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板(甚至可说拉子圈)战认同、称谓已经可说是年经文了,
但相对的,每年出现的内容好像都了无新意。
今年适逢石墙事件50周年,却看到《蓝调石墙T》还是能够被误解成这样,
不禁感慨,喜欢举欧美同运为例的众板友,或许我们不只落后20年哦^.<
或许“在胯下塞袜子”这件事荒谬到令妳大惊失色,但在差不多时代背景的作品
《Boys don't cry》也有类似的情节。 举此为例的板友不知有无设想过这些所谓T
或“跨性别”在怎样的社会氛围与脉络之下才必须这么做? 误读与书本身的误导是
差非常多的。
再者,女同志认同与女同志圈是如何被形构的?除了一样似乎被严重误读的爱的自由式
(张娟芬正是在汇整九零年代女同志的各种认同标签,纪录当时的女同志生态,而非粗暴
地评判不同认同者是否应该被启蒙)以外,也十分推荐阅读高医胡郁盈老师的论文:
《认同不停转换,类别不能不分:社群网站、跨国文化政治、与“T婆/不分”女同志
认同型塑》其中后段提及可能较被边缘化的案例,除了双性恋,别忘了还有跨性别的存
在,而我认为在板上的讨论,似乎有刻意忽略甚至排斥跨性别的可能。
论文最后所举的案例“小虎”本身并不具有所谓的跨认同,但她/他的情形,或许会被一
干板众认为是跨,而被要求不该出现在拉板,然而如他这样边缘的性角色,还是会倾向于
在女同志圈寻求伴侣的可能性。
此外妳或许对跨性别与性别不安的定义并不甚理解,
我能查到最新的定义如下:
“在2013年修订的DSM-5(第五版)的“性别不安(Gender Dysphoria)”在内涵上做了
很大的改变,不只有变动诊断名称,也去疾病化。参考了社会学的架构,“性别
(Gender)”是人与人互动,人与社会互动而形成,是社会把这些性别框架分类
强套在人身上,才造成当事人感到不安。
医生也从评估诊断的角色,转为协助辅导的角色。DSM-5保留“性别不安
(Gender Dysphoria)”的名称,是为了协助个案方便取得医疗需求,而不是为了进行
医疗把关审查。”
前面的讨论几乎就都是以性别框架强套在人身上,造成当事人(被排除的阳刚女同志或
跨性别者)
回到最初的问题,对外能不能称是T的另一半为男友呢?
我个人的立场,当然是双方开心就好,
比起能否“教育”不理解女同志的社会大众,我比较在意的是,拉子圈本身有准备好
包容这些更加边缘的性少数了吗?生理男性的跨拉、没有办法找到自身定位的人、
不想或无法在T或跨或任何一个现代语汇所形构的性别角色之间安放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