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灌水,
我就来分享我自己的经验分享,
非常暖心的故事
我从小讲台语长得又胖胖笨笨的, 反应很慢,
所以上小学时候有严重学习障碍,
然后我父母亲又忙着赚钱没空管我(在那个台湾经济起飞的年代),
所以我小学唸启智班,
我现在还记得我妈妈当年听到我智力不足去唸启智班的时候,
整整哭了好几天,
最后才接受小孩是智障的事实
然后就莫名其妙一路念到大学毕业,
当完兵之后就去金山街新手村报到,
还记得全组去同事竹北新家拜访时候的画面,
我当时大学毕业其实完全没有买房的想法,
我只想快点赚钱减少家里负担,
可惜没赶上大发股票的年代,
所以当年毕业年薪不到百万(找了十几家公司, 进不去发哥),
后来工作几个月就看破到美国唸书出国发展
后来毕业第一份工作在硅谷当工程师,
找了几个在硅谷的同学聚餐,
我当时很向往mountain view 的环境,
走路可以到各大公司上班,
还有Castro Street类似公馆商圈可以逛街吃饭喝饮料,
但是我还是面对低薪的现实选择租最便宜的san jose雅房,
不买车, 坐轻轨上下班,
趁著金融风暴抄底买第一间房,
当然也是从最便宜的百年破房开始买起,
这时候我还是不敢想买mountain view 或 cupertino,
之后就把房租转成存入房贷,
再把房贷利息与房屋税拿来抵免所得税,
等于是几乎政府帮忙缴大部分的房屋支出,
钱几乎是实打实的存进房子
后来继续领低薪好几年,
又一直换工作(裁员),
每到一个新公司我都是买一间房用同样的方式操作,
但是我一直都买中低价位的房子,
也一直买不起好区的豪宅,
直到近几年才在mountain view 买房入住(非豪宅),
距离当年的梦想都快二十年了
我想说的是,
有多少钱有多少能力,
就买相对应的房子,
在台湾,
地点(location)不会是太大的问题,
因为即使是大安区还是有相对较便宜的旧屋可以买,
甚至可以买远一点的地方坐捷运上下班,
相对于美国而言,
美国的地点(location)差异性很大,
如果我回台湾生活,
我大概也是大安区买个旧透天或是旧电梯大楼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