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昨天一口气看完《投名状》(华纳:14:00)、《美国黑帮》(华纳:17:45)
最大的感触是.......................以后绝对不要这样看电影(特别是感冒期间)
因为...人的脑容量真的是有限的= =|||
(又不是,《教父》或《星际大战》是系列电影,要一口气看完才有快感XD)
========================以下有雷啊!!!!雷~~啊~~~雷啊~~怕的人快点离开===========
=======================原文重贴===========因为我眼误,把文章段落贴错
变成超级鬼打墙XDDD(原文放在BLOG上...保证不会鬼打墙)=================
《美国黑帮》最有趣的主轴是:一个是条子,一个是毒贩,两人唯一的共通点却是“都不
和同侪‘同流合污’”。
当我看见电影开头写着“改编自真实故事”时,心底就对结局多少有了个底:这终究是个
邪不胜正的故事。虽然因此在观影时少了点快感,但是在写实度上《美国黑帮》的确将70
年代的美国暴力哲学发挥得淋漓尽致。
首先,电影将大量重点放在描述法兰克卢卡斯这著“白手起家”的黑帮老大。他原本是纽
约哈林区老大“跛脚”的贴身保镳、司机兼讨债人,因为身为“跛脚”的心腹,加上为人
聪明又有胆识,因此跛脚自然将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学和黑帮道理交给了法兰克。跛脚一死
,哈林区又开始群龙无首,人人都想当老大,而在那个年代,美国正在打越战、黑人的种
族意识抬头风潮也才刚开始,在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情况下,一个“黑人”就这样成为了全
哈林区的老大,更是全纽约(甚至可能是全美国东北角一带)最大的毒贩。
法兰克凭的是什么?他的聪明才智和胆识,他凭靠着越战发战争财:利用军机走私毒品,
因为他知道远离家园的军人们有不少靠毒品分忧解劳。另外,他不找美国的货源,而是单
枪匹马到越南去找“原产地”,找真正的货头。扣除“人事费用”,在中间没有抽成的情
况下,“蓝色魔法”这种高纯度、低价格的毒品就这样在美国行(销)遍天下。而他的狠
劲儿也是令人闻风丧胆,颇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的气势,而且
亲兄弟明算帐,到最后连家人都有点怕他,加上他平时行事低调、内敛,不像当时其他黑
人族群一有钱、一得势就将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法兰克有自己的衣着品味、处世格调和
人生哲学,因此他在短短几年内就成为黑道界的巨星,连看拳王比赛都可以买到比其他黑
帮大老更好的位置。
而李奇罗勃兹则是私生活易团乱的缉毒警察。他是少数不贪污的警察,查缉了近百万的美
金却不抽头、不收贿。“Cops kill cops they can't trust.”这是他的搭档和他说的,
他因为李奇的不贪污而受到牵连,甚至找不到人协助办案,最后更因为自己染上毒瘾而身
亡。在一个情况那样坏的年代,李奇的作风不谛是警界的清流,但却也仅仅限于“公务”
。于私,李奇其实也和角头老大交情匪浅、男女关系混乱、查案风格更不甚干净俐落。和
法兰克相比,李奇是公私两面完全相反的对比。
也因此在后来,法兰克终于被捕后,两人最后可以发展出惺惺相惜甚至互相合作的关系。
法兰克最终区服的不是美国的法律,而是李奇给他不能被收买的震撼,那或许是他人生中
第一次遇见无法用钱摆平的事情。
导演雷利史考特用交错的叙事方式替这两个人的人生复杂化,个性立体化,除了只是用几
个简单的对话就雕塑出属于70年代初期的“美国社会”风貌,也间接点出美国从古至今的
社会制度问题:给人民褓姆(警察和军人)过少的薪水却过重的责任间接导致贪污的风气
(丹佐华盛顿的《震撼教育》不就是这类的代表作吗?);在大家都不相信黑人能出头的
年代,“刻板印象”给了法兰克这个黑人叱吒风云的机会,也造成了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否则缉毒长官怎会认为李奇指控的黑人老大是个笑话?);军队和毒品(或说军队和贪赃
枉法),这在电影中没有更多的描述,但“美国军方的良好形象”却是政府长久以来意欲
竖立的招牌,但“过度包装的形象”却也是隐藏更多危机问题的根源所在(这更是许多电
影用到烂的题材)。
但也由于是真实故事改编,在剧本上多少会失去点浪漫的色彩和黑帮美感。这让观众对于
法兰克在黑道界成长的期待开始产生抗拒感,而对私生活糜烂的李奇转而产生另类英雄的
认同感。
法兰克沉稳到有点无情,因为警察的勒索而在结婚当天烧掉妻子送给他的毛皮大衣,收到
毛皮大衣的那天是他一生中最快乐也是招摇的一天,也是那一天、那件招摇的大衣让他立
刻被警察盯上了眼,为了警惕自己他拿起大衣说烧就烧,一点也不顾虑新婚妻子的心情。
因为一个趋炎附势又嗑药过头的朋友在他的派对上打伤了人,法兰克却不采取“低调”处
理模式,而是当众用平台式狠狠钢琴夹昏他的头,一点都不在乎被其它宾客,甚至是自己
未来的妻子看见。法兰克卢卡斯甚至不将意大利黑手党和南美洲毒枭放在眼里,不愿意竖
立好帮派之间基础交情、决意垄断市场,且行事冷静到几近无情的他最后势必面临众叛亲
离的状况。在行事基调的“美感”和人生哲学的“格调”上,《教父》里的艾尔帕西诺的
手法和层次比之无疑高超多了。
在《教父》里,我们看见由马龙白兰度和艾尔帕西诺带出来的黑手党式的冷静和格调,我
们绝不会在《教父》中看见艾尔帕西诺用钢琴盖在众目睽睽之下猛夹敌人的脑袋,也不会
看见“教父”过市杀人而面不改色(当初年轻的艾尔帕西诺首次杀人还是在偏僻的餐厅里
,且事后还跑到西西里岛避了好几年风头)。当然,《教父》的年代与背景和《美国黑帮
》的法兰克卢卡斯不同,一个是受过正规教育,有良好家族背景调教的“知识分子”;一
个则是靠耳聪目明,长年耳濡目染下的“素人黑道”。一个懂得“政治手腕”,另一个则
只懂得“恐怖镇压”。法兰克卢卡斯是内敛低调,但却少了《教父》里艾尔帕西诺的才学
和远见,这是他美感不够的地方,也是他在黑帮格调始终被黑手党看不上眼的问题所在。
(电影中法兰克夫妇前往黑手党黑帮老大家里用餐一幕,就可看出对方对法兰克的定位所
在)
当然,尽管《教父》对黑手党有再多的隐喻、再写实的引述,他终究是一个“由小说创作
出来的剧本”所拍出来的艺术作品,而非“改编自一段真实故事”的电影写真。因此《教
父》能被赋予更多更传神、更具美感的镜头,柯波拉、艾尔帕西诺和马龙白兰度可以让“
教父”和“黑手党”拥有更多元的色彩。但是雷利史考特拥有的却是“社会案件史实”,
该案件的当事人至今甚至还活着,我们只能替“死人”美化,而不能将“活人”神化。邪
不胜正的“事实”是洒狗血八卦的最爱,也是人类“现实生活”中最爱看的戏码,但换成
的“电影”,一个造梦的工具,“写实”却有可能变成破坏人类美梦的杀手,进了戏院关
了灯,观众爱的、要的还是黑色浪漫下的黑帮神话。“本电影改编自真实故事”,开宗明
义就说明了《美国黑帮》在先天上注定缺乏的利器。
虽然如此,但《美国黑帮》整体而言依旧是层次丰富、技法圆熟的大师作品,惟可惜在两
个“主角”的戏分切割上却显得有点凌乱,而且两人的“交集”太少,二人最后甚至有点
惺惺相惜的合作关系更缺乏对手戏的描述,仅在最后以文字和法兰克出狱前的年迈背影带
出,显得有点可惜,也有点仓促。若是在二人的“合作”(或说谈判)上多点着墨,或许
《美国黑帮》能够更加脱离警察捉小偷的故事基调。
==========================以下我有很大问题耶!!!!!!============================
PS:电影一开始,跛脚和法兰克在电器行说的那番话........我觉得很奇怪耶!!!!
跛脚说:“新力和东芝,都是中国人害得我们美国人没饭吃”
= =||| 我感觉.....不是翻译说错耶~~~因为我真的没听见“Japanese”出现在对话里
是我听错吗????
因为.......Sony、Toshiba和Chinese抢美国人饭碗哪里有关?
60末期至70年代不就是美国开始恐惧日本经济侵略美国本土的年代吗?
干文革时期的中国大陆啥事???
(我发誓我真的没听见“Chinese”...还是我感冒也莲戴耳背?!)
还是我的世界历史太差了???!!!!!!(这可能性也是不小的 XD)
其实当年中国和美国有不少经济恩怨?恳请高人指点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