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房价收入比”是欧美的5倍!房市泡沫来了吗?
远见 文 / 胡伟良
【胡伟良观点】观察双北市近20年的房价所得比变化,2002年台北县平均维持在6.15倍,
台北市则维持在6.01倍。但到2021年台北市已经加重到15.86倍,新北市加重到12.13倍—
—快速的把有房的和没房的,在财富上划分成两个世界。
什么是“房价收入比”?
简单来说,房价收入比就是房屋总价与居民家庭平均年收入的比值。
房价收入比愈高表示买房的难度愈大。台北市的房价收入比最高,也就是说如果想在台北
市买房,理论上需要不吃不喝15年才能买房。可是现实中,那个买房的会真的等上15年才
去买房?这就是理论与现实的差距。
因为我们学会了一个叫“杠杆”的东西,没有人会真的等到把钱存够了才去买,而且如果
考量房价增长和收入增长幅度,可能会愈等买房希望愈渺茫。很多人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心
态,所以大家都喜欢追涨房价。
这倒不是说有了杠杆买房就变得不难,买房对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的确是一件难事,而
且越来越难。那房价收入比是不是就没用了?
其他各国的房价收入比
在美国和北欧,房价收入比一般保持在2-3之间;其他西欧国家房价收入比常年维持在3-4
之间;国际上认定的合理标准则是4-6之间。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国情,每个国家有每
个国家的过法。
世界银行提出发达国家正常的房价收入比一般在1.8~5.5之间,而发展中国家合理的房价
收入比则在3~6之间,比值越大,说明居民家庭对住房的支付能力越低。如果按照公布的
国内房价收入比来看,台湾房价高的程度的确惊人。
双北市近20年的房价所得比变化,2002年台北县平均维持在6.15倍,台北市则维持在6.01
倍。但到2021年台北市已经加重到15.86倍,新北市加重到12.13倍。也就是这一波的房价
变化,快速的把有房的和没房的,在财富上划分成两个世界。
根据历年房价负担能力统计资讯,20年来家庭可支配所得中位数增幅不到两成,但住宅中
位数总价涨幅却逾两倍,相当于两者差距在20年间拉大了10倍,要靠薪资买房已是一个愈
来愈艰钜的任务。
房价收入比过高的城市,会有房市泡沫?
房价收入比太高意味着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正作用在减弱,甚至会得不偿失。
这些房价收入比过高的城市,买房风险增大, 存在区域性的房价泡沫。房价收入比过高
需要警惕,但如果就此判断,这样的城市不能买房,反倒去一些房价收入比低的城市买房
,那就更得不偿失。一线城市房价高是对一般民众算高,但是对综合实力较好的有钱人来
说可能不高。
其实,房价收入比不是买房唯一指标
如果完全依赖于房价收入比,对买房并不具有指导意义,台北、新北的房价的确很高,如
果光看房价收入比来决定是不是去买房可能会很危险;像嘉义、屏东、基隆这些偏远城市
的房价收入比都不高(小于6),那是不是就该去买呢?显然不是。买房不能把房价收入
比当作唯一指标。
有人说台北、新北市存有泡泡,但是一般情况下,只要有人口源源不断地流进来,市场就
不会出现大问题。反之,一些根本就没有人口资源和产业支撑的城市。房价收入比再低,
买房也毫无意义,除非你去自住。
所以,房价收入比不是说没有用,它的意义在于告知这个城市的房价与普通百姓收入悬殊
,需要加以关注,但我们知道大城市的房价不是普通老百姓的收入决定的。它只是用来衡
量普通家庭的购房负担,它的合理与否还要看这个城市有没有活力,它的租金回报率情形
。
真正该注意房价泡沫的地点
像大城市房价收入比高,意味着购房负担重,如果租金水平也很低,那么泡沫可能就比较
大。像上述嘉义、屏东、基隆这样的不发达城市,房价收入比即使低,可是租赁市场和二
手房市场根本就没形成,甚至都没有,也就是说房价需求有价无市,卖不出去也租不出去
。这才是真的最有泡沫的地方。
我不支持高房价,更反对房地产继续成为少数人的游戏,但另一方面,该如何让居民收入
增长上去,逐步消除高房价的负面作用,这也是执政当局努力的地方。毕竟,“拥有房子
”是民众安身立命的基础,更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使命所在。
这篇文章的出发点不是在为台湾的高房价收入比找理由。其实当今全世界的大都会地区房
价收入比都不低,因为大都会地区具备了“稀缺”的特性。
面对台湾土地稀缺的本质和日益高涨的兴建费用,透过产业升级,提升民众所得或许才是
降低房价收入比的不二法门。
https://www.gvm.com.tw/article/88701
台北房价收入比才16倍就嫌高?
等60倍再来说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