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的经历没什么好说嘴的,我就是个医二代,所以只能拿爸爸出来说嘴。
家父高中重考一次,大学重考一次,役期两年后重考一次才当上赖院长学弟。
算一算,他进入医界的时间刚好落在健保初期,晚他同辈人10年左右。
本来他想待在母校训练,结果第一次专科考试因为改卷出包,他名落孙山。
只好用外面代训名额回去,然后又被大老不爽,所以不能留在成大。
即便他那时想要走冷门的小儿心脏外科。
我的爷爷是唐荣铁工厂基层员工,奶奶是家庭主妇兼菜市场成衣贩。
所以父亲在医界是所谓无亲无故。出来的时候台湾医疗黄金潮早已经结束。
民国92年,父亲和银行贷款3000多万元,在南部乡下草创。
经营到现在小有规模,一年大约600+,还能让儿女出国唸书。
我和小一岁的妹妹都录取了英国的医学系。
父亲说过一句话:“一个行业好不好,看父母会不会要孩子走就知道。”
薪资方面台湾医生,在20岁的我看来,要领超过平均的薪水其实不困难。
像我家最近开出一个职位,用半合作方式征医师,父亲属意的是年轻一点的医师,
但是因为是在乡下的关系,年轻一代多半不愿意屈就。
薪资方面其实真的还可以,像现在一个服务医师一个礼拜三诊,月收大概10w左右。
其他的时间听说都在玩股票。
如果是独立诊段的话,另一个医生一周六诊,差不多是30-40+。
我一直都很疑惑,为什么很多年轻一代的医生宁愿死守都市职缺,也不愿到乡下服务。
像我就很想在乡下就业。我所住的地点,很多老一辈的医师再过几年后就会退休,现在都
进入半做半休的状态,结果空出来的饼,都没有年轻医师想要去抢。机会永远都在,只是
每个年代的机会形式不同。如同我父亲那一代在都市开业就是在红海中灭顶,乡村才有机会续存。
放眼先进国家之列,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美国这样对医师开出这样优渥的条件。
但这样的薪资,却是牺牲了整体社会利益所达成的。
我不希望看到一个医疗系统,会让救护车司机在认为病患无法负担高昂的收费时,选择
直接驱车离去。台湾所给医生的薪水大概是和日本、英国同一个等级,换算台湾物价,
比上述两个国家还好过了。
健保在我看来是一个立意良好的系统。医界的对它的批评声浪,往往会让我想起二战后
NHS初创的时期,英国医界的批评声浪那时也是不断。
但是健保和NHS对其所属国家的贡献,整体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
医生这个行业,说到底,就是求稳。风光的科技业,就像教主说的,没跟上那波就如咸鱼一般,也不会大富大贵。
Business cycle所带来的动荡,对医师影响不大,对其他行业却时常是致命性的。
算一算时间,金融风暴又准备再来了,我这届的大学毕业生又要愁云惨雾了。
纽约打工族大概要哭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