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闻这个词汇,大概是半年前吧,依然是在茶桌上。
记得那天的茶很苦涩,音乐没有歌声,是纯粹的旋律,只是不清脆,也不高昂,反而有有一
点悬疑的味道。
也许是因为气氛,友人开了一个话题。
“篮仔姑,听过吗?”
说是在台湾,只有鹿港有的习俗
我开始到处问长辈,却没有人听过。
竟然没有人听过,那究竟是多久前的东西?
那个,是一个已经完全断掉的习俗。
是的,是习俗,并不是传说。
直到前一阵子,在与邻居一对老夫妇闲聊那洋楼门面的水泥雕字。
那老夫妇刚好认识一个老雕字师傅,过去曾经请他来修过门面雕字,但那也是民国72年的事
了,我都还没出生。
据说,那是现在几乎断了的工艺,现在若还有,那做法也与以前大不相同,那个老师傅,今
年已经九十多岁,早就退休了。
现在的招牌都要花俏、够吸引人,于是那种朴实的水泥雕字就渐渐被淘汰。
所以他退休前,其实就没做那门面的水泥雕字了,而是转去做墓碑的雕字,许多师傅都是跟
他一样的选择。
跑去做墓碑就更不可能回来了,就算有人家门面想再做那雕字,也不好去请个做墓碑的人来
做,那就是哪里怪怪的。
于是,这门工艺只好走向断种。
闲谈时谈到那老师傅的妻子,说当年,她是会在中秋主持篮仔姑仪式的。
那个神秘的,现在鹿港已罕有人知的古老习俗。
我找到有人知道的了。
那是过去鹿港,一个稍微有些邪性的,属于孩子们的,在中秋节才会玩的“游戏”。
当时的中秋节还不盛行烤肉,当年的鹿港人,在中秋节的夜晚,女孩就玩“关篮仔姑”,男
孩就玩“关扫帚神”。
这两个活动其实像极了碟仙,是一种请灵的游戏。
整个镇的人一起请灵,这是一种多疯狂的事?
篮仔姑是一个悲伤的故事,篮仔姑是个父母早逝的小女孩,自小与长兄相依为命。
只是那长兄成家后,妻子不喜欢篮仔姑,她用尽各种法子凌虐年幼的篮仔姑,甚至不让她进
家门睡觉,夜晚她只好躲在猪圈避寒,只是年幼的她终是熬不过,结束了短暂的人生。
后来鹿港未出嫁的女孩就会在中秋夜玩起“关篮仔姑”,用一个新妇仔篮,用一个小娃娃,
再用一条帕子系在篮子把手上,篮内则摆着各式的胭脂、花粉、玩具等供品,然后由一名少
女点上香,从猪圈迎请篮仔姑的降临。
之后将香插在篮子上,由两名女孩坐在篮子旁,眼蒙黑布,双手扶篮,周围的其他人齐唱:
“篮仔姑,篮仔姨,牵花枝,少年时,现时也未嫁,今年姑仔才三岁。三岁姑,来坐土,四
岁姊,来坐椅。坐椅听,讲分明,分阮听,清茶清果子。食槟榔,黑嘴齿,槟榔心,荖叶藤
,好吃不分因,分阮三姑娘仔正是亲。亲佬亲,亲荳藤,荳藤白波波,小路通奈何,奈何好
景致;也有花,也有粉,也有胭脂点嘴唇,白衫黑领罩,乌金罩万字,万字罩手牌,紧紧催
,紧紧到。行到瘾龟桥,脚也摇,手也摇,行到六角庄,脚也酸,手也酸;行到花园花就香
,行到酒店面就红。猪稠公、扫帚婆,带阮三姑娘仔来 迌。”
唱着唱着篮仔姑就上身了,接着就能开始问事,问一些少女心事。
期间万不可喊“嫂子来了”,那是禁忌,篮仔姑因嫂子而死,祂怕、祂恨,喊了会发生什么
事,不可预料。
另一头男孩子玩的“关扫帚神”就可爱得多了,男孩子们抓着扫帚,请扫帚神上身,然后就
开始点着头扫地去去了。
不把地扫得干干净净都不停的。
而这两个习俗为什么从鹿港消失,有许多说法。
也许是因为终是有点邪性的游戏,一些父母不让孩子碰,玩的人变少,久了就被遗忘了。
也有人说,后来流行烤肉,烤肉比请神灵香多了、好吃多了,谁还要玩?
而有少数一两个长辈说,是当年发生了一些事,所以才没有人再玩的...
至于什么事,我没有打听出来,毕竟知道且玩过当年篮仔姑的人,年纪都很大了,许多人也
不在了,剩下的还在世的不多,也记不清、讲不明了。
注:篮仔姑在很多地方都有类似习俗,但故事与仪式稍有不同,唱的歌谣也不同,但鹿港的
应该是我记下的这个版本,至于曲调怎么唱,现在找到的好像是后来再编的版本,跟当初有
些不同,原版的应该是已经失传,问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