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reke (当不成孩子王)》之铭言:
: 回文有雷 :P
: ※ 引述《babydoll (babydoll)》之铭言:
: : 因为Briony的动机已完全被揭示
: : 再来是后面的步调变慢 内容贫乏
: : 每个角色做的事想的东西不用看电影都知道了
: : 电影后半部跟前半部调性不一致 缺乏连续性
: 这个调性不一是因为,后半部多了一个叙事者
: 前面是由局外的摄影机在做旁观的叙述
: 后面则是多了一重白昂妮的叙述
我的观感偏向《赎罪》电影从一开始到老年作家 Briony 上节目之前
观众看到所有关于她、Robbie 和 Cee 的事件发展与情感纠葛
都是她后来单方面反刍、反省、美化、扭曲过的“故事”← 影片前一个小时就是新书内容
(我很在意整部片带入第一个镜头的画外音就是打字声
然后很巧妙的融入剧情里面少年 Briony 热爱创作幻想,正在打字的乔段
往后随着剧情推演,打字般的配乐也不时出现,这对我来说是个后设的提示)
我对调性、取镜角度不一致的解释是(希望看完小说会有其他的想法)
前半段直到 Robbie 被抓走这边,是 Briony 实际有经历参与到的生活回忆
是《赎罪》最根源最核心争议事件的始末,也是作家 Briony 回顾起来最五味杂陈的部分
身为作家的 Briony 在利用这本书这个创作进行实际的“赎罪”
为了要让读者/观众可以了解自己当时年少的心理状态和角度
(以上这部分让我感觉是作家 Briony 试图为自己辩护)
同时也认清事实上 Robbie 和 Cee 可能有的心理状态和角度
(这部分我觉得是作家 Briony 真正有赎到罪的地方,就是跳脱自己幼时旁观立场
去设身处地为当年的 Robbie 和 Cee 捏造临场的互动和对话)
所以她选择以多角度书写来重现呈现当年的这段个人历史
一方面告诉读者,自己现在反省起来,当年的悲剧其实是同一事件两个角度落差下的产物
另一方面借由设身处地的去为 Robbie 去为 Cee 撰写她未能亲眼看到的私密时刻/心情
(像是 Robbie 那封“猥亵”的讯息原来极有可能是他在经过对 Cee 情感千百挣扎后
猛然的一个“佛洛伊德式说溜嘴”,用来宣泄自己积压已久的欲望和感情
而在一夜书写忙乱中才把应该交托到 Briony 手上的道歉信搞混,酿成后续的悲剧)
作家 Briony 做了一定程度的(自我)忏悔、疗愈和补赎
电影前半段选择的多角度叙事和运镜,在我看来正是作家 Briony 在小说里的写作手法
而到了后半段,无论是对 Robbie 和 Cee 的苦恋、战事的描述以及最后的结局走向
大部分的东西都是作家 Briony 完全没有亲身经历目睹的他人经验和国族历史
所以影片的后半段呈现如果显得美化、简单化、甚至矫情老套
那是因为作者只能靠资料只能靠想像,去填补、重现她希望但愿可以真的发生的现实版本
我们观众在这部片大部分时间看到的,算是“作家 Briony 的异想世界”
可是也正因为她的版本有所不足,有所拙劣的部分(战争描述不够写实,不够震撼等等)
才正反映了她身为一个“人”,一个作家可能有的偏见和侷限
我想这可能也是《赎罪》在后设、在检视创作过程的挣扎,精采的地方
在观影过程我就想说,Robbie 也被呈现的太帅了吧,简直闪闪发光(写信那边帅到爆)
而姊姊 Cee 倒是不痛不痒,甚至连扮相化妆都算不上特别漂亮
不过以上的疑问就在看完整部电影后释怀
因为在 Briony 眼里,即使在回溯的(虚构)小说里
一定也是 Robbie 特别抢眼特别吸引目光吧;)
讲了这么多好像都没称赞到导演 Joe Wright
我觉得他选择的电影呈现手法,无论在运镜剪辑、画面色调、演员脸谱或者配乐
都恰如其分彰显了剧中 Briony 这样的创作者
如何以“虚构(美化)”带出“真实”的力量 ← 尽管这点也是很有争议性的
最后也碰触到写作议题操作与商业铜臭(拿自己的故事,别人的悲剧来卖钱)的灰色地带
Cheers!
Patsy "Gallag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