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uwy (Hank)》之铭言:
: “本篇不谈土地200坪以下的超小建案,只谈一般建案”
: 公设比高,是因为“有些车道灌进公设”,不要再误会是什么逃生梯、法规了,那是次要
: 原因,也算是建商
: 的话术,
: 举例来说:
: A方案:
: 如果把100坪的停车场老老实实归给10个车位(每个权状10坪),才赚2500万(每个车位250
: 万)。
: B方案:
: 如果把100坪的停车场,其中50坪归给10个车位(每个权状5坪),另外50坪归给公设,可赚
: 7500万(50坪x100万+每个车位250万)。
这的确是事实,可惜台湾的消费者已经被建商、媒体和政府洗脑成异常高公设比是常态
虽然相关法规趋严导致公设比变高,建商就趁势卡油卡满你消费者
谁叫消费者没求知欲又容易被洗脑,被卡油了还帮建商说好棒棒
举两个例子
1. 两个条件相同的案子,比如同一区域、相同基地大小、相同容积率、成本、产品等等
A案,老实建商,大公没灌车坪,公设比31%,一坪卖80万可以达利润目标
B案,奸小建商,大公灌车坪,公设比33%,一坪只卖74万还可超越A案建商利润目标
消费者会怎么选择?
我想大部分会选B
单价便宜、丰富的公设,公设比符合普世认知。A案单价贵,公设一定很鸟...
殊不知两边的公设都一样
这就是现实,消费者又不会仔细比较,连法规都不懂了,更别说会去看蓝图自己算面积
别小看这2%,基地面积1800坪以上,差1%可能就差到至少100坪以上
2. 销售的时候
两个建商都不会去提说公设有没有含车坪,因为对消费者来说本来就不该含车坪
对于B案这种建商,我是不相信这类建商敢在卖的时候打保证说
我们的大小公绝对没含车道和跟车位有关的面积,也不会写在契约里面
换个角度
最好他敢在卖的时候说,我们的公设很丰富喔,有含车道和跟车位有关的面积...
因为消费者买之前很多是不知道建商可以这样玩公设比
就算买了,很多人到死了也不知道建商会这样卡油消费者
买后才知道,或者有些知道建商可以这样玩的消费者
就鸵鸟认为,现在建商都这样,很正常啦,不爽买不要买
这就是现实,消费者韭菜就是香
因为建商很清楚消费者就是一盘散沙,又知识不足,政府又不作为
建商和媒体已经很成功把消费者教育成被卡油是应该的
: 但采用B方案时,公设比会飙高,因此建商会控制在32~33%,这样房子才好卖,又能获取
: 最大利益。
如果你有算过一些大面积建案的公设比,其实破30%很正常,但别忘了,大面积案子
公设比每多1%可能就多100多坪,这100多坪等于是平白无故多赚的
但有些建商就很不要脸,会灌超大,因为灌太多,反而容易被抓出来
不过呢?反正消费者数学又不好,他们只会付钱
: 最后再重申,公设比高,是因为“有些车道灌进公设”,灌多灌少是建商调配公设比的手
: 段。
: 实务上,车道灌进公设也不算有错,因为机车也要走,总不能完全不灌。
^^^^^^^^^^^^^^^^^^^^^^^^^^^^^^^^^^^^^^^^^^^^^^^^^^^^^^^^^^^^^^^^
关于这点我很不认同,你可能没看过有契约是这样写的,大致内容如下
为了维护整体社区安稳运作,地下室共有部分,如机电室、电表室、停车位等空间
整体社区所有权人,无论有无购买无独立权状法定停车位者,都可以使用地下室空间
不可加以限制
这部分是可以用契约或规章来规范地下室的使用
我想对于理性的消费者应该都能接受,这也合情合理
在买房的时候,就看看建商敢不敢在契约里保证大小公不含停车位面积 科科