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李欧纳柯恩:我是你的男人》by(时光之砚)

楼主: NEKObus (我美好的记忆就是我的神)   2006-12-11 01:54:49
《李欧纳柯恩:我是你的男人》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6871900
==============================================================================
“ I had the title poet, and maybe I was one for a while.
Also the title of singer, was kindly accorded me
even though I could barely carry a tune.
My reputation as a ladies man was a joke.
It caused me to laugh bitterly,
through the ten thousand nights I spent alone. ”
==============================================================================
我得先承认,在这之前我完全不知道李欧纳柯恩是谁。
我也许看过拉理拉杂不少电影,因此各方诸侯好歹听过他们的名字。但在音乐方面我的涉
猎就真的很有限了,一点都不敢说嘴。会去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半年前在U2的官方网站上
看到新闻消息,Bono与The Edge参与这位老先生纪录片的拍摄,U2并且在片中演唱了一首
歌。网站也放上这部电影的预告片,看完觉得这恬淡曲风挺不赖的,留下好印象。前两个
月发现电影在绝色影城独家上映,心想就冲著U2去看看吧,于是乎生平第一次自个儿出门
看电影去。
谁知道从看完到现在的两个月,李欧纳柯恩的音乐成了我最常丢进winamp的族群。
如今已年过七十的李欧纳柯恩来自加拿大的蒙特娄。他生平拥有诗人、小说家、歌曲创作
者、歌手等等头衔,而这多重身份在他身上交互影响,相得益彰。在我这两个月胡乱浏览
的各种介绍中不断有人形容,他的成长过程是典型的嬉皮文化产物。事实上,令人钦羡的
是,他的年轻岁月确实都沈浸在对艺术对美的追寻中。他生平推出了两本小说、十本诗集
以及十六张专辑。而他先成为作家、诗人,到了三十四岁才转而投入音乐创作的独特际遇
,对其作品中的文学厚度确实有关键性的影响。
我虽然自以为喜爱英文歌曲及音乐剧,但直到最近两个月才真的体会到,何谓如诗的歌词
:“I choose the rooms that I live in with care / the windows are small and
the walls almost bare / there's only one bed and there's only one prayer / I
listen all night for your step on the stair”,多么美丽的孤独。“I told my
mother "Mother I must leave you / preserve my room but do not shed a tear /
should rumour of a shabby ending reach you / it was half my fault and half
the atmosphere"”,多么温柔的无奈。
回头讲讲电影。《李欧纳柯恩:我是你的男人(Leonard Cohen:I'm Your Man)》是一
部半音乐会性质的纪录片。内容剪辑2005年在雪梨歌剧院举行的,向李欧纳柯恩致敬的演
唱会“Came So Far For Beauty”录影,以及在那场演唱会中诠释李欧纳柯恩多首歌曲的
歌手们访谈。当然还有对他本人的访问影片,以及另外在纽约加录的Bono、The Edge访问
片段。整体而言,因为曲目演唱本身就占去了大多数篇幅,所以本片算不上是传记式的纪
录片,而应该说借由访问与歌曲的穿插,加上适度的回忆曲线,交织成李欧纳柯恩的创作
心境、个人特质、文字美感。
李欧纳柯恩是个说话从容而优雅的老先生,不过年轻时候他的照片可都是一派忧郁但双眼
炯炯有神。他从前的模样其实有几分神似在《六人行》里饰演罗斯的大卫史威默,但更多
人说他像达斯汀霍夫曼与艾尔帕西诺的综合体。在众多歌手的访谈中,鲁菲斯温莱特与他
的初会那一段最是有趣。至于讲了最多次话的The Edge跟Bono,老实说废话真的有点多,
无怪乎在其他影评中被嫌了一顿。电影本身在音乐上当然无懈可击,而视觉上除了旧照片
旧影带之外,还剪入了许多他的手绘图画,可以说充分呈现了他艺术家的一面。他本人的
访谈有许多幽默与自嘲的时刻,而他讲述自己出家学禅当和尚的经历也令人莞尔。
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众人对他创作态度的描写。他们形容李欧纳柯恩在写作上的用功程
度是,他会花好几天重复检视歌词的每一行、每一个字;他会在写完之后花上几年的时间
修改、等待它直到觉得成熟为止,然后才发表之。他本人说,有时候觉得应该为一首歌写
十个不同的版本。因为你要把它们都写下来,然后丢掉它们,才能看到事情的全貌、才能
淬炼出最好的成果。他的天才是不断自我追寻自我琢磨完成的,而不是靠天启式的瞬间灵
感。或者就算得到天启灵感,他也要等一等,确定这真的是好东西再说。
再说音乐的部分。李欧纳柯恩的创作风格可以被连结到“民谣风”、“乡村歌手”、“吟
游诗人”等等词汇上,但是自称受他影响启发的后辈可是洒满各种乐界,包括庞克与摇滚
。事实上,从演唱会中各家歌手诠释他歌曲的风格差异之大可以得到印证:越是单纯的美
丽,越能包容多样的变化。这些歌我都找了他本人当初的原版来听过,有些几乎要认不出
来是同一首歌了。但是其中最核心的美,以及歌词的文字渲染力,我想才是串起这些表演
者的关键之因。
在曲目中,尼克凯弗演唱的《Suzanne》是我的最爱之一,这首融合暧昧情感与宗教意象
的曲子,其歌词颇堪玩味、费人猜疑。如果去查查IMDB你会发现,李欧纳柯恩的音乐被超
多电影拿来当作插曲,而《Suzanne》是最常出现的两者之一。另一首则是《Hallelajuh
》,你也许对它的名字不熟悉,但是看过《史瑞克》或《军火之王》的你一定对它的旋律
有印象。可惜的是这首歌没有收录在原声带中,因此演唱会里的三人合唱版只能在电影里
听到(至于单人版本请洽史瑞克电影原声带)。
片中你还会看到,有些歌手在舞台上的演唱是多么投入而陶醉。Anthony的《If It Be
Your Will》是那样虔诚动人,玛莎温莱特的《The Traitor》更是令我从头到尾悸动不已
。泰迪汤普森的《Tonight Will Be Fine》让我想起李安《断背山》的氛围,而真的在《
断背山》原声带里出现过的鲁菲斯温莱特与他的妹妹玛莎,几乎包办了演唱会中最精华的
演出。包括俏皮而令人浑身想摇摆的《Every Body Knows》、以及甜美的《Chelsea
Hotel No.2》,我最近极爱大声唱的一首曲子。
电影到了最后,茱莉克丽斯汀森与佩拉芭特拉的《Anthem》把你带上至柔至美的云颠,然
后是风格截然不同的《Tower Of Song》,由李欧纳柯恩本人与U2合作演出。这个版本虽
然有原唱者典型的嗓音与唱腔,但是从编曲气氛、伴奏到副歌,又都U2得那么浑然天成。
至于这样的风格是否获得赞赏,我只能说,以我个人失之偏颇的立场,实在没有发言的资
格...
回到最前面,我当初单纯是冲著U2而去看这场电影的。在片中Bono与The Edge的访谈里你
也不难发现,他们自己对于参与本片以及和李欧纳柯恩合作录音,何尝不是抱着歌迷面对
多年偶像的害羞与兴奋?他们在访谈中把他比喻为流行乐界的雪莱、流行乐界的济慈、流
行乐界的拜伦,极尽崇敬与赞扬之情。从前述对他创作态度的描写,我确实相信他追寻文
字极致之美的执著,与许多爱诗读诗为写诗而陷入痛苦孤独与疯狂的人是相同的。他说:
“雪莱曾写道:“诗人是不被承认的立法者”。当年在诗会的我们,甚至相信自己所做的
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事情。也许真的是如此,谁知道呢?”
也许真的是如此。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