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女孩是R,但最后我们分手了。
今天脸书的回顾跳出了去年我跟A一起去纽约玩的照片,
A是我跟R分手之后,经由朋友N介绍认识的朋友。
谁也没想把我们配在一起,因为认识我们两的都说,
我们很像。
也许真的有那么像,认识A之后我才明白,
什么叫“一见如故”又或者“相见恨晚”的感觉。
去年,我早已计画要再访纽约,
找许久不见,小时候总是疼我的表姊,
没有目的,单纯想去撒娇,
即便我已过而立,而她也有了三个小孩,
但在她眼里,“小乖”她总是这样宠溺的叫我。
刚好A的生活与工作都遇到瓶颈,想停下脚步休息,
随口问了A要不要与我同行,她没多想便答应了,
两个人十六天的纽约行,就这么敲定了。
纽约是个迷人的城市,虽然这已经是我第三次造访,
但也许此时的我,已经和五年前大不相同,
无论心境或者,很现实的,经济层面,
有能力走进以前却步的餐厅,也不再需要在买东西前精打细算著盘缠是否充裕,
我跟A,两个人在纽约难得奢侈的当个好野观光客。
当然不能错过的,就是要到中央公园当个假掰的文青。
我们从Grand Army Plaza经过,沿着外围的围墙,看到Maine Monument,
然后进入这座城市绿洲,上了Belvedere Castle,从高处眺望远方的Great Lawn,
A说想去草地上躺着,我们便往Great Lawn移动。
“Y很喜欢纽约。”当我们坐在草坪上时,A说起了Y。
“我曾经以为,当我再到纽约时,会带着R。”我说。
A也认识R,同样是经由N,那个恨不得把她认识的人全都凑在一起奇妙家伙。
“妳为什么那么喜欢R?”A问,想必是从N那知道我失恋时前所未有的落魄。
我看着天,我必须承认,R依然是我至今觉得在一起时爱得最深的一个,
也许她就像是我失落的那个圆,跟她在一起,让我有“完整”的感觉。
“但她配不上妳的勇敢。”听着我说完跟R的种种时,A说。
我点头。
然后我们讨论起“未雨绸缪”的分开。
我跟R就是这样的情况。
R说她忽然看清自己永远不可能做出让母亲伤心的事,
而她在传统社会价值中成长的母亲,
无法接受“男大不婚,女大不嫁”这种事。
面对“家庭”,我明白自己的无力于渺小,
虽然那时,我们谁也没有遇到“逼婚”的状况。
但R终究用了“长痛不如短痛”这个理由要求分开,
而我在争吵、胡闹过后,也只能接受。
我们在“什么事都还没发生”的情况下结束感情。
我想那就是A口中说的“未雨绸缪的分开”。
“妳恨她吗?”A又问。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其实我不知道。
也许恨过。
“妳还在记仇,对吧?”A不愧是我的BFF。
我没有否认,但记仇,并不代表就要报仇,
就是单纯小心眼的放不开,虽然最终折磨的还是自己。
或许这就是我用来“记得一个人”的极端方式。
我不想忘记R,却也不知该用什么心情将她放在心上。
我不是个会在分手后还跟对方当情人的好人。
我很坏。
也许还有点曹操那“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的偏执,
所以对于对不起我的人,大概真的可以耿耿于怀一辈子。
不过也一辈子不会做什么。
“妳很好笑。”A最后下了注解。
我耸耸肩,不在意,自己活得快乐就好。
“走吧!我想去买冰吃。”A指著不远处的冰淇淋摊贩,拉着我的手站起来。
我想,我不会有机会跟R来纽约,
就像A说的,她配不上我的勇敢。
总有一天,我会遇到一个跟我一样勇敢的人,我始终这么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