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w.news.yahoo.com/实习医师进产房-见胎儿出生竟晕倒-063000330.html
实习医师进产房 见胎儿出生竟晕倒
作者: 记者游婉琪/台北报导 | 联合新闻网 – 2014年2月9日 下午2:30实习医师第一次
看到胎儿出生竟然晕倒、帮病人插管手足无措,面对急救无效病人,却不知如何面对哭哭
啼啼的家属。医学界近年也观察到这个现象,陆续将反思、生死学等融入教学,让学生除
了医学专业,能有更健全的心理可面对生死。
只教“医生” 很少教“死亡”
长期在急诊室看遍生死瞬间的台大医师柯文哲,之前在一场校园演讲中提到,医学教育教
学生如何“医生”,却很少教“死亡”,导致学生毕业行医后,常无法面对病人的死亡。
台北医学大学几年前开始把“反思”列为学生必要能力之一。马偕医学院护理系与医学系
通识教育中心更规画一系列“天地人心”全人教育课程,还请安宁医疗之父赖允亮开设“
生死学”。阳明大学则融入临床实务个案,带领学生面对生死。
北医麻醉科医师陈建宇说,医学生进入医院临床实习前,接受过四、五年医学专业训练。
但每年仍会发生大男生在产房中,第一次看到胎儿出生晕倒;还有人第一次帮病人插管,
紧张到手足无措,或是看见病人急救无效,却不知如何面对哭哭啼啼的家属。
陈建宇表示,过去医学系教育比较偏向“学徒制”,医生养成过程就是不断复制前人模式
。他举例,一名医生一个上午可能要查看100位病人,过程常只是对着实习医生解释,跟
病人、家属丝毫没有任何眼神接触。
父亲遗体旁 幼童惊吓无人安抚
但医学系学生进入实习后,第一次急救、插管、心脏按压,都是很大的冲击。就曾有学生
在反思写作中提到,某天一名工安受伤的工人被送到医院,送医前已经无生命迹象,经过
众人半个多小时急救仍回天乏术。死者太太带着两名年幼孩子到医院抱着先生遗体痛哭时
,年幼孩子却在一旁惊吓无助。
这一幕深深烙印在一旁的学生脑海中,但学生当下却只能看着主治医师,以专业却不带任
何情感的口吻,向家属说明急救无效。陈建宇会试着带领学生在课堂讨论,年幼孩童适不
适合出现在父亲刚过世的遗体旁?急诊室的医护人员有没有办法多花五分钟安抚家属情绪
?实习医生能不能先把小朋友带到医院外买糖果转移注意力?可能医护人员当下的一个细
微的关怀,就能让这两名孩童年幼的心灵,减少伤痛。
他坦承,起初推动反思写作课程时,学生的反弹颇大,但他期望,“假如全台有三分之一
的医生,可以保持着对病人最原始的关怀,台湾的医疗体系依然还是很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