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听到【吉屋出租】,是出自【六人行】里的钱德之口,对这部剧毫无概念,只
知道它必然是一部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名剧,而这就是我看电影前的所有认识。
开场是一首非常好听的八重唱,虽然无关,但这让我想到【爱是您爱是我】,令人
振奋的片头曲总能让电影旗开得胜,光是这首歌,就让我有购买原声带的冲动。
不过,那股上升的气燄在曲子结束的瞬间,马上消逝冷场。
大约半小时后,我确认了气氛的上扬与连带的瞬间冷却并非我的错觉,而是本片中
确实存在的节奏空洞,作为一部音乐剧的改编电影,我不确定这样的空洞是否合宜
或有意义,但我相信这是一种创作上的缺陷,而这样的缺陷,很可能直接来自本片
的导演,克里斯哥伦布。
哥伦布不尽然是个失职的导演,他也拥有不少佳作,如【小鬼当家】、【窈窕奶爸
】、【亲亲小妈】,但他最大的问题在于,他总是以一模一样的节奏感、桥段分割
与运镜来处理电影,所以你会在【哈利波特:神祕的魔法石】里找到【小鬼当家】
的感觉,或者在【变人】里找到【亲亲小妈】的片段。
如今,【吉屋出租】作为一部期望结合音乐剧与电影特性的作品,哥伦布使用的技
法却依旧不变。
我忍不住想到【芝加哥】与【红磨坊】,同样具有百老汇/舞台剧元素的作品,即
便此两者的风格如此不同,它们却拥有着“把银幕当舞台处理”的共同特征;实体
舞台表演为了克服与观众的视觉距离,必须以巧妙的动线编排与大幅的肢体语言吸
引观众,电影则可运用特写、剪接与其他效果来提升戏剧张力,而【芝加哥】与【
红磨坊】皆可作为舞台/电影的良好结合范例。
而【吉屋出租】却是很明显的失败对照组,细观哥伦布成功的作品,全部不靠剪接
或形式取胜,而是在平稳的叙事中佐以实力派演员的精湛演出,这样的模式基本上
不会在歌舞剧中产生,歌舞剧需要更丰富的视觉元素,剪接与取镜的角色由此提升
,而这也是哥伦布最不专精的一项技能。
所以你会看到马克与罗杰两人在天台上声嘶力竭地深情对唱,肢体表现却僵硬平板
不知所措,这时你会期待导演学习音乐录影带的手法让画面显得灵活精彩,问题是
哥伦布就是不吃这一套—或者说,不懂这一套—我甚至觉得,把许多【女模煞】里
出现的剪接法借过来都能让本片妙趣横生,甚至该让麦克贝跨界试身手,人家本来
就是音乐录影带大师,搞不好【吉屋出租】比【绝地再生】更适合他呢!
电影行至中段,我尝试着闭起眼睛欣赏,然后彻底地被音乐说服著,舍弃了影像反
而让这部“电影”更吸引人,短小的篇幅无法尽数爱滋患者的绝望、波西米亚与资
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对立与矛盾、爱情之中理想与现实的胶着、边缘人的困境与希望
,僵化的影像让明显通过精巧设计的幻想探戈与餐厅之舞皆被牺牲,我怀疑片中马
克的胶卷都比哥伦布的作品有活力!
简言之,倘若你真的很爱原版音乐剧,又希望在大银幕与杜比音响之下享受音乐,
你可以来看本片,尽力忽视哥伦布颇为失当的执导手法,纯粹地享受音乐和剧中人
物极为零散但颇为抢眼的演出,如此应能得到水准以上的乐趣,你无法在此看到并
驾于【芝加哥】的佳构,但你至少可以品尝杜比音响之下立体动人的畅快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