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应该是要写《断背山》的,只是这部电影的后劲实在太强,
观后ㄧ星期我仍未厘清那种杂陈的味道。
所以先写个轻松ㄧ点的片子
看了好几部电影,不写点东西对不大起我的蓝色小朋友们
以下 正文开始
从李安“卧虎藏龙”起,便带动了一股以武侠片抢攻欧美滩头的风潮。
“卧虎藏龙”打斗画面如对舞,杨紫琼和章子怡对武刀光剑影却如剑舞;
李慕白一袭白衣立于碧绿翠竹,绿白相映更见诗意。
但戏完后走出戏院,我在连三喝采后反倒若有所失,
低着头我默默在想,好像少了些什么,闷闷的却说不出来。
张艺谋“英雄”是又去戏院捧场了,
剧中色彩美学的玩弄让人赞叹,但其中情感太过激烈且戏剧化,我难以共鸣。
“十面埋伏”又是一部色彩调合甚美的作品,也就如此而已──
观后甚是不喜,也让我对这一风的武侠片彻底失望。
直到今天看了“霍元甲”,我才想起了,那时看完“卧虎藏龙”后怅然所失的是什么─
那是一种精神、一种热血澎湃、一种呐喊、
一种以优雅谦和凌驾群雄的生命气概。
他的剧情很是简单,没有大漠奔驰、没有相爱不渝,
就只有武师对战、擂台竞技,但这样反而更见真实─
脱离了小说中传奇浪漫的江湖世界,“霍元甲”一刀一拳的还原出一个现实的社会─
这是生活,中下阶级的血泪生活
霍元甲并没有高深的学问,
他身边也没有智者隐士,更不会凭空挖出ㄧ本武学宝典。
教育他的是寡言的父亲、温和慈爱的母亲、仕途不展而转而从商的挚友,
甚至是乡下ㄧ位盲姑娘,以及自身的惨痛经历和教训。
他说的每ㄧ句话都很简朴,没有太深的文辞琢磨:“活着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
“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但是句句都是哲理。
他穿着朴素,身材也不惊人,站在擂台上面对比自己高壮的对手,
攻守自若,拱手作礼,却更见雍容气度。
他,以及他身边的朋友、亲人,都只是中下社会中的小人物。
但当昔日的忠孝节义溶入血脉,当生活的苦难成了焠炼,
他们的行事、处世、以及生死交关时的抉择,都足以堪称大侠风范。
当微笑着踏着蹒跚步伐的霍元甲再次上台,
他眼中流露出的是对生死的了然与抉择,孟子“舍生取义”当见于此。
当霍元甲留活路给他的对手,
终于暸悟“不杀”之中的尊重和仁慈,
他真正做到“以武会友”而使对手心甘情愿的奉他为赢家。
那时,东亚病夫的辱名无须再多做任何辩解,
擂台上儒雅的白色身影自说明了中华男儿的韧性。
我想,我终于想起多年前我所失落的是什么。
对于中国的武侠,我所感动的从不是飘然欲飞的水上飘草上飞轻功,
不是滴水伤人或暗器凌风、更不是儿女缠绵爱的你死我活。
犹记得小六读金庸《神雕侠侣》,
郭靖跃上城墙,三箭破箭、破弓、断蒙古大纛,让我拍案大声叫好。
或许从那之后,那三箭就是我一直追寻的侠客精神。
武术从不是以噱头惊人,之中的圆融可鼎立天地,中庸而不卑不亢;
郭靖那三箭表现的气节更甚九阴真经的千百种功夫,
今日,霍元甲以所学痛击东亚病夫的耻名,
雍容大度的展现了武学的真正意涵,
站在擂台上,使对手心服口服的不只是“技”,还有他的人格展现─
那时,看着白衣翩翩而立的霍元甲,我终于想起了那遗忘许久的四个字─
“侠之大者”。
再来几句闲话
个人甚不喜某号称音乐才子、满口不离性器官字眼的家伙,他要为此电影作主题曲也是很让人无力
第一次散场后那么急着夺门而出
结果发现全场观众几乎没有任何人还留在座位上,全往外走...
“妈呀!这样散场要走到什么时候”
心里这样哀鸣,然后开始听到某恐怖前奏
(又要开始磨刀霍霍向猪羊了吗)
正这么想
戏院就把片尾曲给切了
感谢主,我这辈子没这么感谢会卡主题曲的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