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生育率这个老梗问题,居然在房板讨论这么热烈,房价根本就不是低生育率的主因。
先讲结论:
1.台女不是“不想生小孩”,而是“不想跟你结婚生小孩”。
这些年来,台湾女性眼中的“理想对象”,随着时代有了长足的演进,但台湾男性却相对
没有追上这个理想标准,因而导致了结婚率的下降。
2.有结婚的台湾女性,理想生育数与实际生育数均在 2 个左右。
出生年 调查时年龄 实际生育数 理想子女数
1972-1976 40-44 1.99 2.02
1977-1981 35-39 1.81 1.94
显见已婚夫妇一般还是有很高意愿生二孩,而并非如媒体所渲染的“多数人都不敢
生二胎”。
3.总生育率下降的主因,不在已婚夫妻少生或不生,主因是结婚率下降
自1987到2017年间,35至39岁女性没有配偶的比例,由4.1%大幅上升至31.2%
总生育率下降,也伴随着 1.女性高学历的比例增加 与 2.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增加
这两点都是比房价更直接的经济因素。
当更多女性受了高等教育后有一份稳定工作,她们就不再需要藉著不理想的婚姻
来保障自己的经济或生活。
4.传统社会观念造成台湾极低的婚外生育率,高所得的欧洲国家有一半以上的总生育率
是靠婚外生育率撑起来的。
高所得、女性教育程度高且有低生育率困境的国家,一般都有相当传统的社会
氛围与极低的婚外生育率。 -> 日本、韩国、台湾
5.高房价若会造成低生育率,那怎么解释全台出生率最高的三个区:竹北、林口与
内湖呢?这三区并不是所谓的低房价区。
高房价若会造成低生育率,那最近35年生育率下降最剧烈的2000~2005年,
这段期间也是最近35年来房价的相对低点,这要怎么解释呢?
不管是横断面的资料或是时间序的资料,都看不出高房价造成低生育率的关联。
台男将生育率低怪罪给高房价,只会变成怪东怪西的理由伯。若认为自有房屋才能生
养小孩,只会让自己落入房屋代销公司的话术之中。
https://reurl.cc/kLx14r
高房价是否造成低生育率?
一个简单的想法是:如果高房价造成了低生育率,那么,当房价上升时,生育率也应该同
步下跌;高房价的地区,生育率也应该比较低。然而,根据《今周刊》2018年的调查,以
2017年为例,全台房价最高、房贷负担率也是前三高的台北市、新北市与台中市,其出生
率并不是最低的;台南市的房价低,但出生率并不高。若以出生率最高的彰化县与桃园市
来看,其房价相对于所得其实是偏高。
如果看乡镇区的资料,以2014年为例,除去离岛、原民地区,全台出生率最高的前三个区
分别是竹北、林口与内湖,这三区并不是低房价的地区。简言之,从横断面的资料,我们
看不到“高房价、低生育率”的证据。
若参照时间序列资料,自1985年起至今的35年间,我国总生育率下降最剧烈的时期主要是
2000到2005年间,由1.7人快速下降至1.1人(见表一)。但若参照房价走势,这段期间却
也是近35年来房价走势的相对低点;房价偏低,总生育率却也探底。而在1980年代末与
2010年后这两段房价飙涨的时期,总生育率却没有明显下跌的走势。
总生育率的变动似乎和房价走势并没有明显的关联。
表一、1985年至2019年间我国总生育率之变动
年分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 2019
总生育率 1.9 1.8 1.8 1.7 1.1 0.9 1.2 1.1
因此,虽然高房价会造成许多危害,但似乎不包括总生育率低落。
台男将生育率低怪罪给高房价,只会变成怪东怪西的理由伯。若认为自有房屋才能生
养小孩,只会让自己落入房屋代销公司的话术之中。既然高房价不见得是罪魁祸首,
那么,总生育率低落的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总生育率低落,主因是结婚人数下降,不是高房价
要理解总生育率低落的原因,首先要先知道什么是总生育率。先说重点:我们可以将总生
育率拆解成各年龄层的“已婚妇女生育率”和“女性结婚率”。拆解后,我们可以发现,
已婚女性的子女数并没有比以前少。甚至,根据调查,女性期望的子女数,跟过去也相差
也不多。也就是说,如果女性找得到人结婚,生小孩的意愿并不比以前低,实际生的小孩
也依然接近两个。生育率下降的真正原因,是未婚女性变多了。
台女不是“不想生小孩”,而是“不想跟你结婚生小孩”。
兹说明如下:总生育率的定义是“妇女一生中预期的生育子女总数”。在某特定年度,先
统计15到49岁间的妇女在该年度的生育率(该年龄的妇女生育数/该年龄的妇女总数);
之后再假设该年15岁的女性,将来也会如她前辈在该年的生育模式,直至49岁;再将该年
各年龄层妇女的生育率加总,得到总生育率。
此外,由于台湾非婚生子的情况仍属罕见,我们还可粗略将各年龄别妇女的生育率拆解成
“该年龄妇女有配偶的比率”乘上“有配偶妇女的生育率”,借由观察各年度各年龄别妇
女此两项的变动,来理解总生育率变动的来源。
根据台大经济系教授骆明庆在2007年的分析指出,台湾在2005年探底的总生育率,主要是
来自女性有偶率的下跌。若以1985到2005年间的变动为例,在这20年间,尤其是最后5年
,总生育率的变动主要是来自20到29岁女性生育率的变动;而由表二中可进一步看出,在
这段期间,该年龄层女性生育率的变动,主要是女性有偶率的变动。
换言之,总生育下降的重点主要在不婚女性增多;但如果女性进入婚姻关系,
现代妇女的平均生育数并不会较她们的前辈少太多。
相较之下,台女的理想子女数和实际子女数是否真的降低了呢?根据主计总处在2010年与
2017年的妇女婚育与就业调查,1977到1981年间出生的女性,当进入婚姻关系后,实际生
育数并未大幅降低到1.1人左右;而与她们的前辈相比,其理想子女数依旧在2人左右。因
此,我们几乎可以归纳说:台女不是不想生小孩,是找不到可以结婚生小孩的对象。
表三、各世代有偶妇女理想子女数与实际生育数
出生年 调查时年龄 实际生育数 理想子女数
1961-1965 45-49 2.34 2.36
1966-1970 40-44 2.20 2.22
1967-1971 45-49 2.10 2.11
1972-1976 40-44 1.99 2.02
1977-1981 35-39 1.81 1.94
为什么女性结婚率下降了?
既然总生育率下降的主因是结婚率下降,我们也可以用年龄分层,检视各年龄层女性未婚
比例剧烈上升的情况。根据骆明庆最新的汇整,自1987到2017年间,40至44岁女性没有配
偶的比例,由2%大幅上升至23.3%;而35至39岁女性没有配偶的比例,也由4.1%大幅上升
至31.2%(请见表四)。在2018年时,我国35至39岁女性,则有27.2%从未结婚过。
表四、各年度35岁至44岁女性无配偶之比例
35-39岁 35-39岁 40-44岁 40-44岁
调查年 全体 大学以上学历 全体 大学以上学历
1987 4.1 14.6 2.0 11.0
1992 5.6 15.5 3.1 11.3
1997 7.2 19.2 4.6 12.6
2002 11.1 22.7 6.3 13.1
2007 17.4 28.7 10.0 21.5
2012 24.6 36.5 15.1 24.0
2017 31.2 38.4 23.3 33.5
既然结婚率下降是总生育率下降的主因,可能有人认为:提高女性结婚率,就可以解决问
题了。但要提高结婚率,却远非易事。她们不只是“找不到结婚对象”,更精确地说,是
找不到“理想对象”。
这些年来,台湾女性眼中的“理想对象”,随着时代有了长足的演进,但台湾男性却相对
没有追上这个理想标准,因而导致了结婚率的下降。但这可以归咎为女性“太挑”吗?以
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当一个人有更好的选择,他/她不见得要屈就于比较差的选项。
这些年来,总生育率下降,也伴随着女性高学历的比例增加(根据2019年内政统计通报,
近20年来,女性具有研究所与大学学历的人数与比例皆大幅增加。女性受高等教育人口的
年成长率也高于男性。)、以及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增加(根据2018年劳动统计通报,近20
年来,25岁至54岁之各年龄组劳参率提升20个百分点左右。)。
这些都是比房价更直接的经济因素。当女性有了“更好的选择”,她不再需要藉著
不理想的婚姻来保障自己的经济或生活。
谈到这里,可能会有人主张:那就剥夺女性的“更佳选择”如就业和学历,不就能提高生
育率了?这样的主张不但偏激又方向错误,也在执行上不可能。学历的提高,有助于生产
力全面性的提高。如果学历能够带来更良好的专业知识与训练,以更高的学历担任母亲、
秘书、店舖经营、工班工头,对整个社会都大大有利。
随着女性自己经济能力的提高,“理想对象”经济条件的比重会慢慢降低,其他非经济条
件如平权概念等,会变得更加重要。如果男性没有追上进步的标准,请男性逐渐追上,会
比强制另一性“倒退”来得容易。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间接看出:高房价并非是生育率降低的主因。
如果高房价是生育率降低的唯一因素,那么,高学历女性的生育率应该比较高、
低学历的女性生育率应该比较低,因为高学历女性应该更能负担高房价,
但现实数据却刚好是相反的,女性学历越高,生育率越低。
如何面对总生育率降低的社会现实?
前面说明了影响总生育率的种种因素,那么,究竟台湾能够怎么办?这是大家都关心的议
题。前面已论证,高房价并非生育率低的主因;数字也显示,已婚妇女的生育率并未下降
太多;而刻板印象以为外籍配偶“很会生”,但根据杨静利等人的估算,外籍配偶的生育
率甚至低于本国籍已婚妇女。因此,这些政策诸如打房、奖助已婚妇女的第二胎、甚至引
进外配,对生育率的帮助都微乎其微。
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9/03/31/chengyenhsinhsuchenhao/
台湾生育率超低的关键点,不在已婚夫妻少生或不生。实情是从替代水准的时期总生育率
2.1 人到目前不到 1.1 人的过程,几乎全由结婚率下降驱动。
晚婚以至于终身未婚且未育,才是促成台湾在后工业化时期生育率持续探底的主要原因。
以世代观点来看,基本上只要有结婚,已婚夫妻的生育率直到 1974 年次这世代仍接近两
人。
另外,已婚女性的理想子女数也在 2004 年以后就大致维持在替代生育率之 2.1 人的水
准,显见已婚夫妇一般还是有很高意愿生二孩,而并非如媒体所渲染的“多数人都不敢
生二胎”。
与一般舆论相反地,教育程度越高结婚意愿越强。至于为何现在仍未结婚?可以看出:不
分年龄或教育程度差异,大多数女性均认为“尚未遇到适婚对象”是导致他们持续观望而
未马上结婚的主因。
说到这里,如果是欧美人士一般一定会很直觉地问,那婚外生育率呢?这对东亚社会乃至
台湾是很难想像的问题(没结婚怎么可以有小孩?!)。
但现实是目前诸多已开发国家,婚外生育率从高达六成以上的北欧和法国,到德国的35%
,已经是无法忽视的事实,部分拉丁美洲国家也有高比例婚外生育。
在女性因为接受教育而有职业与稳定收入后,选择在婚外生育的单身女性或是同居伴侣,
已成为许多西方社会中普遍的现象。这种行为其反映的是年轻一代对传统婚姻规范的反动
。因此,如果我们的社会还是认为婚姻是唯一合适生养小孩的环境,生育率降到这么低几
乎是命定的了。
举例来说,法国自 1960 年代起也经历结婚率大幅下降,但是半世纪多以来,法国的时期
总生育率一直贴著替代水准 2 人边缘徘徊,从未崩盘。
法国社会与台湾不同之处在于:它对女性生命与理想生育环境的看法开放自由许多,所以
法国当今被人称羡的 1.9 人生育率,其中来自已婚父母的只有 0.8 人,也就是有六成的
法国新生儿,出生当时父母没有婚姻关系,而是稳定的同居关系,并且他们的同居关系受
到政府法令(PACS)保护,而国家也担起照顾教育小孩的责任到成年。
这样的新生儿结构在高生育率的北欧也是一样的,也就是过半新生儿的父母亲在生育时都
没有婚姻关系。虽然不少这样的父母最终也步入婚姻,但是在育儿之初仅有注册同居关系
。
目前全世界高所得且女性平均教育水准极高的国家,几乎没有例外地都出现婚外生育普遍
的现象,其中生育率接近替代水准者更是个中翘楚。少数的例外是生育率近三人的高所得
国以色列,婚外生育率极低。
除此之外,高所得、女性教育程度高且有低生育率困境的国家,一般都有相当传统的社会
氛围与极低的婚外生育率。
非婚生育率极低(东亚诸国)的社会,其传统婚姻家庭规范是相对根深蒂固的,而进一步
导致婚育停滞。这些规范对女性的生命与发展充满箝制与束缚,使女性对进入婚姻变得更
加谨慎,花费更多时间寻找伴侣而间接影响生育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