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仪式中的同志学 婚礼之前 同婚路上的习俗

楼主: sony577 (双姓:《姓名权》平等!)   2020-05-07 23:55:44
仪式中的同志学 婚礼之前 同婚路上的习俗物语
2020-05-07 09:05 联合新闻网 / 台北画刊
文-何育如 摄影-谢佩颖
同婚专法上路的一刻,同性伴侣终能走入婚姻,将两人的亲密关系延伸至双方家庭之中。
在同性伴侣携手步上红毯之际,传统礼俗也相伴前行,因应时代变化而发酵出新的思考。
相爱的课题 比“结婚”的价值更重要
常有人说结婚不只是两个人的事,从双方经过思虑、决定结婚乃至亲友互动,筹备婚礼更
可说是与双方家人开启亲密相处的起点,即便是理解并尊重多元性别的人,甚或同志本身
,在筹备过程中仍不免陷入传统性别迷思。台湾性别平等教育协会文宣部主任高芷涵感叹
地说:“同志教育其实能为传统情感、性别认知带来不一样的观点及养分。”若将传统习
俗框架不假思索地套用至同志关系,不仅不一定适用,也会反映出许多不合时宜的规范。
孩子的姓氏归属、父母拜别,到丧俗祖先牌位祭拜等反映传统男尊女卑思想的习俗,仍是
许多长辈在意且期盼主导的议题。反映在同志生活中,延伸出比“结婚”这项仪式更需要
沟通的观念,“照传统婚俗逻辑去进行同志婚礼,对同志关系并不公平。”曾任职协会十
多年秘书长的赖友梅提到,“无论仪式要怎么走,应以自己的需求为主,才不会对自己的
婚礼,甚至婚姻疏离。”同婚是一个新的概念,很多事情都需要沟通、讨论,反思异性婚
姻,其实也是如此。
每个人一生都肩负著几个不同角色,长辈、子女或伴侣。对同志来说,碰触这些带有传统
观念的角色关系又是更敏感的课题。“应该去思考角色的主体性,而不单是身为角色应有
的互动。”作为长辈,是否能直面并拥抱孩子真实的样貌;作为子女,是否能体谅长辈承
受亲友眼光时的不安;作为伴侣,是否能相信另一半的决心和努力。“当自己愿意去关注
这个议题的时候,相对也会有一些动能出现。”赖友梅说道。
问起同婚新人如何与长辈沟通,两人建议,传统婚俗多由异性恋价值发展而来,因此大都
不适用于同志婚姻,但同志新人仍可把握机会仔细思索传统婚俗所希望传递的核心情感意
义,站在对传统礼俗的理解基础上,进一步思索如何创建新的互动方式,勇敢向长辈好好
说明自己的想法。
比如谁是嫁、谁是娶、谁又该拜别,就让人伤透脑筋。传统价值中的男女嫁娶,就像订下
主从契约,婚姻由作为从属一方的女方离开原生家庭,进入作为主导的男方家族。但无论
同性或异性恋,婚姻关系应该是让相爱的人成为彼此的伙伴,相互扶持共度一生。因此,
与其依循传统由单方拜别父母离开原生家庭,不如双方都向长辈们真诚传达感谢,“从今
往后双方不分内外,都能被平等地尊重。婚姻的本质应该是家的扩展。”赖友梅说。
同婚之前 传统婚俗的反思与翻转
性别刻板观念在时代堆叠中发展深远,自此延伸出许多传统和习俗,包括婚丧喜庆、生老
病死,大都是同性伴侣感到陌生的课题。两人回忆起2000 年叶永鋕事件对台湾性别教育
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我们希望以改善教学方式去影响教育工作者,再由教育工作者向下
推广,影响更多学生。”高芷涵说道。
台湾性别平等教育协会长期致力于突破性别刻板框架与情感教育,平时即借由性平教育的
教学开发、性平相关咨询、演讲及课程邀约推动台湾性平发展,并在协会的部分教材中,
列举年节、婚育、祭祀习俗中的性别问题,并从协会成员的经验、角度剖析,进行多元性
别的思考与反动。赖友梅说,“任何习俗多与性别切面有关,同婚的合法化能促进一些改
变,势必会走出一条不同的路,让大家澈底反思传统婚俗制度,激荡出更多元包容的创意
行动。”
传统婚俗中,女方嫁出家门要泼水、丢扇子,那假如是同性伴侣呢?“传统习俗中,特定
仪式角色须由特定性别来担任,同志婚姻还没有婚俗典范,在不知道该如何做的情况下,
才不得不把婚俗省略,但这只是一个过渡期,更是一个重新审视关系与礼俗的机会。”高
芷涵提到,“我发现有许多求婚企画公司在同婚专法通过后,开始推动同志伴侣的筹画,
但许多传统方案其实不适合直接套用。”例如婚戒的款式,几乎仍以异性恋的设计为主。
这一年间,协会更积极检视仪式中的性别问题,办理许多翻转习俗的“进击的新人”工作
坊,以情境提问的方式,让参与者共同讨论如何重新诠释习俗中的心意,例如新娘娘家兄
弟会上门拜访起居情况的习俗,意在向伴侣传达女方嫁后还是“有靠山”,借由探讨习俗
发展的初心,便能翻转思考为婚后原生家庭的牵系仍在,一段平等的关系中并没有哪一方
特别需要被保护,而当伴侣互为同性时,更可以重新思考传统异性婚俗中“娘家、夫家”
的定义,不将彼此定义为特定一方,在婚后相约双方亲密的兄弟姊妹前来拜访、互相认识
,才是习俗的核心价值。此外,也透过桌游“扮家家游”转化传统习俗中的情境框架,其
中,六色彩虹旗、中性气质的角色等特别情境卡牌的引导,都能激发人们对多元家庭、角
色与关系的思考讨论。
同婚之后 台北的日常相伴故事
台北作为台湾思想和交流最活跃的地区,说是近几年同婚议题碰撞最为热烈的城市也不为
过,虽说同婚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但这一年增加更多的是对同志议题的关注和中性观点
,“同婚前后其实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改变,但这也许反映了台北一直就是一个这么多元开
放的城市,只是心态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看待台北的方式。”高芷涵说道。
一路走来,台北都是最具性别意识和同志友善的城市。习俗是由人所建构,其实婚礼仪式
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本着一颗互相尊重、相亲相爱的心,希望我们未来能持续从最根
本的情感教育深耕,重新思考每一种性别关系的需求。
【完整内容请见《台北画刊》五月号628期】。
https://udn.com/news/story/6961/4544052
作者: marathons ( 豆娘 囊鼠 蜂鸟 )   2020-05-09 07:21:00
教母在多板被水桶,到处流窜洗文贴签名档宣教.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