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展]【南方影展】尝新导演‧陈芯宜(下)

楼主: psylibra (帮帮我爱神)   2007-12-13 11:16:21
※ [本文转录自 Ourmovies 看板]
作者: psylibra (帮帮我爱神)
标题: 2007南方影展 ──【尝新导演 陈芯宜】(下)
时间: Thu Dec 13 11:13:30 2007
贰、还没离岛之前
《我叫阿铭啦》。颜木村饰演流浪汉,不过就是在扮演自己。无视于镜头的
存在,行住坐卧,原本的生活经历,带给影像那种职业演员无法取代的生命
厚度。导演说。选角的过程,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剧本中的对应角色。片中除
了阿铭,还有地下道自弹自唱的勇伯(张羽伟 饰),阿春,阿不几。导演
自己的心境与情感,也许投射在所有角色之中:不全然放弃坚持的记者,曾
获百万奖金的早慧文青,形式各异的游民。理想与现实,心上身上的梦境与
包袱,生活所需……
可视为流离/流浪主题的某一切面,某一条线索。在城市的边缘开展,在美
好生活的旁侧徘徊,在记忆与梦幻的模糊地带游走。不断困惑不断质疑,穿
过地下道的母女身旁身后,摄影机的故事画面,伴着月琴哀沉地拨弄吟唱,
抗议歌曲,背上的每个气球,高架桥下的木板屋子,卖梦的阿婆,一天又一
天的新闻报导,魔幻写实的小说,
漂走的船。
人们的速度过快,相对地,在梦中就显得沈缓,或许任何东西若留在梦
里,都会变得比较永恒……
── <我叫阿铭啦>
灰色调。近乎遗忘的梦歌。不宜久留的此地,但也没有其它地方可去;离开
,以免“(在台湾有时)呼吸得腻了/怕(万一烦腻得)懒得再呼吸”,“
所以得出走去救一救命”。周美玲在回给sis abo的信里写道。
漂走的船,未必划得回来。《终身大事》、《我叫阿铭啦》加上《谁来钓鱼®》
,也未必有后来的《流浪神狗人》,这漫漫路途,一再丢弃更改的剧本,怎
么继续?也许林丽珍老师的支持鼓励,是其中重要的,给人整理包袱重拾信
仰的力量。
参、幻象堆成背上一袋袋包袱,令人惊喜的繁复线索却如气球般飞升
如果从高空下望这个城市,纵使垃圾再充裕也决不会碍眼。而如果你认
为经这个章节这么的一番概述,我们对人物们背景和关系的全局也知道
得更清楚的话,请你也记着,更多的细微幽秘之处却也必然同时给隐埋
了。
老实说,我并未因此知道更多关于不是苹果、贝贝、政和韦教授的人生
。相反,我离他们越来越远了。
── <诗与垃圾I>
我与c,在电影结束后走出戏院。c说,刚在里头有种感觉。不知自己为甚
么,后来,就渐渐不那么用力了。电影之中与之后座谈的场合。好像即使听
了,“即使我知道,还是不会用那样的方式来创作,思考”。也许于我,对
谈也渐渐不是要获得新的什么(电影不是让人获得什么的),比较是为了自
己的思绪和概念,重新安排位置(也许,我并不是感觉什么欠缺急需补给)
,重新确认自己心中有些重要的元素;也希望它们,被安排得更加清楚。
当然,我还是不断地提了些看法和问题。终于也混淆了,为何是问了一个早
已解答的问题,还为什么要谁来回答这些问题。我想,我知道,这里只存在
我与自己的对谈。于是c,那瞬间,感觉有人也一起一直改变着,我为你感
到高兴。而我也被这高兴的情绪提醒著。
一切还远。
有位观众说,影片中的镜头有些压迫,使她想一窥四周景象的感觉没有被满
足。没‧有‧被‧满‧足。她轻轻说了几次,语气平缓地。我认真听着,一
边心里感觉奇怪,同一部电影,为何自己却那么满足;我们要的满足,是不
是天差地远的两回事,是不是电影感官的两套标准?导演谦和地说很抱歉,
没有满足到你这个部分;大多数的镜头和画面确实是聚焦在人(物)身上,
而没有提供太多环境的线索,也有部分是技术问题,为了修饰当时当地侷限
的取景。
我奇怪,为什么自己没想要在电影里多看见一点,多被满足一点。是不是每
个象征,每个隐喻,每个符号,都该被(导演/影评/观众)一一解释清楚
,该被推论成标准解,固定调,才代表看见。也许,这样正确的目光是美丽
的。但我,毕竟无法真正享受这破解的单一美好。观众和导演,像靠近的两
轨,完全平行或者完全贴合,都难以对话;观众自己,太用力想看懂电影,
或者太轻率武断,也似乎难得真正地享受。
近似练习结束了,Delete。进入下一页,下一关的那种轻便残忍。Page Down。
曾获百万奖金的年轻人,不管怎么延长嗜睡,仍无法消除清醒时,脑袋里的
环绕声响。构思许久的第二部作品,下笔了,梦境却停停走走,该怎么修改
,才能成全每一个故事,才能让每一个人物走入同一个梦土?
O、之后呢,你会在哪里
体制不断地自我膨胀,于是人们的面目逐渐模糊;视而不见,或是力争
"上游" ,变成这个城市的人最好的逃避方法。
── <我叫阿铭啦>
回来桥下的房子,台东的老家,载满流浪神明的大货车。何处是你家。(没
有了我,你会如何收留你自己)周美玲《艳光四射歌舞团》、蔡明亮《与神
对话》《黑眼圈》,李康生《帮帮我爱神》,这座城市的流浪人们流浪心灵
,努力寻找自我收留的方法。鸿鸿《穿墙人》,郑文堂《夏天的尾巴》,潘
志远《指间的重量》,林靖杰《最遥远的距离》,游荡的方法,目的和路线
;那里是天堂和他方,找得到阿才的潜望镜,和,断掉的半截尾巴。
你远离了为我运转的轨道,我只能继续溺爱自己;走到那里,你继续隐身,
一个不是我的地址。
  写给你 我自己 我用我左手潦草字迹 拥抱你
  交给你 我自己 我用不加思索的语气 形容你
          ── 苏慧伦《左撇子》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