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UYC (静心)
2025-01-19 06:21:30我先以一个伴侣间的对话为例:
伴侣A 一边顾小孩,同时又看到一堆碗在水槽里没洗,
气的唸另一半不帮忙家事。
伴侣B 说:当初是你说要生小孩的,而且生之前你说你会打理一切,
现在又跟我抱怨,我就看你有多厉害。
伴侣A听了更怒,语气上升,大声骂人。
伴侣B回:你再大声啊,我没差啊,你可以再大声没关系啊!
(我相信任何人都已知这对话不会有好结果)
请试想,若你是伴侣 A 会有何感受?
***
很多人在提情绪价值、在乎自己的感受有否被接住,这些都是 "成年人" 的心声;
同理,【小孩子】也有同等的需求,希望自己的情绪感受可以被同理与回应。
所以原PO 的孩子会打爸爸,我不会意外,因他在抗议、表达不舒服。
***
以心理专业的角度,我认为原PO的内文里,重点并非孩子几岁、有否能力穿脱衣裤,
而是身为一个父亲,如何和小孩说话。
我们先撇开年纪和身份,单纯看这样的句子:
: “我看你要演到什么时候?”
: “不要假了”
: “你这是耍赖”
: “再演啊...”
在职场里,若说话者 "持续性" 地以这样的语气和沟通方式对待工作同仁,
该同仁是可以去申诉职场霸凌的。
不管背后的立意有多良善,只要自己的言行造成对方的不舒服,hurt即已造成。
***
我想先肯定原PO有正视孩子的情绪,并很高兴看到你有想帮助孩子理解情绪,
因为这件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在心理学上,有做过一个知名的实验,反映了婴孩与照顾者之间的互动会影响
到他/她成人后的依附类型(如:焦虑型、逃避型等);所以请不要以为小孩
没有记忆,或是只发生一次或少数几次的事件对孩子没有影响。
以我在临床上看到的案例,所有前来咨询的成年人,
98% 都带着原生家庭的阴影或创伤;
不管是三四十岁还是近六十岁,脑海始终会记得过去的某个画面或片段、
父母的反应、某个语句动作、甚至一个叹气、一个眼神………
即使他们不记得前后的对话脉络,但他们仍会记得当时被对待的 "感觉”。
这些感觉会烙印在他们心里很久,是慢慢渗透的,内化了父母长年对待他
们的方式,形塑成他们的自我概念,影响到他们的人际关系、感情关系、
和自己的关系,当然还有
好烦,为什么永远是父母亲造成小孩的阴影,小孩就不会造成父母亲的阴影,小孩的回应也会造成父母亲的阴影好嘛!不要说他是小孩他不懂,一样的话后3岁讲到12岁,还是一样的回答,甚至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回复更加尖锐。我只能说,父母亲也要注意自己的身心状况。
父母当然要随时关顾自己,但切记亲子间的权力关系不对等。有权者应加倍谨慎
家庭的权力分配是在父母手上啊,没权力的是要造成什么阴影?
人们天然就是同情弱势,家长和小孩之间,小孩说什么话,给什么回应,家长就该自我消化,不然这么多年就是白活。要不就是小孩是自己教的,肯定是家长教的有问题,不然小孩怎么会给这种回应。
这跟同情没关系,现代社会体制上就是比较保护弱势,因为他们资本较少也更易受害,正如劳工法的初衷是保障劳工而非资方
算了,反正就是提醒有相同感受的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心理状况,多跟伴侣讨论自己的感受。觉得受伤也可以正视自己的心情,不需要永远坚强打不倒,在你的任何身份之下,你只是单纯的你自己。所谓一样的话,是指同一个要求,但用过不同的方式提议、让步,却还是达不到要求。举个例,从三岁要求他用餐具,买过许多不同餐具,接受他不喜欢筷子,但是,他到12岁了,正餐还是时不时用手抓东西吃。找专业者咨询?所谓的专业者是指教育学家?心理医生?学校老师?
不是父母教的不然是谁教的?都是坏朋友带坏他,造成爸妈阴影吗?笑烂欸
也有人认为这无伤大雅,他喜欢用手吃饭就用手啊,有什么关系呢?如果在这个逻辑下,他只要不犯法,不伤害别人,不造成别人的麻烦,他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啊,那干嘛寻求协助?我不是说不必寻求协助,我只是疑惑。因为我觉得病从口入,他本身也没有洗手的习惯,都是我提醒他才会去洗,我如果不说,他就不洗。我试过不说,等他上桌吃第一口再提醒,但那时他就不开心,洗完手回来就拉着脸。
哦,讲一个我的阴影好了,不过大概说了也是我被质疑。他常常diss我煮的饭,不是很直白的说他不喜欢,他会看到菜色就啧一声,或是只吃白饭配肉松。越是用心学的菜色,端上桌来越会一口都不吃。
挖饭吃这件事会啊,因为他会要求买海苔,然后就要做饭团。其实我也不想含扣他点的东西,但他不是要吃速食,就是要吃烧烤,这一星期吃一次都不行吧,所以我只能跟他约定一个月吃一次。他不是不会用,他只是不用。筷子汤匙叉子都OK,我也请老师留意过,他在学校不会这样。好了,我不要再歪楼了。谢谢各位。
还有跟老公嫖妓的原po说你老公没家暴你算不错了还有说可以试着和家暴犯修复关系还有老公上来发文说自己不想和配偶父母共乘机他硬帮别人变性原po说自己没有一定要婚生他硬说结婚生子是别人梦想能活到现在还如此自信恰好认证社会对大男宝太寛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