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 尼古拉温丁黑芬:将血红还给残酷大街

楼主: quiff (酒吞童子)   2006-11-24 22:02:57
文/Quiff(原刊于金马抢鲜报)
出生于丹麦的尼古拉温丁黑芬在十一岁那年渡海赴美,他的大半青少年
时期都在纽约渡过。十四岁那年他与毕生最重要的启蒙电影《德州电锯
杀人狂》相遇,片中不轻易把血腥场面显露于观众面前,却能透过音效
设计来营造出阴郁晦涩的惊惧氛围,其电影风格深深影响了他日后作品
;也因此尼古拉的作品中每当面临关键场景,始终充斥了重金属吉他的
扭曲撕裂声响及轰隆低频音墙,在观众耳边不停回荡撞击。恐惧惊疑正
是他的拿手好戏,极其擅于以山雨欲来的紧绷步调来牢牢攫取观众的注
意力。
尼古拉对电影的浓厚兴趣或正可说是因家学渊源之故,其父安德斯黑芬
是丹麦电影界赫赫有名的剪接师、编剧与导演,更曾亲身参与《破浪而
出》、《在黑暗中漫舞》、《厄夜变奏曲》的制作。自幼耳濡目染之下
,喜爱马汀史柯西斯与布纽尔的尼古拉选择前往美国戏剧学院就读,并
随之一头栽进了电影的世界。1996年尼古拉推出首部电影《药头悲歌》
,片中结合了丹麦电影对于现实困境的关注,以及美国电影中的强烈感
染力,催生出此欧美混血的独特处女作,甫推出声势便一鸣惊人。
此后尼古拉的创作可分为三个路线。分别描述三个不同角色的《药头》
三部曲选择以丹麦哥本哈根的毒贩世界为舞台,均是将故事聚焦在单一
人物的遭遇上,摄影机亦步亦趋地捕捉下主角如何面对眼前接踵而来的
诸多难题;在创作时间横跨近十年的《药头》三部曲里,角色们或许彼
此穿插来去,但在观影上并无依照顺序的绝对必要,导演只以摄影风格
与叙事手法来作形式上的统一,故事情节则各自独立。要当作不同作品
单独审视亦无妨,合在一起观看更别有乐趣。
尼古拉的第二部作品《复仇之血》则是以六名角色为出发点来挑战多线
式叙事手法,当困苦生活与女友怀孕的焦虑双双向主角袭来,暴力成为
他唯一宣泄的出口。而尼古拉于2003年挟著功成名就的声势,大胆离家
至加拿大挑战英语电影世界,与《噩梦挽歌》编剧休伯塞尔比、《巴顿
芬克》男星约翰托特罗协力合作出首部英语长片《恐惧X档案》。片中
他扬弃了招牌的手持摄影,以大量录影带画面为基底,将现实与幻觉交
互剪辑出大卫林区式的心理惊悚剧。三种截然不同的叙事手法,贯穿其
中的便是尼古拉对恐惧与暴力的高明调度。
他的电影里不常出现血流成河的惊异影像、枪弹满天飞的荒谬光景,在
手持镜头的尾随跟拍之下,往往从头到尾就只是那么一声零星枪响,窜
进观众耳底却是如斯轰隆震惊、憾动人心。尼古拉从不刻意突显血腥画
面,但鲜红色调在他的电影里则随处可见,在地毯里、壁纸上、家俱中
放眼望去均是采用大红设计,不停钻刺著观众瞳孔,挤压心中即将爆发
的情绪界限。
承袭暴力美学之名的诸多近代导演中,不论是昆汀塔伦提诺、盖瑞奇、
保罗麦格根,甚至是成名已久的奥立佛史东,在他们的电影里暴力往往
只是一种宣泄夸饰的手段,而其中角色虽然形象鲜明、却也只能存活于
光影交逐的虚构世界之中,与现实生活始终脱轨失焦;尼古拉温丁黑芬
则不然。
就如同达顿兄弟或肯洛区始终着眼于劳工阶层、弱势族群与社会淘汰者
,尼古拉也同样地一直将镜头对准了某一边缘族群,捕捉他们的孤寂与
虚无、愤怒与悲痛,只是刚巧这群人的双手上均沾染了呛鼻烟硝与黏腻
血污。这些角色不是大秤分金、大碗吃肉的黑帮暴徒,他们都是一个活
生生、情感丰富的平凡人,随处可见的和善父亲、女儿、丈夫、长兄、
好友;只是当他们转过身来面对生活难题时,便成了地下世界里面目可
憎、神情狰狞的毒贩雏妓、舞厅保镳或亟欲复仇的商场警卫。
这些角色从不为黑吃黑、争权夺利而轻率拔枪相向,或许是女友怀孕、
妹妹受虐、妻子惨遭无情谋杀,又或许是亲见残虐行径而不禁出手相助
,尼古拉温丁黑芬把这群角色从银幕幻界中挪将出来,还给了喋血冷硬
的残酷大街,赋予他们在低贱营生背后的真实人生写照。尼古拉给了他
们血与肉,又再给了他们一个不得不扣下扳机的理由,而每一声枪响的
背后均藏着向无情世间反击的悲愤怒吼。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