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 独家专访娄烨王小帅:"禁片"的漫漫长途

楼主: justonle (just)   2006-09-08 12:42:21
※ [本文转录自 CrossStrait 看板]
作者: justonle (just) 看板: CrossStrait
标题: 独家专访娄烨王小帅:"禁片"的漫漫长途
时间: Thu Sep 7 21:50:42 2006
(转自上海文广传媒)
http://www.smg.cn/news/content.aspx?newsID=108906
独家专访娄烨王小帅:"禁片"的漫漫长途[图]
2006-9-6 10:06:14
  娄烨的遭遇,中国有许多导演其实都曾经历过。陈凯歌、张艺谋、王小帅、贾樟柯
,都曾带着自己的作品征战柏林、戛纳、威尼斯等各大国际影展,也都取得过令人瞩目
的成绩,然而许多在国外获奖的影片,在国内却无法通过审查,至今无法公映,为此娱
乐在线独家采访了娄烨和王小帅,来看看到底有“禁片”彻底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他们
又是为什么突然死亡的。
  今年5月,《颐和园》作为唯一一部参与金棕榈大奖角逐的华语电影,远征法国戛纳

  (娄烨:片名叫《颐和园》,我认为周伟和虞红最好的时刻,就是在颐和园的湖面
上,所有东西都是在一起的时候,肉体、精神、情感,内心,但那个时候可能就那么长
的时间。)
 
  剧中,郝蕾出演的女主角虞红离开家乡,离开初恋情人,从东北来到北京求学,并
很快与郭晓冬扮演的周伟陷入热恋。然而,两人的感情远非期望的那般甜蜜。混沌、背
叛、写就了一段爱恨情仇纠葛的情感之路。
  竞赛单元的19部影片中,《颐和园》被排在第一天放映,然而影片导演娄烨没有想
到的是,戛纳的金棕榈向他摇曳枝头的同时,国内却传来《颐和园》因技术不过关而被
退审的消息。
  (国家电影局制片处处长周建东:《颐和园》它是技术问题,不合格,没法审查,
没法作出审查决定。)
  (您当时看了这个片子吗?)
  (我看了。)
  (您是审查委员之一吗?)
  (对啊)
  (那是怎么个看不清呢?)
  (我说看不清就行了,怎么叫怎么个看不清呢,我还跟你说细节,哪几秒几分看不
清啊。看都看不了片子,这个片子看不清楚,怎么去做这个审查决定呢。电影本来是要
看画面的,画面都不清楚,看不清,听不清,怎么做这个审查决定呢。)
  官方退审《颐和园》的理由居然是“看不清”,这让导演娄烨有些难以接受,在他
看来,质疑一个导演的技术问题,可能就像质疑孔夫子不学无术那样可笑而讽刺。
  (娄烨:原则上说,他们审查完之后,给我们意见,然后我们尽量修改,在这里上
映,这是符合现行的电影管理条例,虽然我认为这个电影管理条例是不太合理的。如果
说他们拒绝审查这部影片,而且理由是技术上的,我是有疑问的,如果是技术的原因,
那么我对审片委员会的专业程度,我是质疑的,因为我是一个特别注重技术的导演。)
  退审究竟是因为技术问题,还是因为影片中涉及的性爱场景以及特殊时代背景,这
个话题成了今年戛纳电影节上,海外媒体关注的焦点。
  (娄烨:为什么把影片放在1989年,从80年代末开始,是因为那个时候我在北京,
我在大学里,我在谈恋爱。)
  因为涉及敏感内容和时代背景而被禁止公映的影片,其实早有先例。最近的例子恐
怕就是张艺谋导演根据余华同名小说而拍摄的影片《活着》。1994年,张艺谋带着被誉
为代表他艺术水平的巅峰之作的《活着》冲击戛纳国际电影节,一举夺得了当年仅次于
“金棕榈”大奖的评委会特别奖,并且为葛优赢得了戛纳影帝的称号。
  这部影片改变自余华的同名小说,影片通过一个小人物的命运贯穿着对一个特定历
史时期的深刻思考和反省。通俗平实的叙述手法,反映出数十年来中国老百姓那种"好死
不如赖活"的生活观,以及面对历史洪流的无奈和渺小,但是由于对政治运动荒谬性的嬉
笑怒骂式的批判,使得这部带有黑色喜剧色彩的佳作,遭到上映的禁令。
  《活着》从剧情到内容都与“色情、暴力”等硬性指标无关,而审查时踩到死线,
主要是由于它描写到了个体生命在某种特殊历史环境下所受到的不公对待,充满著对社
会的不满和控诉,基调比较灰暗。值得关注的是,描写“文革”的“伤痕文学”,早在
八十年代就开始迅速崛起并蔓延,这类内容的作品在纸质媒体和电视铺天盖地,而改编
自小说的电影却一直成为讳莫如深的禁区。这或许是因为,在过去精神粮食匮乏的年代
里,电视尚未普及,书本是知识分子的小众消遣,只有电影才是大众的娱乐品种,这种
原因导致了电影审查制度的过分严格和审慎;但是,电影审查制度似乎并没有因为经济
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得到改变,在中国电影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日益突飞猛进的今天,过于
严厉的内容审查,显然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娄烨:我干活的时候老是忘了这些“不许”,什么不能拍,什么能拍,这是我最
大的问题,也是我现在最大的麻烦,我试着下次做好点。)
  在戛纳的新闻发布会上,娄烨曾经表示,为了影片能够公映,他愿意根据国家电影
总局的要求做出修改和删节。然而他这充满期待的“下一次”,很可能却要等到五年之
后。因为未经审查而参加戛纳影展,娄烨已经违反国家电影总局的相关规定。
  (国家电影局制片处处长 周建东:说句实在的,这个影片没有审查通过,就参加
了影展,就是违反了电影管理条例,就这个意思,没有别的炒作的东西。)
  这一次违规的代价是惨痛的,然而在此之前,因为影片内容不过关,娄烨的电影作
品早已经历了被“禁”的命运。
  (娄烨:简单说,根本问题就是影检问题。从我个人来说,我尊重地区性的影检制
度,因为这不是我的问题,这是地区性的问题,作为一个艺术家,你应该尊重这个地区
对影片的审核,虽然我认为这种地区性的影片审核制度也是不合理的,但既然它存在,
你就必须尊重它,尽可能尊重它。但这个协商特别困难,从我个人经历来说,第一次协
商,1993年的《周末情人》我们用了两年时间,成功了,影片许可上映。第二次,苏州
河失败了,到今天为止,《苏州河》还不能在中国上映。)
  苏州河是娄烨2000年的电影作品,影片用略带压抑的语调叙述了一个悲剧爱情故事
,用迷离而略带怪诞的影像,探讨了爱的执著和爱的意义。当《苏州河》一举获得荷兰
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日本银座影展大奖之后,便陷入了不得公映的禁令之中
。与《苏州河》命运相似的,可以追溯到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
  《鬼子来了》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末期河北山海关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村民马大三
受一位神秘的抗日义士之托,看管一名被俘的日军和一名汉奸中国翻译。不料原本答应
三天后来取人的义士一去不回,而马大三和村民们在养活了两个战俘半年之后,阴差阳
错地犯下东郭先生的错误:他们答应了俘虏提出的条件,用两人的自由为全村换回四车
粮食。但是当村民兴高采烈地为这笔交易而庆祝时,欢宴化作了屠场。
  一番嗜血后,日军接到了投降的命令。唯一幸存下来的马大三疯狂地冲入日俘营,
大开杀戒。一番复仇之后,马大三因为违反停战协定被处以死刑,行刑的正是那名被他
照顾了半年的日军俘虏。
  《鬼子来了》是姜文在成功执导《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后第二部电影作品,影片在
题材的深刻性与影像的丰富性上都达到了姜文电影创作的又一个高峰。2000年5月,这部
电影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2002年4月,《鬼子来了》在日本公映,取得了空前的
票房成功,也开创了21世纪华语电影热映东瀛的先例。但是由于姜文是在未经国家电影
局正式审查的情况下私自出国参赛,违反了《国家电影管理条例》的规定,因此崇高的
荣誉也无法打动电影局领导的心,迄今为止,《鬼子来了》也未能与内地观众见面。类
似的问题,在此后的“第六代”导演身上似乎有着愈演愈烈的势头。
  《小武》是贾樟柯的成名作,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小武的扒手的故事。这部影片为贾
樟柯在国际影展上赢得了数项大奖,让他在国际影坛一举成名的同时,也为他带来了一
纸禁拍令和漫长的“地下电影”生涯。
  《小武》违规的原因,也是因为没有送交国家电影局审查就送出国外参加比赛,而
且也没有通过任何电影厂进行拍摄。他从香港一家公司获得了30万元的拍摄资金,基本
与本土电影市场没有发生任何关系。除了《小武》,贾樟柯的第二部作品《站台》、第
三部作品《任逍遥》,以及王小帅的《十七岁的自行车》都是在海外投资的背景下拍摄而
成的。
  (王小帅:因为我们之前都是计划经济的时代,电影也是这样,虽然各个领域都开
放了,但电影始终是计划经济,其实是滞缓了很多,所以就造成我们这些人起来,跟现
在这种DV啊、高科技结合起来,电影的门槛其实在变低。)
  王小帅,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当年他的代表作《十七岁的自行车》也是在没
有拿到审片结论之前便携片参加了柏林国际电影节,并赢得了一尊银熊奖,从此沦为“
地下影像”。在他和贾樟柯等一批“地下导演”投身电影创作的九十年代末,“独立电
影”的概念已经开始悄然流行。当时,随着中国由计划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昔
日被国家垄断的电影工业,已经不可能从国家那里获得更多的扶持,在越来越有限的国
家电影资本的现实下,相比艺术电影、商业电影,主旋律影片更吸引著国家始终不渝的
兴趣,再加上主旋律影片在市场面前的脆弱,更加强了国家对其投资的力度。在这样一
个背景下,刚刚起步的“第六代”导演,无形中成了被抛向市场的商业大潮中的“孤儿
”。
  (王小帅:这个时候我们也想拍电影,但是拍了以后可能跟一些规矩、或者一些章
法不太合拍,所以造成当年有一种所谓“地下”的状态,使得我们的电影没有办法上演
。)
  对贾樟柯、王小帅们而言,像张艺谋、陈凯歌那样辗转边远省区,去实现电影理想
的经历已经不可复制,他们的目光,自然会投向那些急于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的海外资本
。由于有了海外资金的介入,贾樟柯、王小帅可以更加“独立”地制作自己的电影,电
影市场也可以由国内转向国外,所以他们不用担心成本能否收回和能否在电影院里上映
,也不用在乎影片的主题是否照顾禁区,因为影片只要在国外电影节上获奖,就可以打
开海外的艺术电影市场。而他们这一时期电影作品的命运,也往往由于资金来源和私自
送国外影展参评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从而流于“地下”。
  (王小帅:现在来说好一点了,电影产业化了,其实从计划经济里走出来了,所以
现在主要的命题都是在讲市场,怎么开拓市场,怎么把老百姓再吸引到电影院里来,这
么一个主要的命题,所以所谓的“地上”“地下”,当年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已经产
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3年10月到11月间,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先后发布了四条电影审查、立项
、发行等方面的暂行规定,开始允许外资进入中国电影制片领域,非国有制片公司,在
拍过两次影片之后,也可以申请长期摄制许可証。这次的改革,使得“合资片”和“外
资片”得到了体制内、合法化的认可,也是市场逐步开放的体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王小帅的《青红》,娄烨的《紫蝴蝶》等作品才得以浮出水面、走到地上,获得了公
开放映的渠道。但不容忽视的是,相对电影生产的市场化运作,在消费渠道却保持计划
经济的作风,电影的放映权依然是高度垄断,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也时常让娄烨这样的
导演感到困扰。
  (娄烨:我认为任何一个导演都可以参加电影节,不需要官方许可。很多国家用电
影分级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既能保証创作自由,又能控制这种创作自由不影响到一个
社会受众,把社会受众分离开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工作,你可以把分级制度有所区别
,每个国家的分级制都有很微妙的区别。不是一个一致性的东西,完全可以通过分级制
来控制整个中国地区,采取符合中国国情的分级制。)
  当娄烨把自己在戛纳的遭遇都归结到中国电影审查制度的时候,已经被全球很多国
家推广的电影分级制,在娄烨的心目中,变得迫切起来。而这也正是许多有过“禁片”
遭遇的导演的普遍诉求。
  (王小帅:就是慢慢的,艺术是不是独立于意识形态之外,创作者能不能自由创作
,这个怎么去管理,从国家行政机构怎么去面对艺术创作,这方面的区别,在国外来说
,艺术是比较自由的,个人表达是比较受尊重的,如果具体在内容上必须有一些约束的
话,在有些国家就是分级,就是我让不同类型的人来看,分级类型分得死的话,观众面
就小,这样你制片人和投资人自己去考虑我要拍什么电影,我要拍更多人看的挣更多钱
,还是我要表达一种想法,哪怕观众受到限制。)
  日益市场化的电影业依然需要把关人,对内容的把关,其实就是对市场的把关和细
分,如何才能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既保护导演艺术创作激情和自由,又兼顾
影片内容质量,恐怕是当下的中国电影必须要解决的一个瓶颈问题。
  (王小帅:我觉得现在如果要市场的话,就是要把市场分流,把观众的兴趣点找出
来,有些兴趣点在哪里,有些可以培养去看俱乐部式的电影,有些可以去看商业电影,
可以把这个市场细分,然后在创作上给予最大限度的自由。)
  (娄烨:中国艺术的发展,中国电影的发展,需要进入到这个阶段,没有时间等太
长时间了,否则中国电影很难健康的发展下去。比如现在20岁的导演他们要面对的,我
不希望是我面对的事情,他们在拍他们第一部第二部影片的时候,应该比我们拍的时候
要自由,这是我希望做到的。)
  
楼主: justonle (just)   2006-09-08 12:46:00
可见张艺谋陈凯歌们的"堕落",其实和大环境有关 迫不得已
楼主: justonle (just)   2006-09-08 12:48:00
虽然活着这本小说可以公开贩卖,要拍成电影要进行烦琐审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