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8952
超商可借书,为何点燃出版界怒火?
天下杂志 作者:林幸妃 2016-10-24 Web Only
台北市和超商合作,市民可以上网借书、超商取书,打造“你家隔壁就是图书馆”氛围,
这样的便民服务却引爆出版界怒火,认为会压缩出版社和作家的生存空间。在图书馆的公
共性和出版业界的发展之间,要如何取得平衡?
台北市政府日前公布和统一、全家和莱尔富三大超商合作,民众只要持有台北市图书馆借
书证,上网登录借书后可以透过物流送到超商,馆内藏书718万册供大众选择,以打造“
你家隔壁就是图书馆”的阅读氛围。
但看似为市民提供更便利的借阅书服务,却引发出版界怒火。政治大学图书资讯与档案学
研究所教授邱炯友在脸书上,为文批评这是“一个政府无宏观政策与方针,坐令产业与事
业自相吞食残杀”。本意在推广阅读的政策,为何演变成学者口中“失灵的政策,荼毒本
该合作共生的文化、阅读、资讯的事业体与环境?”
出版界的愤怒,首要来自近年来的出版困境。随着科技发达,资讯取得愈来愈容易,出版
产业规模不断萎缩,文化部长郑丽君在立法院报告时,曾经提出出版业整体产值大幅下滑
,从101年的352亿元大幅降到103年的243亿元,两年之内减少超过百亿元,伴随而来的是
整体印书量大幅下滑,创作者的版税收入根本不足以支应生活。
“市图的错误是完全站在本位主义,”远流出版公司董事长王荣文认为,图书馆和出版业
、创作的作家应是伙伴关系,但市图此举是牺牲伙伴利益,图利物流业者和超商。这样的
便利性,造成书借出愈多,买书的人愈少,“让我们反感的是这样的剥夺感,让出版业和
作家更弱势,”他说。
图书发行协进会理事长林敬彬也为文痛陈,台湾公共图书馆一年借阅书籍将近七千万次,
大台北地区即超过两千万次,无限扩大的借阅机制,成为残害出版产业链的推手。以致连
文化部推广的独立书店都受害。
除影响出版业存亡之外,对推广阅读的成效也有限。新经典文化出版社总编辑叶美瑶质疑
,物流费一次50元,来回两次就要100元,一般人会愿意吗?还不如拿来去书店买书,况
且这样的便利性只会吸引原来就会去图书馆的人,根本无法引起不去图书馆的人的兴趣。
“政府动用这么多资源想要推广阅读,却于事无补,这才是令我们伤心的地方,”叶美瑶
感叹,台湾社会多以为好心有好报,但推广阅读不是便利就可以达到效果,现在图书馆都
透过盘商标案采购书籍,根本听不到出版界的声音。
在图书馆的公共性和维持出版业生存之间,有没有妥协的空间?
愈来愈多专家学者提出应从图书馆采购图书标案着手。“曾有图书馆馆长说因为政府预算
有限,他用最少钱买到最多书,这是他对国家的贡献,”王荣文说,这句话令出版业深恶
痛绝,因为连购书都采用最低标(约五折一),造成盘商、出版社倒闭,虽然高雄、桃园
图书馆接连采用7折标购书,但其他县市教育局、学校图书馆却尚未跟进,仍沿用最低标
。
因为折扣过低,造成的结果是图书馆所购得书籍,除“畅销书”外,多是出版社的库存书
或回头书,而出版社因利润过低,只好压缩内部行政成本,造成从编辑到行销等人才不断
流失,作者的版税连养自己都很困难。“政府不应该再带头砍价,”王荣文强调。
其次是引入公共借阅权制度,图书馆每次出借书籍即给予出版社和作家“补偿”。“公共
借阅权”的概念出自1959年代的英国,北欧国家称为“图书馆补偿金”或称“图书馆出借
权”,简单说,即图书馆根据每本书的借阅次数,每出借一次就回馈固定比例金额给出版
社。
现今高雄、台北、新北市、台南等市立图书馆采行,台湾云端书库电子书借阅服务即是援
用“准公共借阅权”概念,读者从网络借一本电子书,由图书馆付款给出版社。另外有愈
来愈多人提出比照影音产品“公播权”而来的“公阅权”,图书馆以高于图书定价倍数购
入书籍,再提供民众免费借阅。
“但这些都需要立法,”王荣文坦言,尤其是出版业界要达成共识,这是目前最困难的部
分。叶美瑶则认为,图书馆花纳税人的钱买书,即使提高折扣,不论是7折或原价采买,
赚钱的都是发行盘商,唯有直接跟出版社采购,才有可能打破现在不公平的结构。
台北市政府提出的“超商借书”措施,虽然便民,却没有顾及从图书馆到出版业,甚至是
创作的生态链,引发出版界的愤怒。在便民和产业发展之间,有没有更多的选择,政策是
否可能成为发展产业的杠杆,值得制订政策时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