解读为他推
辞无脸男金钱的道德行为,应该视作她对自我的一份坚持。她惦著的或著是父母,或者是
白龙,又或者保留下来的一套旧衣,都在在依托了她“自我”的一部分,这些深刻的惦记
就是她能够看透神灵世界中一切虚妄的护符。她带走无脸男的时候说:“待在那里才使他
变成那样的。”短短一句竟是最令人惊愕的警语。
相较于千寻是几近被动的进入成人似的诡异世界,白龙的迷失出于主动,这也致使他
回过头要寻找自我时,竟是有了“再回首已是百年身”的感叹!他无论如何是再也忆不起
自己真实的名字和身份,天真的任由汤婆婆摆弄。然而在几近死亡的边缘吞下了河神的丸
子时,他忽然也有些看透了造成迷失的世界的本质。河神丸子实在又是可巧妙的东西,宫
崎骏爱把自然中的“水”和“树”当做生命与自清能力的象征,这里大概也不例外。不过
自清后的白龙依旧是靠千寻的救赎才再度找回自我,所谓积重难返,或许如是。
再副线中的几个小配角也有耐人寻味处。无脸男的迷失不在汲汲于金钱,反而是一付
有钱是大爷的面貌出现,他意图用金钱买得千寻的相伴,不过终究在吃了河神丸子后吐尽
了作呕的滓子,还其良善本性。河神的迷失和回归是一段有趣的事,河神本来有自清的能
力,却因着秽物的阻塞而变成腐败的根源,我不晓得这是不是有意安排的环保意识桥段,
假如是那真是很糟的一段,不过我们还是可以把他看成另一个“积重难返”的型态,最后
是经由他人的救赎完成回归。巨婴则是太受宠爱下产生了迷失,所以他会可笑的说著“外
面都是细菌”。最后他自己站了起来,或许跟千寻等人的一趟旅程有关,这部分片中似乎
没空闲去表明,我也就不再妄加推断。
三
对《神隐少女》的剧情解读应该可以就此打住,不过我想再意犹未尽一下,来看看双
胞胎姐妹钱婆婆和汤婆婆。很好玩的,单从名号上判断我们几乎要错弄二人的角色。用来
洗涤的“汤”婆婆反倒成了迷失的来源,而一般作为罪恶渊薮的“钱”婆婆倒成了救赎洗
清的关键。错弄的安排出于无意亦或有心?总之似乎也成为另一种反向思考的刺激。
这对姐妹成为双胞胎是有理由的,她们就是“异化”到对立的最终象征。双胞胎经常
予人分身的错觉,片中倒真的成为了人格分裂下的分身。而主角一行人回归的跟程是由汤
婆婆处到钱婆婆处的,这也就成了具体的回乡之路。锅炉爷爷说从汤婆婆处往钱婆婆处的
电车“都是一去不回”,事实上是说明了人们在找回自我之后,就不愿再回到迷失的生活
中的心理。当然主角们还有救赎的任务,还要负责让忘记自己是人的父母变回人形,所以
他们似乎是往回走了,但最终还是离开,还离开得干干净净,头都不许回。
讲到这边大概读者要打呵欠了,怎么好好的卡通,看到这里竟是掉起“现代主义”的
书袋子来。我重新简略的整理一下刚才一番长篇大论,总之,人间与钱婆婆的住处是个单
纯的、童年的、记忆里的世界;汤婆婆的店则是纸醉金迷的、成人的花花世界。片中的要
角们都带有汤婆婆和钱婆婆的一部分,最终都渴望找回钱婆婆般的真实自我,而这过程就
是本片重新定义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