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Artfilm 看板]
作者: Herreweghe (我只爱我小笨蛋) 看板: Artfilm
标题: [影评] 刺杀尼克森 The Assassination of Richard Nixon
时间: Wed Jun 28 23:05:04 2006
先不讨论电影本身,刺杀尼克森是部很有趣的片子。还记得当初第一支预告片出现在网络
上时,Sean Penn刚成为奥斯卡新科影帝,处于演艺生涯的颠峰状态。而集合了包括 Penn
、 Naomi Watts、Don Cheadle与Jack Thompson的豪华阵容,也让这样一部相对非主流的
小品电影充满吸引力。只是突然间,这部电影静悄悄的上映,静悄悄的下档。就连台湾也
仅是在几家艺术电影院简单上映后便准备迎接小银幕。究竟是为什么这样一部理论上潜力
无穷的电影,会形成今天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其实在看了电影后,答案已是呼之欲出。
刺杀尼克森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拥有超出同类型电影的制作与演员。的确,你可以说这些
演员本来就不是一线的票房明星,但至少在演技上,这也应该算是独立制作能找到的最好
组合,而演员也成为这部电影最大的资产。 Jack Thompson的戏份虽然不重,但仍然成功
扮演好一个虽然狡诈但仍带有一丝善心的商人; Don Cheadle一向是可靠的配角演员,他
的Bonny虽除于不佳的环境,但仍保有良好幽默感与价值观;Naomi Watts在这部电影之前
已经在灵魂的重量中与 Sean Penn有过合作经验,但在这里两个人的火花却较不明确(或
许也是两人关系的设定所导致),而她的角色戏份虽是四个主要演员中最少的一位,但角
色本身那份疲劳与无奈却也传达的相当明确。
只是终究来说,这部电影还是 Sean Penn一个人的电影。而他也再次证明,他是中生代最
好的男演员之一。整部电影几乎每一幕都有他的存在,而在这样令人窒息的压力下,他仍
然可以把一个偏执又价值扭曲的角色演的丝丝入扣,甚至为他争取到一丝或许不甚应得的
尊重与同情,这点令人不得不敬佩。
制作上,这部电影的摄影相当成功,除了营造出电影所属时代的质感外,较写实的用色与
光影运用也为电影本身的压迫感添加不少份量。配乐是电影相当特别的一环,大量运用贝
多芬钢琴第五号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原先宁静的音乐却让电影本身的那份绝望显得更加真
实,效果十分突出。虽然电影本身成本不高,但在搭景上感觉的出来十分用心,值得嘉许
。
但到头来,传记电影最重要的,还是角色本身。我们要不对角色产生连结,要不从角色身
上学习成长。而刺杀尼克森两者都没有。说我是资本主义的走狗也罢,但在电影里,
Samuel J. Bicke从未让我感到认同。他的处境或许值得同情,但他的所作所为却肯定不
值(之所以称为"社会"价值观是有原因的)。或许可以说,他的行为与思考逻辑是在一种
扭曲的框架下,正直人所做出的正常反应。但问题是,整部电影里,他从未被这个社会真
正欺压,反而观众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看到他不断去怨天尤人,责怪周围的一切。也因此
,他只会让人感到可悲,却无法让人感到可怜。这样的角色除了做为借镜,我实在想不出
吸引人的地方。
或许会造成这样的情形,有很大一部份原因要归咎于剧本。编剧Kevin Kennedy与导演
Niels Mueller在电影里不断透过角色强调他的可悲,他的无力,他的愤怒与绝望。但他
们却从未想过,让人去理解或同情这个角色。举Dan DeLillo在小说Libra中描绘Lee
Harvey Oswald为例。Oswald无疑精神上有问题,但DeLillo却透过各种技巧,让读者能够
理解Oswald之所以这样思考的理由,也因此尽管Oswald最后做出无可挽回的决定,读者还
是可以理解这一切背后的原因。但现在呢?Kevin Kennedy与Niels Mueller呈现一个充满
缺陷的角色。但他们既不把角色的行为合理化,也不提供角色行为异常的理由。社会压迫
?整部电影中看不到一刻是主角真正受到歧视或严重的不公平对待。也因此,整部电影反
而在过程中逐渐摧毁自己的可信度,到头来,最后的结局或许反而是整部电影唯一值得同
情之处。
而 Niels Mueller在执导上也出了问题。他拼命想要强调故事的悲剧性,想要制造那份绝
望之情,希望透过这样的绝望合理化主角的所作所为。但问题是,绝望或许可以合理化作
为,绝望本身却无法被合理化。于是, Mueller拼命煽风点火,越是如此反效果却越明显
,而近似停滞的步调更让电影显得无比冗长。随着主角走向偏激,观众也开始走向崩溃。
到头来,除了无比的空虚,观众还是什么都没得到。
实在很可惜,这样的好制作,却是包装这样的一个故事。到头来,这部电影给我们的教训
是:在拯救一个人前,请先断定他是否值得拯救。而明显的,这部电影的主角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