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边缘价值的逆袭─评《300壮士》(雷)

楼主: reke (当不成孩子王)   2007-09-16 22:06:28
http://rekegiga.blogspot.com/2007/09/300.html
其实我不太能认同《300壮士:斯巴达的逆袭》是一种暴力美学或者画面的美学。
当面对一部强调画面、视效的电影时,这种结论算是满严重的指控,尤其对一般导演
至上论的观众而言,这无异于一种挑衅的举动。但我必须澄清的是,我并不是带着放大镜
在挑剔本片的画面构图,也不是无视其动画技术的高明而自以为高。甚至我更没有抓到哪
一个镜头拍得很差这种小辫子。也许,我应该把话说得更精确:无论导演的意图为何,本
片并没有强烈突显出“属于电影的”暴力美学或画面美学。那些画片美则美矣,但向原著
漫画致敬之余,却牺牲掉了改编成电影时“再创造”的可能性。进一步说,我在陈述的是
跨文本(cross-textual)所衍伸出来的问题(这里的“问题”不是指“毛病”)。如果跳过
这部电影创作源由不谈,那这个问题根本不能算是个问题,真的要沦为审美观中的非理性
成份作祟了。
就算柴克史耐德(Zack Snyder)要面临的不是法兰克米勒(Frank Miller)这样视觉风
格强烈的对手,当影片试图要向什么作品致敬、而不是全然的改编时,都难免要面临不同
媒介在传达同样的意义时,可能面临形式上的冲突。而后起的作者也势必要在弭平冲突的
事情上,担负起百分之一百的责任。而在《300壮士:斯巴达的逆袭》中可以看到的是,
导演最终的目的似乎是以忠于漫画的强烈风格为最后依归,因此在电影的特性上,呈现出
极大的让步。
其实拜好莱坞电影工业的技术之赐,在构筑单一画面的部分,并没有让电影付出太多
的代价,毕竟蓝幕前的演员要和背景做到天衣无缝,在这个年头绝非难事。至于本片不少
看起来相当虚假的画面,其风格都提供了充分的理由让人相信,这是为了营造接近漫画的
效果,而不是技术上的失误──虽然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种强调很容易造成观众的疏离
感,提醒了他们现实的存在,不过比起后面要谈的情况,这倒不是很重要的主因。
真正放弃掉电影优势的点,还是在于慢动作镜头的应用。以同样属于影像的艺术来相
较,电影比起绘画、摄影最本质上的不同,就是有“时间”这项参数加入作用,一个镜头
时间的长短,甚至镜头内的时间与现实时间的对照,都将影响镜头所带给人的感受。那么
回到本片来看,本片大多数时候──尤其是展现所谓“暴力美学”的时候──都在用慢动
作,这样的频率已经不同于一般电影以慢动作营造“紧张的、华丽的、悲壮的、史诗的”
等等感受的作法,细究起来恐怕还是为了拖长那些画面的时间,让漫画迷有充分的时间去
享受那种跨文本阅读经验造成的快感而已。固然导演的目的可以被理解,但若就电影来论
电影,这种叙事方式一再提醒观众“去想漫画、去想漫画”,暂且不论将拒非漫画迷者于
千里之外是不是好事,就算漫迷恐怕也很难在忙于运作回忆的同时去进入剧情。
本来以寡击众、全军覆没的战役本身都带有传奇的性质,但是《300壮士:斯巴达的
逆袭》没有。战斗的场面宏观时不足以展现方阵的优异之处,让斯巴达国王拒绝驼背者进
入军队的那场戏埋下的伏笔化为乌有,甚至让出征前国王对儿子传达“相信战友”的话语
都变得薄弱许多,实则这个点的铺排会更加强化国王与队长间并肩作战的情谊更加使人热
血才对。而就微观而言,斯巴达战士个人打斗固然动作复杂华丽、以一击多的战技更是带
有神话的色彩,但假如只是砍人时的姿势展现外加动画血浆和断肢特效,这不能算是暴力
美学,而是有暴无力的美学。这种设计浪费了这群健美先生的一身肌肉,如果绝大多数的
战斗视觉效果都是靠摆姿势在塑造,那么三百壮士或是三百排骨分别的意味就不大了。当
然,每部电影都可以有其强调的美学特色,并非一定要依循特定的方式展现,我也并不是
要宣称《300壮士:斯巴达的逆袭》一定要打得拳拳到肉才算合格。只是要强调过多慢动
作的镜头运用固然对漫画致敬的目的达成,却牺牲了电影的本质;说本片是图画的美学或
许可以,称之为电影的美学却颇有疑问。
但是话说回来,尽管在期待视觉震撼的部分我只感到疏离(并不是失望),然而在不期
待有深度发挥的剧情部分却有些意外的收获。
可能是因为慢动作部分耗费的实际时间过于膨胀,重要的剧情转折点只能安排用最简
单的方式来表达:口头语言。要希腊各邦改变对出兵问题的态度,就让王后来一场演说;
要展现三百壮士师出之名,靠得是国王在大势已去前的精神喊话;最有趣的还是,这整个
故事都在用说书人的角度在叙述,不但中间随时岔入浅白的旁白,最后还让说故事的人就
这么活生生的走了出来,在萤幕上演出自己所述说的故事。在动作因为过于缓慢造成疲乏
的同时,这些突然插入其中的支线反而变得格外引人注目,就像是涂满色彩的图画中突然
出现的白点一样,到头来不禁让人反思这整场战争最后动人的力量来自于何者。当雷奥尼
达国王看重手下士兵“说故事”的能力胜过于战死沙场的传统律法时,一瞬间前面种种情
境仿佛变得更加不真实:波斯的犀牛战象绝没有那么庞大骇人、波斯王也许没有那么女性
化的特质,甚至于我们可以怀疑,三百壮士每波战役中抵挡的人数是否真的那么广大。也
许这一切英勇的事蹟,都是在语言之下被夸大的传奇而已。
如果连斯巴达这样的训练方式,到头来都得靠着皇后与说书人的如簧之舌,才能够逆
转颓势,这整个故事所歌颂的究竟是斯巴达式的勇武精神,还是言语话术蛊惑人的力量,
也就变得暧昧莫名。如果要说这部主打动作、暴力的电影最后意外地让舌头压过拳头,其
中被解构的原因恐怕仍与视觉上的疲乏脱不了关联。
同样在过分旺盛的疲乏中脱颖而出的,是片中的性别形象。假如以画面的时间长短与
数量多寡来比较,很明显本片要卖弄的是种极端突出的阳刚景象,所以众多猛男就这样穿
著丁字裤,袒露著胸肌、腹肌、腿肌,用暴突的曲线诠释男性文化下想像的斯巴达精神。
不过非常意外的,王后、先知的女性躯体,甚至波斯王在男女之间跨界的形象,反而在一
片肌肉海中呈现了更特殊的景象。
相较于雷奥尼达出现时,画面上经常让其他战士处于与他平行的地位,三个偏阴性形
象的角色反而经常出现在英雄式的高位上。波斯王夸张的高台连人肉阶梯当然是最为具象
化的设计,先知则是在剧情里拥有了比斯巴达王更高的权力位阶(虽然是受制于旁人的)。
最精彩的还是皇后在议会上所做的演讲,她不但直接站在扇形构图的焦点上,更在惊心动
魄的夺权戏码里担纲主角。最讽刺的莫过于夺剑杀人的桥段,这个动作本身就将性活动中
“男性/侵入者”、“女性/被侵入者”的地位做了互换,而那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
之身”的耳语,更是对男性喜好夸耀性能力的文化做出最精彩的反讽。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温泉关战役到最后其实胜利的是跨越性别界线的波斯王,他/她
同时可以将军事与怀柔两种不同性质的征服技巧融冶于一身,并且在一开始就成功的笼络
了男性(议会)与女性(先知)两方的力量,造成雷奥尼达孤立无援。虽然编导在编写本剧时
意图卖弄的是阳刚的价值,但是当场景、剧情都呈现亢龙有悔的疲态时,原本位在边缘的
价值观反而趁虚而入,这可能是创作者当初始料未及的。
作者: cavinlai (红发齐格飞)   2007-09-17 09:11:00
照原著拍没有灵魂,改编更动失去原味,SO ???
作者: feoteng2003 (Night for day)   2007-09-17 19:50:00
标准的没搞清楚这部片拍摄的来龙去脉的影评
作者: feoteng2003 (Night for day)   2007-09-17 19:51:00
今天要是对原图画小说有任何更动 就别想拍miller的片
楼主: reke (当不成孩子王)   2007-09-17 22:21:00
咦 Miller 原著漫画有规定镜头的时间吗?
楼主: reke (当不成孩子王)   2007-09-17 22:22:00
我文中说的很清楚 "时间" 是镜头跟漫画分格之间不同的特性
楼主: reke (当不成孩子王)   2007-09-17 22:23:00
让人疲乏的原因在镜头时间的掌握 至于构图我没有任何负面意见
作者: judasprist (painkiller)   2007-09-18 13:14:00
你去拍拍看阿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